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演义》第一秘书李儒形象论

2018-12-10张晓敏

关键词:三国演义秘书启示

张晓敏

摘 要:董卓的谋士李儒作为“三国演义”第一秘,有五个第一,也是全书中结局最惨的秘书;李儒作为秘书最为关键的还是他高超的业务能力。他能高水平地完成信息工作、参谋工作,临危不乱进行危机处理。李儒秘书工作的一生告诫后人:做秘书,大是大非要分清,不能助纣为虐;忠诚是秘书最重要的品德,信任是做好秘书工作的第一法宝;有为才有位。

关键词:秘书;李儒;危机处理;启示

中图分类号:I207.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9-0088-04

在《三国演义》人物的研究中,魏、蜀、吴三国的各类人物颇受学者们青睐。三足鼎立之前的人物研究,连曾经居朝堂的董卓也论者寥寥,更不用说他的谋士李儒了。但李儒却堪称《三国演义》第一秘书,值得全面、深入、细致地探究。

在《三国演义》中,李儒是作为董卓的谋士出现的。“谋”《左传·襄公四年》言“咨难为谋”[1]。杨伯峻先生注曰:“难”可读为困难之难,亦可读难易之难。也就是说,“谋士”就是为他人解决困难而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的人,与现代汉语之“谋士”即“出谋划策的人”[2]相通,就是为领导提供参谋咨询类智力服务者,是典型的智囊型秘书。李儒这个秘书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一、《三国演义》第一秘书的五个第一

(一)小说中第一个以“谋士”出场,并有完整而全面展现机会的秘书

根据笔者的统计,《三国演义》中曾经做过秘书工作的有164位。李儒是第一位出場的“谋士”,在全书第三回首次亮相,之后第四、五、六、八、九回共计出场25次。作为董卓的亲信,他是董卓集团兴亡的重要见证人,汉末许多大事的谋划者甚至直接参与者,他谏明诏进京、立新君、收吕布、鸩少帝、迁都、设伏拒敌、平息公孙瓒与袁绍的战争、协调董卓与吕布的矛盾等,为董卓实现从封疆大吏到东汉末年实际的掌权者的转变,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第一个几乎全部虚构的秘书人物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小说,在尊重历史发展总趋势的同时,许多具体人物、事件等都做了艺术化的处理,清代章学诚先生的七分实三分虚之说基本属实。李儒就是全书“三分虚”中为数不多的,几乎全部虚构出来的秘书人物。

在比较可靠的历史文献中,李儒只有零星的记录:《后汉纪·孝献皇帝纪第二十六》言“卓使郎中令儒进酖于王”[3],董卓死后,“李傕举博士李儒为侍中”,诏曰:“儒前为弘农王郎中令,追杀我兄,诚宜加罪。”辞曰:“董卓所为,非儒本意,不可罚无辜也。”[4]

此李儒是董卓的高参李儒吗?答案是肯定的。主要依据就是《三国演义》中的“七分实”之处。上文“卓使郎中令儒进酖于王”值得重视:一是李儒鸩杀少帝,二是李儒奉董卓之命鸩杀少帝的。在《三国演义》中,鸩杀少帝就是董卓派李儒去执行的。所以,可以肯定此李儒即彼李儒。小说中李儒在董卓死后也被斩,与《后汉纪》所记不同,就是小说的“三分虚”之处了。

(三)全书结局最惨的秘书

《三国演义》中秘书有各种结局,有鞠躬尽瘁,死于任上的,比如曹操的谋士郭嘉;有由秘书而升为领导的,比如诸葛亮从刘备的军师升职为蜀汉的丞相,在后主当政时期,更是成为实际的掌权者;有为主公尽忠而亡的,比如袁绍的谋士田配;有因各种原因被领导杀死的,比如杨修、荀彧、荀攸。但是,李儒虽然被领导信任,但因领导罪恶滔天,他助纣为虐,犯了众怒,天下官民都不容,终于在领导被杀之后,被自己的家奴从床上绑起来,又被“缚市曹”杀害。因秘书而成为全民公敌,终被处决,全书中没有比他更惨的了。

(四)全书第一个纯粹的秘书

在《三国演义》出现的164名秘书中,有不少从秘书而转为领导的,妇孺皆知的诸葛亮之外,还有华歆,由谋士而官至相国等。但从全书第三回第一次出现“卓婿谋士李儒”,一直到董卓被吕布诛杀,作为大功臣的李儒,却始终只是个谋士。但是,这个谋士却不一般。他可以自由出入董卓的前庭后院。董卓到后花园寻吕布,李儒可以不经任何人通报,从戒备森严的董卓府门直接进入后花园。

