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设《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通识课探究
2018-12-11李义
李义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校开设《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通识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初步探讨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问题。本研究对高校《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通识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9-0181-02
通识课是指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以人文素质、社会素质、科学素质与工程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综合课程。苏州大学于2016年秋季开始面向全校所有专业本科生开设了《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通识课,开课2年来,共有457名学生选课,每个教学班对该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分均在93分以上。本文阐述了高校开设《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通识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初步探讨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问题,旨在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高校开设《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通识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年来,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使人们深刻意识到不安全的食品会给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危害。同时,食品安全中的营养安全问题,尤其是与膳食相关的慢性疾病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加强食品安全教育,使人们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增强食品安全意识,改变不安全行为,不仅是避免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且对增进国民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率较低,不少大学生存在不良食品消费行为,大学生营养不良、肥胖等与食品营养安全相关的疾病的患病率也较高[1]。为此,在高校开设《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通识课,弥补大学生相关知识的欠缺,引导他们正确认识食品安全问题,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建立合理的膳食结构,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科学的食品消费理念,对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身心素质,培养综合性人才,增加就业机会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作为即将面向社会的特殊群体,可以通过他们向家庭、向全社会普及食品安全知识,从而增强整个国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二、教学内容的设置
通识课作为全校性选修课程,修习学生所学的专业较多,由于专业背景和年级不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存在着差异。针对这种情况,任课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内容的设置,在涵盖食品安全与健康主体内容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多地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与其饮食生活密切相关,专业性不太强、容易理解的内容。
经过筛选,笔者选择了吕晓华主编的《合理饮食与健康》一书作为教材蓝本,并对其进行一定的增减,最终形成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七章:(1)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食品安全的概念、内涵、临期食品及过期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基础知识,以及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2)第二章:营养素与人体健康。主要介绍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包括膳食纤维)、矿物质及维生素的基本概念、基本功能、膳食来源、参考摄入量,缺乏与过量对人体的危害等。(3)第三章:饮水与人体健康。主要介绍水的性质、代谢及生理功能,水的种类,科学饮水等。(4)第四章:合理膳食与人体健康。主要介绍食物构成及膳食结构类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痛风及骨质疏松症等慢性病的基本知识、饮食防控等。(5)第五章:食品污染与人体健康。主要介绍食品的生物性(细菌、霉菌及寄生虫)污染及其预防,食品的化学性污染(农藥残留、亚硝基化合物污染及多环芳烃污染等)及其预防。(6)第六章:食物中毒及预防。主要介绍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霉变食品食物中毒及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的基本知识(包括预防与急救知识等)。(7)第七章:常见食品选购指南。主要介绍大学生喜欢购买的一些食品的选购知识。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任课教师应广泛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尽可能多地搜集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图片、视频、MTV、动画及电影等素材,制成PPT进行多媒体教学,并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讲授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时,可以图文并茂地列举一些近年来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播放与食品安全相关的MTV、视频等,让学生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并对该课程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讲授营养素与人体健康这一章时,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的营养缺乏症的典型症状,从而达到仅仅通过语言描述而无法达到的效果。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换位教学法等。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能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深刻地思考和看待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安全问题,增强在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安全意识。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发生于2013年4月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投毒案”讲解食品中的亚硝基化合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又如,在讲解某种细菌性食物中毒时,可以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某个食物中毒案例,让学生分析判断是哪种细菌性食物中毒,并提出中毒原因及预防措施。
2.启发式教学法。在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或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均可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或讨论,然后教师再进行生动的讲解,这样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植物性食物中毒时可提问:为什么豆浆在煮沸时还要煮一会儿?在讲解亚硝基化合物、动植物天然有害成分对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的影响时可分别提出:为什么隔夜菜最好别吃?为什么发绿的土豆不能吃?这些问题不仅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而且非常贴近生活,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讨论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一般是指拿出部分学时专门设置讨论课。教师在上课前将讨论的主题告知学生,事先将教学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组,让每个小组利用课外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展开课外讨论后提出论点、论据并得出结论。讨论课上先由各组学生代表发言,然后展开辩论,最后由教师给予点评和总结。例如,在讲解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影响章节时,可以设置“加工肉制品、红肉是否致癌”的讨论课,实时安排学生分组准备,正式讨论课时分正反两方进行讨论和辩论并得出结论。讨论教学法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相互学习,深化学生对食品安全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综合能力。
4.换位教学法。对于学生感兴趣、课程内容相对简单的知识点,例如,肥胖与科学减肥、烧烤食品与人体健康等,可尝试采用换位教学法。具体方法是由教师在课前给出专题,学生组队搜集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上课时由小组的学生代表上讲台授课,然后由教师随机抽取1—2名听课学生谈心得体会,最后教师用少许时间进行简要点评。换位教学法能让学生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可以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学生讲课更能吸引其他同学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2]。这种教学方法还可以实现教学相长,促使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四、考核方式的选择
本课程采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综合考核方式。具体考核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上课出勤情况;二是平时作业(含课程论文)成绩;三是课堂表现,如上课回答问题情况、PPT制作效果、讲课效果、讨论课时发言和辩论参与情况等;四是期末考试成绩。与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相比,开卷考试对于通识课的成绩评定更加客观,也更能反映出学生对所学课程相关知识的搜集和掌握程度[3]。因此本课程的期末考试采用开卷考试。本课程将上述四项成绩加权后计入学生的总成绩,以此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
五、结语
目前,开设《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通识课的高校相对较少,对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教学效果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因此期望本文能适当地提高和完善该课程在高校本科教育中的地位。我校开设这门通识课的时间也不长,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晓莺,李凯云,张萌,等.大学生食品安全健康教育调查与探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4,20(9):13-15.
[2]许兰娟.高校食品安全与健康公共选修课教学探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4,(7):81-83.
[3]俞宁,王利琴.高职非畜牧兽医类专业开设《健康养殖与动物食品安全》公选课的重要性与课程建设[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32(2):235,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