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难点分析和方法研究
2018-12-11肖云川孙玮
肖云川 孙玮
摘要: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对其人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影响因素很多,要努力拓展教育空间,加强横向联系,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扩大为多渠道参与的教育体系,创设全方位育人的环境,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关键词:教育;行为习惯;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50-0025-02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習惯养成教育展示的是德育的效果,叶圣陶老先生曾这样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培养大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一个关键的环节是看学生的行为习惯。然而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是很多大学生行为习惯与社会认知要求还相差很远,我们的教育更多的还是停留在课堂宣讲,高端会议等层面,没有和学生生活中的行为习惯相连接,更少有提出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理念和措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实践。
一、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内涵
大学是青少年教育的末尾阶段,也是即将步入社会的准备阶段,经过16年的系统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大学生应该具备了作为一名独立社会单元养成的行为习惯,主要有生活习惯:能有科学生活规律和较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身心健康,注重养生和体育锻炼,人际交往热情真诚,文明礼貌。道德习惯:是指学生在思想道德上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包括从小学开始养成的爱国爱校,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等。学习和工作习惯:是指学习和课余活动的规划和理念,如学习态度端正,刻苦努力,参加班级社团组织表现出来的责任心,团队意识,执行能力等。
二、当前大学生行为习惯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7年7月,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等微信分别刊发文章——《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文中客观指出了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很多不好的行为习惯,主要有:上课迟到、睡觉、玩游戏,下课宅在宿舍玩游戏,看视频;宿舍脏乱差,碰密码蹭小黄车,学技术不肯动手,学理论不肯动脑,毕业前不清楚自己的职业生涯如何规划和实践;运动场,图书馆,公益活动看不到身影,就业岗位所需的各种技能和素质乏善可陈。这些现象既然在部分大学生中存在,就能反映出我们的德育工作还有很大空间。
三、大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更多的是受成长环境和个体学习进步的程度来决定的。造成当前很多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主要有。
(一)成长环境方面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是学生最早的老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关于家教和教训之学,推崇与恪守良好的家教和家风对族群心灵的塑造、人格的养成、操守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时刻都在塑造人的灵魂。反之,如果一个家庭父母自身行为不良,对孩子影响极大,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或者只会一味宠爱子女,而无教育理念和行动,容易让孩子产生自私,攀比,贪图享乐等思想,反映在行为上就是追求不劳而获,高消费,眼高手低,甚至是啃老等。学校教育的影响主要是体制造成,学生在高考之前是一切为分数论,忽视其他素质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高考之后,过于宽松和自主性强的学习环境让大学生失去了目标,缺少习惯养成教育,很多弊端就显现出来。社会教育层面是指不良社会风气对大学的侵袭和影响,如办事找关系,做事讲利益,学的好不如嫁得好等,很多大学生在多元思想影响下沉迷其中,影响良好行为的养成。
(二)学校教育方面
除了上述的大环境原因,具体到关键环节,还是学校教育层面存在不足。包括: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够。长久以来,我们对大学生的教育大多停留在树典型,开报告会,喊口号,组织活动的层面,没有对德育能否取得实效进行过评估和改进。如2015年团中央提出的“走出宿舍,走下网络,走向操场”的三走活动,立意明确,目标清晰,但是始终没有在大学生中真正实施落地。学校追求的更多是安全稳定,就业率,创新创业,大型活动等,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没有具体的实施和考评措施。
(三)大学生个人方面
大学生虽然是成年人,但是由于长期处在以分数为标杆的学校成长,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养成。除上述原因外,大学生目标感不强,进取心和自制能力不足也是重要原因。纵然是唯学习论,上大学后也不应该失去方向。不断地完善自己,奋斗幸福生活,服务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是每个大学生应该铭记在心的责任。大学生应该树立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就能增强自制力,克服懒惰和享乐主义等不良习气的侵蚀,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和措施
如上所言,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很多,对应措施方法也很多,本文重点从大学阶段的学校教育管理方面进行探讨,且仅从第二课堂学生管理的视角出发,不含思政课,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借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注重基础能力培养和实效
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出口为导向和持续改进,这些理念完全可以借鉴到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上。专业建设中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需要各种培养措施来达成,这些措施都是符合三大理念的。学生第二课堂重点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每一名学生都有社会责任心,懂事能干。达到这样的要求,就要有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支撑,要求我们多组织,多设计全体大学生参加的基础能力锻炼活动,长期坚持。这些工作短时间看不到辉煌的成效,但是对每个学生的改变将是终身受益的。对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意义重大。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了这样一句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更好的行为习惯是对学生生活的规范,不会遏制新思想的萌发,只会让个体更加高效和完美,会促进实现人生目标。
(二)建立健全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考核评价体系
日常行为规范是学生工作的基础工作,也是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高校要积极探索建立考核评价制度,以学生自觉遵守,群众监督,辅导员教师考核为框架,建立长效机制,督促每个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宿舍卫生检查制度,除楼长的检查外,建立辅导员进宿舍制度,男、女生互查制度,微信视频随机查寝制度等,让每个学生都能感觉到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承担宿舍卫生任务是自己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做大学垃圾人,保持大学生青春激扬的精神面貌。高校可以探索建立大学生日常行为违纪档案,作为评奖评优的参考依据,如按时上课,不迟到,图书馆内不喧哗,吃饭不浪费,自己收拾餐盘,在实习单位遵守纪律等,如果出现违反规定的行为,要及时计入档案,督促学生及时改正。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核心是让大学生建立学习和工作目标,付出行动。我们可以让大学生列出对职业生涯有负面影响的不良生活习惯清单,如晚睡晚起,读书少,沉迷游戏等,让他们制定减除不良习惯计划。同时建立达成发展目标的行为习惯,用目标来凝聚力量,促进行动。
总之,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德育是永不过时的课题,培养大学生好的行为习惯,是落实德育的具体体现,虽然大学生很多习惯不好纠正,错了最佳时期,但是这个阶段也正是大学生价值观趋近成熟的时期,只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措施得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促进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凤军.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与方法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2):129-130.
[2]肖云川.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探析[J].教育观察.2018,(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