(五)李儒是《三国演义》一等谋士

《三国演义》众谋士中,李儒的智谋是可圈可点的。劝董卓进京前先上表,奠定了董卓从封疆大吏走向汉朝实际统治者的基础,策反吕布,为董卓揽得股肱之臣;立新帝杀少帝,实现了董卓对朝廷的控制;迁都,使董卓的统治持续;拒诸侯,调停袁绍和公孙瓒的矛盾,显示出实际统治者的威力。而且,他还预测了董卓的下场。所以,在《三国演义》众谋士中“李儒是三国早期最重要的谋士,不是之一。”[5]李儒之才,不在荀彧、诸葛亮之下”[6]。

二、《三国演义》第一秘书,强在何处

作为《三国演义》第一秘的李儒,不管有多少第一,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他超强的工作能力。作为谋士,他的过人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信息工作,及时适量

信息工作是领导决策的资料基础。李儒作为董卓在《三国演义》中几乎唯一的谋士,其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李儒的信息工作也无可挑剔。董卓在温明园大宴群臣,谈另立新君之事,座中只有丁原,明确表示不同立场。他背后的吕布,威风凛凛,手持方天画戟怒目而视。现在宴会刚刚不欢而散,董卓还在温明园门口。这个时候,领导要知道的就是跟这个背景有关的信息。李儒在宴会现场,自然明白,所以,这短短14字,此时却已够用。

如果我们再联系一下背景,就会惊讶李儒的信息工作水平了。董卓跟李儒讨论废立之事时,李儒建议“温明园中,召集百官,谕以废立;有不从者斩之”。第二天,就开始温明园宴会,结果就遇到丁原当场反对,险些当场动手。可以推测,李儒建议之时,绝对不会想到有人会不同意,所以才说,“有不从者斩之”。但是,李儒应该有两点是没有想到的:一是执金吾丁原(小说中所言荆州刺史是进京之前丁原的官职,现职执金吾)强烈反对废少帝;二是丁原有个叫吕布的义子,骁勇非常。所以,在董卓、丁原当场差点儿动武之时,李儒看到丁原身后的吕布,只能冒死为董卓打圆场。但是,等宴会结束,吕布在温明园外拿着方天画戟骑马奔跑时,李儒已经掌握了吕布的信息,而且就14个字,加上吕布的表现,就让不可一世的董卓乖乖地躲进了园中。在那个没有高科技电子搜索引擎的时代,一个刚刚在领导与政敌剑拔弩张的紧张中回过神儿来的谋士,全凭人工,这么快就得到了如此有用的关于对手的随从的信息,这得多好的心理素质,得多高的信息检索效率啊!

(二)参谋工作,水平甚高

信息工作是秘书参谋咨询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李儒就是因为掌握了足够的信息,而且能够恰当运用,所以,能有高超的参谋工作,是董卓名副其实的“智囊”、高参。

曹操借献刀为名刺杀董卓,失败,操临时假戏真做,献了宝刀,以试马为由迅速逃离。董卓、吕布都怀疑曹操是以献刀之名行刺杀之实。但只是怀疑,却没有什么证据。李儒一来,马上就有了思路。这个思路的逻辑起点就是他掌握的信息:操无妻小在京,只独居寓所。验证曹操是否行刺的方案就是:派人去找他回来。如果曹操真来了,就是真的献刀,否则就是行刺。

曹操在当时是董卓比较信任的人物,所以可以带着刀直接来到董卓坐卧的内室。李儒对他的背景可谓了如指掌,得知曹操献刀之事后,他马上就可以告诉董卓,应该怎么办。而方案来自他准确的信息工作。董卓没有要他了解身边人物的情况,但李儒主动做到了。所以,他知道,曹操是一个人在这里做官,妻子儿女不在身边,也没有府邸,是住在寓所。刚好这时用上了。可以肯定,李儒掌握的曹操的信息应该远不止这么多。

