APP下载

民俗文化与学前教育课程的逻辑与实施策略

2018-12-11林静

黑河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实施策略学前教育

林静

[摘要]民俗文化与学前教育课程这两个分属于不同领域的词汇,因为文化而具有了相互交集的逻辑关系。它们之间的公共交合关系凸显了幼儿园在民俗文化教育课程的教育本体功能,内容交合关系体现了幼儿园民俗文化教育课程的教育选择功能,多场交合关系蕴涵了幼儿园民俗文化教育课程的教育实施功能。本文探讨了民俗文化与学前教育课程的逻辑及其实施策略,旨在提升幼儿园民俗文化教育课程的价值,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学前教育;交合逻辑;实施策略

幼儿园园本课程是人类文化生活系统的传递,关乎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从儿童时期就开始根植国家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发展战略和文化理念。民俗文化与学前教育课程这两个分属于不同领域的词汇,因为文化而具有了交合逻辑关系。主要表现在:首先,民俗文化融入学前教育课程,使得具有民族文化生长力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建构成为可能。其次,民俗文化与学前教育课程具有内在的文化同构,使得民俗文化的活化传承在幼儿园园本课程实施中得以实现。最后,民俗文化与学前教育课程的交合逻辑关系还体现在双方彼此紧密结合和联系的程度上。民俗文化与学前教育课程结合的程度直接影响园本课程的内在价值和实施效果,间接影响幼儿园的育人目标和教育质量。因此,要提升幼儿园民俗文化教育课程的价值,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一、公共交合逻辑及其实施策略

民俗文化与学前教育课程在幼儿园这个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彼此作用,对儿童进行身心方面的教育和影响形成公共交合的效用,这是二者教育本体功能的显现。

民俗文化是民众思考的渊源,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教育作用。儿童幼年时期对民俗文化的耳濡目染,使他们不仅从语言、饮食、衣着、运动等方面融入本族群体,更从思想上高度认同本族群体的价值观念,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幼儿园园本课程依托儿童的生活文化背景,结合儿童的社区生活经验以及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遵循儿童的知识和年龄特征,合理、适当地选择有益的教育性知识和经验。

学前教育课程中也包含了大量地方性知识,对儿童身心所起的教化和启迪作用不可小觑。与此同时,这些与儿童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地方性知识中包含了大量有关民俗文化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通共融,让儿童在已经熟识的过程和情境中学习更多的民俗文化,将家庭社会的学习情境迁移到幼儿园的课程学习中,既使儿童获得了自身成长的文化根基,习得了优秀的民俗文化,又极大地提升了园本课程的教育价值。民俗文化和幼儿园园本课程在充分实现它们各自的教育本体功能外,产生了巨大的公共交合效应。

二、内容交合逻辑及其实施策略

在民俗文化与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不断发展进程中,二者之间相互联系愈发紧密,彼此适用性也显现出来,表现出内容交合的逻辑,同时具有价值选择的功效。

对幼儿园民俗文化课程的内容选择,可根据其知识领域的不同分为衣食住行、人际关系、自然地理、口头语言、游戏体育、节日庆典、音乐美术等七大主题。民俗文化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一些民俗文化的内容与学前教育课程交合的适应性较强,更容易在幼儿园中开展、推广和普及,而有些民俗文化与学校课程交合的适应性偏弱,仅适合在民族学校开展。为此,在各类民俗文化资源内容进入幼儿园园本课程之前,以符合儿童发展需要的原则,对民俗文化与学前教育课程交合的适应性进行考察,从纷繁复杂的民俗文化资源中进行课程资源的筛选、开发与实施。

以新疆民俗文化中的音乐资源进入幼儿园园本课程为例。语言游戏歌和身体游戏歌作为新疆儿歌的主要内容,从表面上看似乎都非常适合作为幼儿园民俗文化课程,但身体游戏歌与汉族游戏儿歌内涵相似、旋律声调接近,能凸显汉族和维吾尔族两个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特色,更容易被幼儿接受。因此,在选择进入幼儿园民俗文化课程的音乐资源中,身体游戏歌与幼儿园园本课程交合的适应性更强,比语言游戏歌更适合进入幼儿园民俗文化课程,也更能培养儿童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尊重不同民族差异的能力,因此提倡在幼儿园园本课程中进行推广、学习和普及。

