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悦读 越读
2018-12-10何孙秦
何孙秦
摘要:“悦读一刻钟”校本课程,是依据学校办学理念,结合学生阅读诉求,充分挖掘优质资源,以“悦”为出发点、落脚点、归宿点的阅读课程。在校本课程的不断开发与实践研究中,基于学会阅读,实现享受阅读,走向越界阅读,将学生语文素养向“四面八方”拓展。
关键词:阅读;悦读;越读;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9A-0077-03
“悦读一刻钟”校本课程,是依据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学“把最美好的世界献给孩子”的办学理念,结合学生的阅读诉求,充分挖掘校本优质资源,以“悦”为出发点,以“读”为落脚点,又以“悦”为归宿点,以每天一刻钟为时间保障和基本常态的阅读课程。“悦读一刻钟”校本课程面向儿童,随着课程的不断探索,在“阅读”“悦读”“越读”的实践中拾级而上,形成良性循环,不断促进学生阅读力生长,自觉丰厚“精神的底子”。
一、基于“阅读”的课程
何为“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1]“悦读一刻钟”校本课程是基于“阅读”的课程,在阅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通过激发阅读需求,调节阅读营养,培养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引导学生积极获取信息,构建认知体系,完善认知结构。
(一)顺应时代发展,指向“阅读”素养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发起阅读运动。营造阅读氛围、提升阅读能力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自2014年以来,“倡导全民阅读”被连续三年写入国务院政府报告,“建设书香社会”让“全民阅读”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3],“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4]。
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学校聚焦儿童“阅读”,着力开发和实施“悦读一刻钟”校本课程。课程的开发,立足本校实际,直指学生的“阅读”素养,增加学生阅读量,以丰厚语言积累,提高阅读能力。在课程实施的不断优化过程中,学校努力营造读书氛围,打造校园文化,全力推进书香校园建设。
(二)基于儿童立场,助力“阅读”生长
“悦读一刻钟”校本课程的建构基于儿童立场,即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助力儿童的“阅读”生长。经过调查与研究,我们发现,当下部分儿童阅读局限于“教科书”阅读,少有更广范围的其他阅读。郝明义教授将“教科书”喻作维生素,维生素当主食吃,人就要生病的。“悦读一刻钟”校本课程正弥补了“教科书”阅读所缺失的营养,将学生引领至更广阔的阅读空间,使学生进一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
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学校充分调研儿童的阅读需要和兴趣,精心编写校本教材,拟定适切的课程内容,努力创设自由、无拘无束的心理环境,调动各种积极的心理因素,引导儿童全面参与,使其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愉悦,增强阅读自信。“积少成多,集腋成裘。”通过统筹安排,科学指导,每天一刻钟,每日一小段,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要读”“能读”“乐读”“会读”的好习惯,日积月累,将学生“阅读”推向纵深处,让“阅读”成为学生自觉的习惯。
二、实现“悦读”的课程
所谓“悦读”,就是学生在主动阅读中,增强积极的人生体验,体味生活中的奥秘与快乐,从内心深处喜欢上阅读,爱上阅读,主动阅读,从而实现自主“悦”读[5]。“悦读”是“阅读”的一种更高境界。“悦读一刻钟”校本课程,顾名思义,就是要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促进“阅读”向“悦读”的自然过渡。
(一)以“悦”为出发点,调动学生阅读兴趣
“悦”既是高兴、愉快,又是使之愉悦的意思。“悦”是面向全体学生,是涵盖整个活动过程,是调动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悦读一刻钟”校本课程强调的是“悦读”,需要以“悦”为出发点,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提供和谐的阅读材料,突破传统的阅读方式,因地制宜开展多元化评价,不断改进阅读活动过程。
为此,“悦读一刻钟”校本课程着力于构建校园阅读文化,创设“悦读”的美好情境;精心编写阅读校本教材,保障“悦读”材料的品位吸引;创新开展阅读活动,调动多元评价促“悦读”。课程实践过程中,“悦读领衔”激发学生选择主题,自主领衔阅读,走进文学经典,畅游文字的海洋;“快乐读吧”调动学生兴味,或诵读,或赛读,或表演读……读中表达自我,展示自我;“读者之声”引导学生围绕文本,畅快交流,分享阅读收获,调动思维,引发智慧的碰撞;“导师荐读”创设情境,趣味推荐经典,联通课堂内外……“悦读一刻钟”校本课程以多样化、灵活化的丰富活动,帮助学生调动阅读兴趣,拓宽阅读视野,增加知识积累,增强阅读自信,让读书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
(二)以“悦”为归宿点,促进学生精神滋养