而且李儒给的方案,简单易行,很快就可以得出结果。所以说,这一方案是在真实信息的基础上一个高超的方案。

如果这还只是个小事情,那么迁都就是大事了。在《三国演义》中,迁都也是李儒先提议的。当时,因为董卓“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曹操在陈留起兵,矫诏讨伐董卓,十七路诸侯都纷纷赶来,董卓兵败,几乎马上就要被诸侯义兵攻破虎牢关了。而且虎牢关距离洛阳都城仅仅50里路。可谓千钧一发之计。这时,要想摆脱被诸侯灭亡的命运,恐怕也只有迁都一条出路了。所以,董卓一问,李儒就建议:带兵回洛阳,把献帝迁往长安。董卓一听,果然“大喜”。

而且,董卓在跟朝臣们解释迁都的理由时,提出的也就是两个理由:一是敌兵就要攻进来了,我们肯定打不过;二是长安有天险函谷关,可以作为屏障。这不就是迁都方案执行的必然性论证吗?

而且,李儒还不只是出个主意,为了保证顺利迁都,防止诸侯兵追赶,他又建议在荥阳设伏兵。果然,曹操带一万多兵来追,中了李儒的伏兵之计。结果曹操受伤,险些丧命;一万多兵只剩下500多名。试想,如果没有伏兵,曹操一万多精兵赶到,董卓还能逃得掉吗?

为了帮助董卓度过这次危机,李儒可谓全力以赴,不但提出了可行的方案,还给出了强有力的保障措施。董卓能顺利到长安并能够迅速稳定下来,李儒的参谋之功,不可小觑。

此外,谏不杀袁绍,谏和解袁绍与公孙瓒的斗争等,李儒十余次参谋活动,都表现出李儒很高的参谋水平,此不赘述。

(三)临危不乱,危机处理的高手

虽然当时距离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1986年提出“风险社会”的说法还有近1700年。但是,对于董卓而言,这个从边疆成功进京的外来户,口碑历来不好,国家治理又一团糟,说他是风险无处不在,危机层出不穷,也不为过。作为董卓身边最信任的谋士,一直像消防队长一般,哪里有险情就出现在哪里,的确是危机处理的高手。

仅从董卓怒杀吕布,就可以看出李儒危急时刻的从容。

董卓一定程度上是靠骁勇的吕布才站稳了脚跟,司徒王允一个连环计,二人反目。在吕布戏貂蝉被董卓发现之后,二人矛盾激化到了顶点:董卓追着吕布打,拿方天画戟二掷吕布未遂。两人已经彻底恩断义绝,如果没有人阻拦,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李儒知道此事,当然晓得个中利害,所以,“因急走来”,想要劝解,却把董卓撞到了。但是,这一撞,恰巧改变了董、吕二人你追我赶的局面,让危险暂时停止了。李儒把董卓扶起来,刚好可以通过二人的对话,把事情交代清楚,同时李儒可以借机提出自己的意见,矛盾才有缓和的可能。

李儒在这次危机事件中做了什么呢?首先是意识到危机的程度和秘书出现的必要性。所以,一看到董卓怒气冲冲冲进后园找吕布,就知道危机的本质在于董卓和吕布都很喜欢貂蝉,意识到二人因为这个女人,矛盾激化了。如此下去,可能带来的危害是给领导带来灭顶之灾,所谓“大事去矣”。而此时只有自己出现,才有可能改变局面。所以,他在没有什么危机处理预案,甚至没有时间考虑怎么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就赶快到位了。

秘书怎么解决危机呢?协调,也只有协调。李儒明白危机发生的相关背景,所以,直接给出了处理方案,还以楚庄王绝缨的典故来比照,用女子和心腹爱将的轻重比较,希望董卓学习楚庄王,把貂蝉送给吕布,以换取吕布的忠心。现在看来,李儒的解决方案确实是最彻底的,也是最有效的。但是,执行起来也是最难的:董卓本身也是好色之徒,怎能狠下心来把自己正在喜欢得不得了的爱姬送人?作为当事人的领导很难实施方案,李儒应该早已预料到,所以,才如此苦口婆心地劝解,而当时也有效果,董卓有点心动,赞同李儒的方案,认为“汝言亦是”,值得考虑。

从整个事件中李儒的表现看,遇到危机,及时了解情况,及早介入,不慌不乱,并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说服领导实施。危机后第二天,等董卓平静下来了,又及时跟进,劝董卓“把貂蝉送与吕布”。可谓处理得当。

