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W—L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阅读课堂的应用初探
2018-12-10郭艺
郭艺
摘 要:阅读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学习视野,并且体现学生个体知识体系和思维能力。因此,英语阅读应视为大学英语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发展,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暴露出种种弊端,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学生教育的要求。本文将探究如何将K-W-L教学模式融入大学英语阅读课并以课堂实例证明其可行性与有效性,以期对英语阅读课教学发挥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K-W-L教学模式;英语阅读教学;课堂实例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9-0109-04
阅读水平是大学生英语学习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名当代大学生来说,英语阅读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学习视野,而且也间接影响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及获取量。从某种意义上讲,阅读水平的高低是学生个体知识体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英语阅读应视为大学英语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发展,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暴露出种种弊端,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学生教育的要求。因此,英语阅读课教学模式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根据教育发展的新要求进行调整更新。本文拟将K-W-L教学法融入大学英语阅读课,并以课堂实例对其可行性与有效性进行探讨。
一、传统英语阅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大学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市场经济的影响使教育领域也充斥着实用主义及消费主义等思想理念。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变得功利化,教学内容则以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要求为指导,强调语言知识点的传授知识。
教学理念方面:许多教师不懂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上的把握,导致学生缺乏对文章信息进行筛选、分析、理解与归纳等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过分注重对生词意思、句法结构等语法知识和复杂的句子的分析的讲解[1]。阅读教学变成了单纯的语法知识讲授。这种让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方式无疑将阻碍学生的阅读水平的提高。
教学模式方面:为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提高其做题的速度,不少教师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取代,采取固定呆板的程序化训练模式:如要求学生阅读文章,然后回答根据阅读材料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最后核对标准答案。
在此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学生被物化成“答题机器”,一直在教师的要求下被动地进行做题练习。师生间,除了传授答题技巧外,没有任何交流互动。沉闷的课堂氛围不仅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且使学生对英语阅读课逐渐失去兴趣。
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掌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200份问卷(问卷内容见表1),其中有效问卷192份,调查对象为各个院系非英语专业学生。问卷调查前,为尽量消除学生在答题时的顾虑,以确保所得数据客观、准确。笔者明确告知学生调查的目的是协助教师了解实情,以改善今后的英语教学工作。问卷均为单项选择题。在内容的设置方面,笔者结合了具体的教学实际和研究重点。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主观方面
学生对于英语阅读存在厌学情绪,192份有效调查试卷中,108名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阅读,26名同学表示十分厌恶英语阅读。占调查人数的70%。而在阅读文章前,有137名同学表示处于完全紧张的状态,占调查人数的71%,学生对于英语阅读能力普遍不自信,从而导致学生在此方面的自我效能感较低。
(二)学生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及阅读策略方面的技巧
47.1%学生表示不喜欢科普类的文章,45.6%的同学表示不喜欢说明文,而36.4%的同学表示他们从不关心文章的体裁,认为对体裁的掌握在帮助他们理解文章方面毫无作用。背景知识的缺乏以及生涩的专业术语使学生往往对此类文章望而生畏。
(三)学生缺乏对全文的整体把握能力,不良的阅读习惯普遍存在
仅有24.8%的学生表示会首先浏览文章,调动已有知识储备,从整体把握理解。而用笔指读、低声诵读以及遇到生词难词马上查字典等不良阅读习惯占75.2%。
三、改进对策:K-W-L教学法
事实上,英语阅读过程并非是简单的、静止的,而是充满情感的活动过程。首先阅读材料是作者经历、情感及写作风格的融合物,其次阅读主体是充满情感体验的生命体。因此,阅读过程包含着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交流关系,而非机械的单向的知识传授。基于以上结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艺术才能,引导学生调动语言知识、背景知识、以往情感体验的储备而且应激活学生兴趣,使学生充满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K-W-L教学法可以帮助教师同时达到以上两种教学效果。
K-W-L教学法是Donna Ogle提出的一种英语阅读教学法,被广发应用于欧美语言教学中。这种阅读教学法起源于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反对灌输式教学[2]。其中K代表“Know”,即学生对学习对象已了解掌握的内容(What I know);W代表“Want”指學习对象想要探究的内容(What I want to know);L代表“Learned”指学习者通过学习掌握了的内容(What I have learned)。这种阅读法使学习者通过“顺应”和“同化”过程,在调整原有的认知图示的基础上发展新认知,使得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
下面是任课教师按照上述教学模式设计并开展教学的一个案例。教学内容选自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大学英语S版》[3]第二册中Unit 1 Time management一课,探究KWL理念在提升英语阅读能力方面的重要性。本课是一堂文本比较长的阅读课。学生通过对课文的赏析,学习时间管理的技巧,学会珍惜时间,并且合理利用时间高效率地工作与学习。
(一)充分激活“已知”(K)
