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融合教育角度分析听障儿童随班就读存在问题及改善策略
2018-12-11万谊
万谊
摘要:在融合教育思潮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听障儿童进入普通小学随班就读。但其自身的生理缺陷,导致他们在随班就读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观念的普及、融合的环境、资源的整合以及家校配合都有助于改善听障儿童随班就读的质量。
关键词:融合教育;听障儿童;随班就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50-0242-02
融合教育思想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它的主旨是基于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的理想,倡导“零拒绝”的哲学,呼吁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为一体,让残疾人也能走进普通学校接受教育。1987年在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的通知》中明确提及:大多数轻度弱智儿童已经进入当地小学随班就读。自此随班就读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融合教育发展之路。教育部等七部门编制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中指出,坚持统筹推进,普特结合。把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结合起来,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听障儿童的融合教育是取得效果最为明显的一类特殊儿童。因为随着听力辅具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听障儿童在佩戴助听器或是植入人工耳蜗,经过专业康复后听觉和语言能力得到发展,从而为他们融合教育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但是听障儿童随班就读后的情况并不乐观,出现了“回流”的现象。可以看出听障儿童融合教育尚在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听障儿童随班就读存在问题
1.缺乏接纳的环境。融合教育能否达到好的效果关键因素就是环境。这里的环境不仅仅是形式上听障儿童进入普通班级就坐,而是指真正融入普通学校和班级学习和生活。这就牵涉到校园文化、教师观念、同学态度等。听障儿童由于有听力语言障碍,在与同学互动中,有时会出现听不清楚或是表达不清的情况,难免会遭到同学们的排斥;有些教师缺乏接纳的理念,无法给听障儿童提供良好的班级支持环境;学校领导对融合教育认识不到位,对融合的校园文化创建不够重视。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听障儿童在跨入小学阶段出现不适应,即使他们完成了形式上的融合,却得不到实质的接纳。
2.儿童自身能力不足。听障儿童能否融入普通学校,达到基本接受普小教育这一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障儿童早期康复的效果。如果听障儿童学前康复不到位,儿童自身的听力语言问题就会影响课堂学习的效果。上课时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上课的参与性低,只会一味的被动跟随。久而久之,不仅影响了知识的学习,还会产生自卑等心理。即使听障儿童早期康复的不错也不意味着能够和健听儿童一样完全适应普小生活,听障儿童自身的语言能力、认知水平和社会性能力存在不足,加上入普后的后续康复缺乏,使得听障儿童在随班就读中遇到很多难题。
3.融合教育资源缺乏。融合教育不仅是形式上的融合,更应体现师资、课程等软件教育资源整合上。目前普通学校和特殊学校的资源并未衔接,普通学校的教师缺乏特殊教育的知识和经验,对听障学生上课参与性低、知识获取困难等现象不知如何应付。为了不影响教学开展,一些教师就选择对听障学生区别对待,不关心有没有听懂、只要不干扰课堂纪律就可以,逐渐让听障学生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除了师资力量的薄弱,融合课程也缺乏。听障儿童刚从康复机构到普通学校,无论是听觉言语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是相对比较差的,而普小沿用的教材和设置课程大多是偏向正常学生的,听障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而且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4.家长观念存在误区。听障儿童家长认为孩子进入普小上学就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了。他们对孩子随班就读中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他们的要求往往超出儿童的能力范围,常令听障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很多困难。家长抱着孩子送到学校一切就教师负责的想法,对孩子的学习和心理上不能给予及时的关注和辅导,同时也不愿意主动和教师沟通,认为孩子的问题都可以由教师来负责处理,自己从主要承担者退居到局外人。这样往往会造成家长和教师关系的紧张,同时也不利于帮助孩子缓解在随班就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二、改善听障儿童随班就读效果的策略
1.前提:融合观念深度普及。在社会公平思潮的推動下,特殊儿童从以前单纯的特殊学校安置,发展到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和班级为骨干的基本格局。在此大背景下包括听障儿童在内的特殊儿童走入普通小学就读,完成了形式上的融合。但要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融合观念的普及不可或缺。首先改变普校教师的观念。刘春玲等(2000)的研究显示,368名被调查普小教师中,39.6%对于能否接纳特殊儿童持否定或怀疑的态度;82.6%的认为特殊儿童会让教师缺乏成就感。学校可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一些实例让普小教师意识到融合的真正意义,唤起作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一些实操层面的培训,让普小教师掌握一些有效的方法,有了应对方式自然对特殊儿童的接纳度有所提高;其次是做好健听儿童家长的工作。学校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校园宣传、教师引导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听障儿童,宣导融合教育不仅仅是帮助听障儿童,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健听儿童的良好品德,是一种互利的融合。最后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政策导向也非常重要,只有当全社会对融合教育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接纳,才能为听障儿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2.保证:环境做到包容开放。适合听障儿童融合的环境应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硬件环境。由于听障儿童佩戴助听辅具,学校配备调频系统和辅具材料,如电池和干燥剂等,这有利于听障儿童的信息接收效果;设置康复教室,为有需要的听障儿童(尤其是低年级)进行持续的听觉言语康复,帮助他们解决学业上的困难。二是软件环境。普小教师应当担负起创设融合软件环境的重任。引导健听儿童正确的对待听障儿童,创设包容、互助的氛围。比如开设主题班会,倡导帮助有需要的同学;在课堂上多给听障儿童表现的机会,并给予鼓励,让同学们看到听障儿童的优势。尊重听障儿童的发展现状,挖掘他们的优势和潜能,一视同仁的对待他们。另外人文环境也应该更加开放。听障儿童是需要融入社会中的,因此不光是在学校中融合,还应为他们创设更多机会与社会融合。例如可以邀请一些优秀的人(包括听障人、同龄人或是某行业的人才等)到学校和听障儿童做交流和开展活动,拓宽听障儿童的视野,促进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听障儿童,为听障儿童的融合创造更开放的环境。
3.核心:融合资源有效整合。融合需要整合普教、特教和康复资源。首先是提供听障儿童入小学后的后续康复。这就需要特殊教育学校或是康复系统与普小合作,为在读普小的听障儿童提供专业指导,包括听力、语言等评估和训练,指导普校教师和家长如何辅导随班就读的听障儿童。其次是搭建互动平台。普教和特教同隶属于教育系统,在操作层面上具有可行性。可以以片区为单位,定期举办一些培训,让特教教师给普教教师培训一些特教知识,以及处理问题的技巧等,充实普教教师的知识储备。普教教师也可以为特教教师提供随班就读的个案,互相利用其有利资源,达到互惠互利,共同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最后普教教师之间要保持合作,为听障儿童提供个别化教学。班主任要与其他任课教师共同讨论听障儿童的个别化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彼此沟通,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解决问题,让听障儿童在班级中真正感受到被关注、融入成为集体中的一员。
4.保障:家校合作统一理念。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是随班就读的重要保障。首先是听障儿童家长对随班就读有正确的认识。家长要客观看待自己孩子的发展,不要过于乐观和要求过高,要积极的与教师沟通并达成共识,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并配合教师指导孩子。全面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到同伴关系中。其次是做好普通家长的工作。学校要加大宣传随班就读的理念,定期组织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家长的联谊活动,让彼此能够有更多的了解,为听障儿童创设一个融合、包容和支持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刘春玲,杜晓新,姚健.普通小学教师对特殊儿童接纳态度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0,(3):34-36.
[2]梁旭.随班就读听障儿童回流问题研究[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2010.
[3]高洁.小学随班就读听障生融合教育的个案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
[4]赵泓.融合教育中听障儿童“回流”现象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8,(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