此外,那些需要儿童在其生活领域中才能理解并发挥其最佳教育功能的民俗文化,尤其是那些特别强调生活经验、社会关系和具有情境化和仪式化的民俗文化,与幼儿园园本课程的交合适应性较弱,儿童很难深入理解和领会其中的文化精髓。这些活态的民俗文化資源虽然对儿童文化情感的渗透和文化性格的塑造具有特殊的作用,但在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实践中,由于很难突破儿童理解和生活场景的困境。因此与幼儿园园本课程的交合适应性不强,仅需教师在幼儿园某项活动和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告知儿童这些民俗文化的价值、发生的背景及大致过程即可,不需要通过设置相应的园本课程进行大规模的亲身体验和推广。

三、多场交合逻辑及其实施策略

民俗文化进入幼儿园园本课程之后,无论是幼儿园园长、教师和保育员,还是家长和儿童所在的社区,都对幼儿园民俗文化课程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之间产生的交合效应和实施过程具有多场交合的逻辑。不同文化实施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产生了一种多重叠加效应,这种效应共同对幼儿园民俗文化课程的计划、过程和结果产生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幼儿园民俗文化园本课程不仅有利于民俗文化在幼儿园的传承与发展,更有利于幼儿园园本课程质量的提升和儿童个体的长足发展。然而,将民俗文化融入学前教育课程中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需要幼儿园、家长和社区的共同努力和有效配合,才能使幼儿园民俗文化园本课程的实施成为可能,从而发挥其对儿童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为此,幼儿园领导者和管理者一定要高度认同民俗文化融入学前教育课程的价值和意义,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目标,制定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的相关制度,通过对不同课程和不同班级的调查,将民俗文化融入学前教育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组织形式并进行严格把控,确保民俗文化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从而避免其实施过程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幼儿园教师在实施民俗文化园本课程时,不仅要主动克服自身对民俗文化传承自觉意识和责任感较低的问题,更要利用幼儿园民俗文化园本课程丰富区角活动、幼儿园一日活动、户外活动,扩充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形式,充分挖掘民俗文化园本课程的教育价值,提高幼儿园的教育效果。

家长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将直接影响教师实施民俗文文化园本课程的质量。家长对民俗文化园本课程在儿童个体发展中重大意义的认知,以及对园本课程的理解和支持,将会更加引起儿童对民俗文化的共鸣与兴趣,增强儿童学习的自信心,进而体验到学习民俗文化所获得的成就感。

社区在大型活动中有效植入民族文化园本课程的内容,可以使儿童在娱乐与活动的氛围中增强他们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热爱,促进他们主动的学习与发展。如社区可以在端午节组织儿童开展“裹粽子”“编五彩线”“挂香蒲”等游戏;中秋节开展“童谣念唱”“击鼓传月饼”等游戏;元宵节开展“夹汤圆”“猜灯谜”等游戏,让儿童将民俗文化园本课程的学习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形成幼儿园和社区教育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加深儿童对传统民俗节日和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习民俗文化的兴趣,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民俗文化与学前教育课程的交合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只有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全方位的配合,才能使民俗文化与学前教育课程交合关系的独特优势显现出来,促进课程与儿童生活、课程与社会的联系,实现儿童教育的民族化、乡土化与生活化,提升幼儿园民俗文化园本课程的价值和学前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海燕.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赵海燕,杨晓萍.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儿童发展价值阐释[J].教育探索,2012,( 02).

[3]李卫英.系统交合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传承的机制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7,(03).

[4]孙艺辉.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学前教育供给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09).

[5]罗红辉.民间传统游戏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融合[J].当代教育论坛,2016,(02).

[6]葛晓英.本土文化教育园本课程的建构与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11,(09).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实施策略学前教育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