三、“第一秘”对当下秘书的启示

一个能力全面的一流谋士,深得领导信任,却落个如此结局。李儒的一生,是成功的一生,也是悲剧的一生。纵观其秘书生涯,對当下秘书的启示多多,兹择其要如下:

(一)秘书要有原则,分是非:看清领导的本质,不助纣为虐

吕思勉先生说“论起汉末的分裂来,董卓确是一个罪魁祸首”[8],与董卓同时的卢植,认为他“面善心狠,一入禁庭,毕生祸患”。董卓后来的作为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他刚到洛阳,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军入城,横行街市,……出入宫廷,肆无忌惮”。他鸩杀少帝,还“奸淫宫女,夜宿龙床”;迁都前,更是烧杀抢掠,连先帝后妃陵墓都盗挖。

但是,如此祸国殃民的大恶棍,李儒依然很卖力地为之效劳,只有助纣为虐之举,毫无规劝之实。所以他不得善终,成为整部书中结局最惨的谋士。

当下,这种十恶不赦的大恶霸不会太多了,但是各种心术不正的领导还会有的,如同已经出现的各路老虎和苍蝇[9]。秘书应该以李儒为鉴,分清是非,绝对不能跟他们同流合污。

(二)忠诚

作为直接为领导提供辅助服务的人员,忠诚是秘书必备的职业道德之一。李儒对董卓可谓忠心耿耿,这也是他在董卓面前几乎言听计从的重要原因。比如迁都,李儒给出了一揽子计划:面对十八路诸侯的围攻,刚刚战败,和亲不成的形势下,迁都是唯一保命之策。为了顺利迁都,他提出设伏兵的计策,把半路赶来追击的曹操杀得大败,几乎丧命。为了解决迁都之后的钱粮问题,他主动提出查抄洛阳富户和袁氏家族两种办法。为了解决组织问题,主动给出如此董卓式的无耻之策,如此设身处地为领导着想,不可谓不忠心。更为可贵的是,如此忠诚的李儒,始终只是个谋士,他依然毫无怨言,一直尽职尽责地工作。

(三)信任是与领导和谐相处的第一法宝

是什么支撑李儒一直忠心耿耿,无怨无悔呢?是领导的信任。从凉州刺史到汉朝的实际统治者,董卓虽然没给这个最忠诚的小弟封官,但每次遇到事情首先想到是跟他商量,而且李儒提出的意见,几乎是言听计从,这就是最大的信任。

(四)有为才有位

李儒作为董卓最信任的谋士,虽然没有什么高的职位,但是董卓对他言听计从。为什么?就是因为李儒是高超的参谋。无论面对什么问题,他都有对策。比如入主洛阳后,董卓胆大妄为,罪恶滔天,以袁绍为盟主的十八路诸侯一起攻打董卓,连董卓的王牌吕布也战败,和亲也失败,董卓眼看就有灭顶之灾了。董卓问李儒,李儒马上就分析形势:温侯新败,兵无战心。然后给出建议:不若引兵回洛阳,迁帝于长安。还有童谣来论证合法性。说得董卓“大喜”,“非汝言,吾实不悟”。但是,西安“残破零落”,迁都谈何容易啊。为了建新都,李儒更是提出建议,把洛阳城的富户全部财产充公,抄袁绍家族充公。为了防止十八路诸侯来追,又排兵布阵,在半路埋下伏兵。试想,如果没有李儒谏迁都,董卓恐怕早就一命归西了。

所以,李儒信任董卓,是因为他确实能全心全意为领导服务,排忧解难,才能在领导面前有地位。虽然李儒没有得到官位,但是董卓的府上,前庭后院他都能去,董卓废少帝,另立新帝,是李儒在仪式上宣读策文;鸩杀少帝,是李儒带人去执行。这种地位,是什么官职也无法描述的。

当下无论在党政机关还是在企业,秘书只有能够帮领导解决问题,解决组织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瓶颈,才可能得到领导的赏识和重用,才能得到应有的地位。

李儒作为《三国演义》第一秘,有多个第一,本人能力全面,得到领导的充分赏识,也生活得风风光光,但终因领导的罪大恶极而臭名昭著,不得善终。反观李儒的一生,作为当下的秘书,更应有原则、有忠诚,有作为,才能得到领导的充分信任,为组织的正常运转保驾护航,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9.933-934.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920.

〔3〕李兴和.袁宏《后汉纪》集校[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2008.325,340.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三国演义秘书启示
秘书不在 等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我的商务秘书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