在正式阅读前,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等热身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后续的学习环节做好准备。课前教师为学生展示三张不同职业的图片,它们分别为医生,消防员以及教师,并且组织学生讨论问题:What does time mean in these careers?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后,得出结论:对于医生而言,时间意味着生命。对于消防员而言,时间意味着安全;对于教师而言,时间意味着知识。接下来教师继续提问:Do you think one minute is really important?针对此问题,学生们的第一反应为一分钟只有六十秒,是无关紧要的。随后教师展示一分钟人类能够完成任务的实例,比如:一分钟的时间内,打字员可以输出70个字,播音员可以读800个字。通过话题讨论并且教师总结,学生很容易将抽象的时间概念转换为具体的生活场景,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并且使学生认识到“时间如金”并非是一句空话。
接下来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各项日常活动,比如:吃饭,休息,社交等,这些项目具体花费的时间,并要求学生计算在此期间每项活动花费的总时间。与此同时,教师展示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的作息时间表。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平时浪费时间的现象,以及自己与优秀的人之间的差距,意识到自己缺乏时间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技巧。自然而然,对于所阅读的时间管理的内容产生求知与探索欲。以上环节即为K-W-L教学法中的K的运用(What do I know),其目的是为唤起学生的语言储备,熟悉背景知识,将已有知识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相联系,通过相互交流,为正式阅读做好准备。这一环节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于阅读材料的话题的熟悉程度。以便以此设计阅读活动。于是K部分的表格就可以记录成表2的方式。
(二)积极发散“想知”
在学生对阅读文本所涉及的话题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他们最迫切要了解的是话题相关的哪些内容。要求学生把这些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记录在W栏。
由于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因此学生的对于文本的关注点各不相同,对时间管理感兴趣的学生,会对时间管理技巧学习的意义,如何高效完成任务,有效计划时间的内容做深入思考;对原文写作风格感兴趣的学生,更偏重对文本结构的思考。教师只有最大限度地了解学生的关注点,才能满足个体需求获得整体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实施以上环节,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特点并增进了对学生不同的学习经历、学习水平和学习风格的了解,充分挖掘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兴趣和内在潜能。学生的部分问题记录在W栏里(见表3)。
(三)有效强化“学知”(L)
学生通过激活已有知识储备,对文本阅读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带着问题和困惑走进课堂,有效地降低了学生的阅读焦虑情绪,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通过多种阅读策略,检验K栏项目是否与课文内容相符合,是否能在阅读中找到支持信息,并记录在L栏里(见表4)。
在强化“学知”这一环节,回答预设问题固然关键,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策略。在学生对文本已基本熟悉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分层次布置任务。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根据已回答的关键信息复述时间管理的方法;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需要总结时间管理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通过不同形式的任务,学生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对文本进行知识重组,达成对语言进行内化运用的目的,并与此同时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信心。
(四)自主探究“未知”
比较“想知”和“学知”内容可以发现,有一部分问题无法在文本中找到答案,如:How do the successful people manage their time? How many methods are there for people to manage time? How to keep balance between rest and work?这些问题需要学生通过借阅书籍、网络信息查找、学习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寻求答案。
四、运用KWL理念提升英语阅读力的优势
(一)消除学生阅读焦虑感,激发英语阅读兴趣
KWL教学法中K环节的设置使得师生在阅读前能够进行充分、合理的读前活动。这些多种多样的读前活动,如标题预测法、图片预测法、对文章相关内容的背景知识的收集和讨论使学生激活知识储备,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KWL强调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相关经验积极思考,并通过信息分享,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调动其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以生为本理念
KWL教学法中W环节的设置为学生的求知搭建了一个框架,学生根据阅读预设问题,并进行自主研究、探索从而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及差异性,可以避免盲目机械性教学,“因材施教”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學习能力。
(三)训练学生总结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KWL教学法中L环节的设置帮助学生在读后整理、组织和记忆原文信息,以检验阅读过程中的信息获取量。学生能对文本进行知识重组,强化对文本的记忆,巩固语言知识,达成对语言进行内化。帮助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有效防止学生只专注于文章中一些复杂的句子的分析,不懂得对文章进行整体上的把握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对文本进行筛选、分析、理解与归纳等的阅读能力。
五、结束语
教师通过K-W-L教学法使自己教学技术手段和教学艺术手段运用到最佳状态,调动和激活学习者的情感、思维和语言技能,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处于协调互动的运转之中。而与此同时,学生通过K-W-L教学法的引导,激活知识储备、思考设问、自主参与、交流与合作、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及时反思巩固,实现从“已知”激发“想知”,用“学知”深化“未知”的蜕变,最终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伍艳萍.广西高职高专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高教论坛,2014,(09):124-127.
〔2〕刘浪飞.“KWL”教学模式凸显人文关怀价值[J].中国教育学刊,2015,(09):102-103.
〔3〕余建中,程敏,黄涛.21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