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祛风抗敏方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疗效观察

2018-12-11朱际平张静莹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35期
关键词:嗜酸粒细胞支气管

李 磊,朱际平,陈 石,董 杰,夏 骏,张静莹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支气管哮喘作为呼吸系统常见慢性病,随着环境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其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全球至少有3亿哮喘患者,我国哮喘患病率为1%~5%,大约有3 000万哮喘患者[1];CARE研究[2]发现我国哮喘人群控制率仅为40.51%,虽较前明显提高,但控制不佳导致的急性发作仍较频繁,哮喘患者平均住院次数0.45次/(年·例),住院率为22.62%,平均急诊就诊次数为0.67次/(年·例),急诊率为26.99%。风哮证是哮喘急性发作期的常见证型,江苏省名中医韩树人教授作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前科主任师宗吴门曹氏医派,在前辈曹鸣高教授[3]通过实践摸索出哮喘特异禀赋体质遇风易发,而用虫类药抗敏治疗效果明显的基础上,根据其五十余年的临床实践提出了“哮专主于风”的理论[4],并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拟定了祛风抗敏方,经不断临床实践,潜心调配成为中医治疗风哮的协定方。现将该方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

1.1.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3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5]。①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②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③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④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⑤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a. 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b. 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c. 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符合①~④条或④⑤条者可以诊断为哮喘。

1.1.2分期分级 参照2008年《内科学》(第7版)支气管哮喘分期分级[6]:根据临床表现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急性发作期是指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症状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哮喘急性发作时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危重4级。

1.1.3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风哮诊断标准。症见哮喘时发时止,发时喉间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如常人;发作前常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先兆症状。

1.2纳入标准 ①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属于急性发作期,中医辨证符合风哮证;②年龄18~85岁,性别不限;③患者均志愿受试。研究过程符合GCP规定。

1.3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18岁以下或在85岁以上者;②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③肺结核、支气管肺癌、肺纤维化者;④具有严重的原发性心、肝、肾、血液或影响其生存的严重疾病者;⑤法律规定的残疾患者(盲、聋、哑、智力障碍、精神障碍、肢体残疾);⑥已知对本药成分过敏者;⑦怀疑或确有酒精、药物滥用病史者;⑧正在参加其他药物临床试验者。

1.4中途退出标准 ①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根据医生判断应该停止该病例临床试验者;②病程中病情加重,或试验中出现了其他影响试验观察的病证,根据医生判断应该停止临床试验者作无效病例处理;③临床试验方案实施中发生了重要偏差,如依从性太差等难以评价药物效应;④受试者在临床试验过程中不愿意继续进行临床试验,向主管医生提出退出临床试验的要求者。

1.5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2017年5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住院且符合上述标准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急性发作严重程度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基本资料比较

1.6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基础治疗。参照2008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5]及哮喘急性发作医院内处理流程[8]。如根据不同病情给予激素、支气管扩张剂、抗生素、化痰剂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祛风抗敏方进行治疗。祛风抗敏方由僵蚕10 g、地龙10 g、蝉衣10 g、钩藤10 g、徐长卿10 g、防风10 g、茯苓10 g、甘草5 g共8味中药组成,由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制剂部配制,为代煎中药。水煎服,每次150 mL,每日2次。采用单盲随机给药法,连续服药7 d为1个疗程,观察时间为1个疗程。

1.7观察指标

1.7.1临床症状、体征积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将症状、体征分级记分。积分标准:①喘息。重度9分:喘息明显,不能平卧,影响睡眠及活动;中度6分:介于轻度(+)及重度()之间;轻度3分:喘息偶发作,程度轻不影响睡眠或活动;正常0分:无。②咳嗽。重度9分:昼夜咳嗽频繁或阵咳,影响工作和睡眠;中度6分:症状介于轻度及重度()之间;轻度3分:间断咳嗽,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正常0分:无。③咳痰。重度9分:多(),昼夜咳痰100 mL以上,或夜间及清晨咳痰50 mL以上;中度6分:中(),昼夜咳痰51~100 mL,或夜间及清晨咳痰26~50 mL;轻度3分: 少(+),昼夜咳痰10~50 mL,或夜间及清晨咳痰5~25 mL;正常0分:无。④胸膈满闷。重度9分:感觉明显,不能平卧,影响睡眠及活动;中度6分:感觉较频繁,不影响睡眠;轻度3分:偶有发作,程度轻,不影响休息或活动;正常0分:无。⑤哮鸣音。重度9分:多(),满布;中度6分:中(),散在;轻度3分:少(+),偶闻;正常0分:无。