以“悦”为出发点,旨在通过“悦”读,达成读“悦”。使人“悦”,才是“读”的本质回归。这里的“悦”,不是伴随着阅读的结束而很快消亡的浅表层“悦”,而是阅读的文本、探索与思考的过程带来的深层次“悦”。真正的“悦读”,不仅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投入生活,也让阅读逐渐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
因此,“悦读一刻钟”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不可停留在兴趣化阅读的表面,而应在阅读过程和结果中不断细化和提升。教师可以通过联系“悦读”内容与已有经验,对比不同“悦读”材料,预测故事内容,概括并推理,叙述文本风格和结构,揣摩作者观点和意图等阅读行为指导,尊重差异,评价多元,将学生一步步引向“需要思索、品味和琢磨”的深阅读,在阅读中“跟一位缺席的老师学习”[6],获得真正阅读的满足与快乐。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学习如果能給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学生也能自学不辍。“悦读一刻钟”校本课程正是秉承“快乐教育”思想,遵循儿童的天性,倡导乐中读,读中乐,继而乐于读,读得乐,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从而促进学生享受阅读,持久地发展。
三、走向“越读”的课程
“越读”即越界之读。郝明义先生说,没有越界,不成阅读。在丰饶的阅读时代,阅读却往往局限在越来越窄的范围需要之内。这个界限,很多是因为“考试教育锁定教科书与参考书所形成的”[7]。“悦读一刻钟”校本课程正是要打破这种局限,从“悦读”走向“越读”,补充学生阅读营养,实现真正意义的阅读功能。
(一)“越读”,是对阅读领域的超越
郝明义先生将“阅读”喻为“主食”“美食”“蔬果”“甜食”四种饮食,分别满足人的多种阅读需求。“悦读一刻钟”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关注学生“阅读的平衡”,满足精神健康的各种需求,特别注重“美食”——经典阅读,因为相较于教科书这种“主食”阅读,经典阅读更为精致,更为可口,也更有营养。
钱理群教授曾说,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8]。通过经典阅读,“孩子们就可以与创造人类和民族精神财富的大师巨人对话、交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可以达到前所未有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9]。“悦读一刻钟”校本课程内容,精选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以及国内外名家名篇,由一句到一段,由一篇到一章,由一本到多本,从每天早晨一刻钟和基本常态课程,逐步过渡并拓展到课内外结合的悦读系列课程——“名师导读”“师生共读”“学生悦读”“亲子阅读”“作家有约”等,重在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学生形成阅读习惯和认知,走向“越读”,全面撷取精神营养。
(二)“越读”,是对阅读形式的超越
科技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阅读形式的更新。网络时代催生出丰富的图像阅读、影音阅读、多媒体阅读,不断冲击着传统的文字和书籍阅读。不少人觉得是网络使人远离了书和阅读。郝明义先生则认为,阅读不必是文字与书,与其担心网络时代的发展会破坏文字阅读、书籍阅读,不如去研究如何让文字阅读和书籍阅读配合这些古老又新兴的多媒体阅读形式,一起产生更新的作用[10]。
为此,“悦读一刻钟”校本课程努力发掘“网络”和“书”的不同特质,运用“攀登阅读”这一平台,开启课外线下读书、线上交流的模式,兼顾阅读内容和形式的跨界,合理对待过去和新生的知识和资料。教师通过课程的进一步开发,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有的文章大可“不求甚解”,有的只需“观其大略”,有的必須“熟读精思”。激发学生自主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打开阅读视界,提升语文素养,让“悦读一刻钟”校本课程真正源于阅读,而又超越阅读。
钱理群教授认为,学校教育的全部工作和意义,就在于为学生打开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其主要途径就是引导学生读书。面对当今社会的功利化阅读,“悦读一刻钟”校本课程应以一股清流,将阅读的种子汩汩注入学生的心田,基于“阅读”,实现“悦读”,走向“越读”,让学生学会阅读、享受阅读、超越阅读,在文化传递中促进学生“从自然人变成文化人,由自在的人变成自为的人”[11]的精神蜕变过程,让阅读成为“教育的灵魂”。
参考文献:
[1][3][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22.6.23.
[2]宋乃庆,肖林,程浩.小学生阅读素养的背景因素探析[J].课程与教学, 2017(2).
[5]陈付亮.初中语文“悦”读教学的实践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7:7.
[6]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郝明义,朱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7:17.
[7][9][10][11]]郝明义.越读者[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8.7.99.7.
[8]林冰清.《高中经典悦读》校本课程开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4:13.
责任编辑: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