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如何从“散乱”到“集中”
2018-12-10安蔚
安蔚
乡村振兴不能分散布局,集中才是趋势。集中要解决的是怎么把人聚在一起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合并。
肥西县官亭镇党委书记卫涌波和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在办公室研究今年土地整治整村推进项目中,涉及村镇的拆迁待安置计划。
布局分散规模小,利用粗放占地多,空心村多人口少,是目前农村村落的普遍布局。以组和自然村落为单位的农村建房模式,让乡村规划呈现出了“散、乱、小”的特点。
然而,从“散乱”到“集中”,乡村规划调整绝非易事。
“集中是趋势”
“乡村振兴不能分散布局,集中才是趋势”,一位在基层工作十多年的乡镇干部对《决策》说道,在一个地方,村民组越多,麻烦就越多,开支也就越大,负担也就越重,“在一个中心村搞了建设,偏远地方的老百姓就会产生不同意见,群众就会不稳定。有的村2028人分成了22个村民组,分得很散,这就给乡村振兴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不可能每个村民组都投入资源,一个村民组的发展要投入几百万元,22个就得好几千万元,这也是不太合理的。”
集中要解决的是怎么把人聚在一起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合并。2009年,官亭镇开始实施9个行政村的土地整治整村推进项目,将小的自然村组合成1个大社区,村庄分布完成了从“散乱”到“集中”的过渡。
“官亭镇的整村推进将散乱的村民组和小村庄全部拆掉统一建,把周边的行政村往集镇聚集,让农村社区化”,在卫涌波看来,整村推进解决的是农村人口分散问题,“通过土地流转推动整村推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这是一种探索。”
然而,探索过程并不顺利。“村里一些老人传统观念里就觉得独门独院好,刚开始不适应,都持观望态度”,王集社区党委书记孙光宏说道。2012年,王集村开始实行整村推进项目,涉及25个村民组,安置470户,1745人。“把农村社区化,各方面都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有一个过渡期。”
这个过渡,除了村民的居住理念,也包括村里的基础设施投入。“现在的基础设施依然不足”,孙光宏对《决策》说道,“当时利用省级土地征地项目,整合了1115亩耕地,省里补了一些,一共拿了1.8个亿,利用这个钱搞基础设施建设,但底子依然薄弱,公共服务费用短缺,短期内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还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农民需要适应,对企业而言,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在土地整治整村推进过程中,村民的土地通过流转的方式,流转给大户或者企业,但一些土地指标在政策上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答复,“由于当初设计发展的局限性,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现在就凸显出来了。将土地流转给企业,上万亩的企业,没有相应的土地指标,很难管理和发展,这是制约乡村发展的一个瓶颈。”
集聚的前提是产业
“整村推进成功的关键是要有产业支撑,让群众就业”,花岗镇人大副主席汪爱民多年来一直分管农业工作,乡村振兴首先就是产业振兴, 但在他看来这个过程却困难较大,“农业天然就是个弱势产业”。
花岗镇有肥西县唯一的省级农业示范园区,这里有设施蔬菜、高档苗木花卉和高效水产,2015年,镇里引进一家拥有澳大利亚发明专利的企业,开始进行鱼菜共生。
“花岗镇最主要的产业就是苗木,但是这几年受市场冲击比较大,原因是我们的苗木产业主要是育苗,好的苗子都流向外地了,家里剩下的都是良莠不齐的,日积月累的粗放式经营,导致市场竞争力太弱了”,在经历了2016年前所未有的降雨和局部洪灾,2017年的干旱以及2018年年初的两场雪灾,汪爱民深感农业企业发展的力不从心,“今年年初的雪灾,有个农业企业倒了90多个大棚,对企业来说,这是毁灭性的打击。还有苗木种植户和企业损失也极大。这三年农业的损失,上报后的补偿连损失的千分之一都不到,一点都不夸张,农业前期投入大,回报慢,制约农业发展的不可抗拒因素很多。”
“花岗镇的农业企业能实现盈利的比例大概5%都达不到。很多老板刚来的时候信心百倍,规划着宏伟蓝图,说3到5年收回投入,我就跟他们讲,千万别讲3到5年,8到10年能回本就算经营很不错了,我就很佩服你了”。汪爱民特别提醒说。
除了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也成为农业发展的掣肘。如何让农产品实现自身价值?让农民真正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经济效益?成为乡村振兴的难点。
“如今农业企业向商品化转变,从绿色无公害到有机农产品转变”,汪爱民向《决策》分析农业企业所面临的困境,“但是有机农产品没有打农药的蔬菜品相好,放到市场上或者餐桌上,谁都鉴别不出来。农业生产投入了大量的成本,却不被市场认可,这就给农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发展产业要因地制宜,关键是老百姓增收,群众愿意,不能抱着传统观念,要敢于担风险”,卫涌波认为转变思想观念是发展产业的第一步,作为以粮油为主导的传统农业大镇官亭镇,位于江淮分水岭的脊背线上,传统的农业已经很难提高产量,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官亭镇形成了以苗木花卉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格局。“环境的改变带来了二产的大力提升,但是如何推动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如何选择和寻找合适的产业,迎合市场的需求,我们一直在思考。”
“兴村要先兴人”
“农村的现状就是空壳村、空心村,都是老人带儿童”,汪爱民说到农村人口现状,毫不讳言。
过去的城乡是双向流动的,现在是进不了城,回不了乡,不愿意呆在镇,呈现出非常尴尬的状态,特别是“常住人口越来越少,人才越来越少,精英越来越流失,老龄化越来越高”问题,在农村是非常典型的现状。
“年轻人回来觉得没前途,都在外面打工挣钱”,孙光宏对此直言道,“现在大部分人都想让子女走出去,不愿意让孩子做劳作的活,回来的也很少。”
“现在很多自然村都在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采访中的一个村干部说道,“这种消失是随着人口的消失而消失,我很担心我们会出现农村的消失,因为人口流失太严重了,现在根本没人种田,土地抛荒现象十分严重。”
生长于斯的人不愿意回来,村里招干部又难有合适的,这成为乡村人才振兴的无奈,“现在村干部合适的太少了,今年都是从镇上派下去的”,卫涌波思考着这种现象的原因,“一个就是村干部的待遇太低了,不愿意到村里来,能人都出去了。第二个是不适应乡村工作环境,我们现在都是提前招30岁以下的后备干部,但是培养也是需要时间的。”
戏好要靠唱戏人,兴村就要先兴人。振兴乡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明白人”是发展的关键。“这样的人,我们现在很缺乏”,卫涌波直言道,“在发达地区,他们知道通过经营,产出效益会比较大,但是在肥西的一些偏远山区,这一块还比较薄弱。现在培养的一些大户,相对来说,技术也没有多先进,眼界、知识储备也不一定跟得上。所以在人才方面,懂农业、懂农村的干部、人才还是比较缺乏的。怎么把农村做好,没有这样的专业人才队伍,问题还是比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