1.7.2临床疗效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的有关内容评定。疗效指数=(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治愈: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95%;显效: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好转:症状和体征有改善,30%≤疗效指数<70%;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减轻或加重,疗效指数<30%。显控率=(治愈+显效)/总病例数×100%;总有效率=(治愈+显效+好转)/总病例数×100%。

1.7.3血清嗜酸粒细胞变化及住院时间 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清嗜酸粒细胞变化情况,统计2组住院时间。

1.8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 for windows进行数据处理。对于无序分类变量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对于连续性变量,首先使用K-S正态性检验,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变量,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2组治疗前喘息、咳嗽、咳痰、胸膈满闷、哮鸣音积分及总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喘息、咳嗽、咳痰、胸膈满闷、哮鸣音积分及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均<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喘息、咳嗽、胸膈满闷积分及总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咳痰、哮鸣音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临床疗效 治疗组治愈率、显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治疗前后血清嗜酸粒细胞水平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和百分比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而对照组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及治疗组(P均<0.05)。见表4。

表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住院时间比较 治疗组平均住院11.86 d,对照组平均住院13.44 d,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风哮证是哮喘急性发作期的常见证型,占47.12%[9],尤其多见于发病率连年升高的青少年患者[10];另外对894例发作期患者证候要素提取和分布情况研究中发现,风邪作为病性要素达659例次(占73.7%)[11]。风邪是哮喘的重要因素,内外之风相合,使得痰阻气道,气道痉挛,发为哮病[12]。曹世宏认为哮喘发作时风动挛急,痰气交阻[13]。李彦军等[14]更是提出“五脏伏风是过敏性哮喘发病关键,气管痉挛是风盛则痉的病理表现”,而“痰、瘀等乃病之标”的观点。与吾师韩树人的“哮专主于风”理论不谋而合。

表4 2组治疗前后血嗜酸粒细胞变化情况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治疗组比较,P<0.05。

祛风抗敏方是由韩树人教授在前人的基础上经临床实践总结而设,韩教授认为哮喘多为内外合风,而疏风解表之物药效轻盈难以入里祛风,故尤喜用既能行表又能入里的虫药治疗哮喘[15-16]。方中僵蚕善祛风止痉、化痰散结,《本经逢原》:“僵蚕,蚕之病风者也;功专祛风化痰。”为治疗风邪夹痰的要药,是为君药。地龙祛风解痉、清肺平喘。蝉衣疏风止痉、清热利咽。僵蚕、蝉衣、地龙抗敏止痉疗效显著[3]。防风性味辛、甘,微温,为风中润剂,功用祛风解表。以上4味药祛风止痉、解表清肺,可解外风,搜剔内风,并能清肺平喘共为臣药。钩藤清热平肝、熄风止痉,徐长卿祛风止咳、益气止痒,茯苓健脾渗湿,是为佐药,以健脾利湿、平肝熄风、益气止痒,既助熄肝风平脾风,又兼顾益气化痰止痒。甘草调和诸药,是为使药。全方诸药相伍,既可祛外风,又能熄内风,祛风止痉之力强、定喘化痰之力颇宏,使内外风熄、肝肺气宁、咳喘自平,以达到标本并治,治风之源之效。本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率及显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在改善喘息、咳嗽、胸膈满闷症状方面效果较对照组更明显,且住院时间短。说明祛风抗敏方起效快,药效强,能缩短住院时间,疗效明显。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性疾患,其中以嗜酸性粒细胞参与的炎症为主[17]。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显著升高,表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与哮喘发作关系密切,嗜酸粒细胞的下降可能是哮喘临床症状缓解的原因之一[18]。本研究中,治疗组治疗后血嗜酸粒细胞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治疗后血嗜酸粒细胞较治疗前显著上升,说明祛风抗敏方通过抑制发作期血嗜酸粒细胞的上升,控制哮喘的急性发作,从而缓解哮喘发作症状。

综上所述,祛风抗敏方在改善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喘息、咳嗽、咳痰、胸膈满闷症状方面效果更好,且可有效抑制发作期血嗜酸粒细胞的上升,临床疗效明显,值得推广应用,但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嗜酸粒细胞支气管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研究
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
MRI平扫在肾脏嗜酸细胞瘤与嫌色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急性腹痛的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一例
同侧乳腺嗜酸细胞癌伴导管原位癌1例并文献复习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分析
Graves病药物治疗致粒细胞减少的治疗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3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