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伙伴学习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样态

2018-12-10杨春基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25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学方式

杨春基

摘要:在“和”文化背景下,指向新型师生关系、教学方式的建构,伙伴学习研究聚焦课堂实践,关注学习主体、学习伙伴、学习动力、学习品质等课堂教学的关键要素,建构了分享式伙伴学习、游戏式伙伴学习、涂鸦式伙伴学习、报告式伙伴学习、任务式伙伴学习、问题式伙伴学习等伙伴学习的实践样态。

关键词:伙伴学习;实践样态;师生关系;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9A-0020-04

一、“和”文化背景下的伙伴学习

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创办于2008年,是南京市第一所九年制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由历史悠久的金陵中学、拉萨路小学联合办学。学校因金陵中学的前身——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于1888年创办的汇文书院而得名。两所学校联合办学,必然带来思想观念的冲突、渗透、融合,创建者以“汇文”命名,还意在突出不同学校文化的汇入、融合。带着“和而不同”的鲜明特征诞生的金陵汇文学校,自然选择了“和”文化。

学校自建校之日起便积极践行“和”文化。“十二五”期间,完成了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长期小学‘和文化生成的校本实践研究”的研究。立足“和”文化构建,聚焦学校整体改革,建立了基于“和”文化办学理念的“和融课程”“和韵课堂”“和乐德育”“和雅团队”“和美校园”五维一体的学校文化模型。在践行“和”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只有以学习者为中心,进一步实现教与学两大要素的和谐,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才能走向深入。由此,我们提出了“伙伴学习”,启动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和文化理念下的伙伴学习的实践样态研究”的研究。

“伙伴学习”有着悠久的教育传统与深厚的学理基础。在中国,无论是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还是《学记》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都为伙伴学习提供了理念支撑。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的人。”指出要从他人的身上汲取智慧,让自己不受蒙蔽。亚里士多德说:“人类是天生社会性动物。”即人无法脱离社会和群体而存在。这些思想都为伙伴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伙伴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有联系亦有区别。首先,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组织方式,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组织化程度高;在伙伴学习中,要有学习模式的建构,更要有伙伴关系的培育,且伙伴关系的培育先于学习模式的建构。其次,小组合作学习的小组多是指定的,小组成员主要是以学习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伙伴学习中伙伴关系的形成带有更多的自发性,伙伴志趣相投、情感相融,相互之间的融合度更高、交互性更好。再次,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围绕学习任务展开的,小组合作主要是在课堂中进行,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学科知识;伙伴学习是全方位的,伙伴们学习在一起,也生活在一起,除了共同学习知识和技能,还有品德、情感、生活技能、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相互影响。总之,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利用伙伴关系学好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伙伴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培养学生虚心、乐观、开朗、合群等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相互尊重、平等待人、诚信友善、认真负责、勇于担当的品德等等。

二、伙伴学习有助于解决现实教学问题

伙伴学习研究聚焦课堂实践,直面教学问题,主动回应课程教学的核心问题——怎样建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方式。研究意在通过伙伴学习关系的建构,回归师与生、教与学之间的本然关系,真正落实以学习者为中心,真正实现教与学两大教学要素的和谐共处。

(一)伙伴学习有助于解决“学习主体”的问题

从知识中心主义,转向儿童中心主义,这是20世纪初以来世界教育所发生的最根本的方向性转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地认识到,伙伴学习的最大优势,是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伙伴学习是儿童的学习,要消除“只看到老师看不到学生”的现象,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让儿童“人在学中”,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然而在很多现实条件的限制下,课堂中儿童主体地位往往会被忽略和弱化。我们对全校130多位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数据后发现,“课堂时间的有限”和“长期的教学习惯”是影响教师教学时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主要原因。

在伙伴学习的研究与实践中,许多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进行了调整,教师变得更轻松了,孩子学得更主动了。伙伴学习中,学生围绕同一主题深入探究,不同的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同一问题的认识也不同。伙伴之间分享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见解,彼此之间以头脑风暴的形式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优化整合。伙伴学习小组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不同成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但又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协作。为了确保伙伴学习的有效开展,小组成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与别人的沟通交流,在激发思维、活跃思想的同时不断实现自我的改进、丰富与完善,这无疑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现。

(二)伙伴学習有助于解决“学习伙伴”的问题

伙伴学习不是单向的学习,而是一个丰富的互学、互动的过程。回答好“和谁一起学”这个问题,建构多元的伙伴关系,是伙伴学习的基石。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提出了著名的“三喻文化”说:前喻文化是年轻者向年长者学习的文化;同喻文化是指同代人相互学习的文化;后喻文化是年长者向年轻者学习的文化。在伙伴学习中,“三喻文化”应是融合共生的,即学习伙伴会同时受到三种文化的影响,每个人都兼有施教者与被教者的双重身份——无论是作为年长者的教师还是作为年轻者的学生。由此,伙伴学习中的伙伴是多元的:学生与学生是伙伴,教师和学生是伙伴,学生和家长也是伙伴。

伙伴学习以伙伴互动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之中。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希望被接纳、被尊重;也渴望自己能给别人一些帮助,希望被认可、被赞赏。伙伴学习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我们借助制度型组织——班级、同桌等,非制度型组织——兴趣小组等,以及非组织形态的自由结伴等多种形式,构建多样的、动态的学习群。伙伴之间随学而组,随组而学,目标一致,情趣相洽,使学习更适性、更自由、更开放。

(三)伙伴学习有助于解决“学习动力”的问题

在长期的教学教研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特别在乎伙伴对自己的评价。有时候,学生可能对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并不太在乎,但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对伙伴的评价却特别在意。有些小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想要脱离父母的怀抱,特别怕孤独、怕寂寞,最需要结成伙伴群体活动,也最在乎伙伴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

研究小学生的伙伴学习心理,让我们找到了学生学习的新动力。实践证明,在伙伴学习情境中,许多学生由原来的比较胆小、比较压抑变得比较胆大、比较开朗,思维更加积极,参与更加踊跃,好奇心、好胜心、自尊心等内部动力机制得以启动。伙伴学习,首先改变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是班级的学风和班风。伙伴学习的质量,会因为学生情感态度的改变和学风、班风的改变而得到有效提高。

(四)伙伴学习有助于解决“学习品质”的问题

随着伙伴学习的深度实践,我们发现伙伴学习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在课堂教学中,伙伴之间的交流讨论有明显的互补效应,学生们经常体验到相互交流讨论对自己的启发。学生在交流讨论时,经常会有不同的意见,这时,在比较和讨论中,在不同意见的交汇碰撞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持久。一个知识点,往往因自己说一说而印象深刻,往往因听人讲一讲而豁然开朗。伙伴之间交流讨论、提问质疑、相互评点、反复叙述表达,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独立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伙伴学习可以推动课堂教学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伙伴学习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学习发生在人际交往之中。于是,课堂教学的社会化属性进一步凸显,教育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进一步渗透。在伙伴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会怎样做人、怎样与人交往、怎样与人合作、怎样相互尊重,以及怎样培养合群、开朗、活泼、友善的个性,使课堂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主阵地。

三、伙伴学习的实践样态

在践行伙伴学习的实践中,我校的课堂正在从“教授的场所”转变为“学习的场所”,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我校的伙伴学习,主要有以下实践样态。

(一)分享式伙伴学习

分享式伙伴学习是指儿童在学习中,将自己所收集、整理、获得的信息与伙伴分享,与伙伴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学习样态。分享式伙伴学习的学习路径为“组建小组—确定主题—分配任务—交流分享”,是一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分享和交流后,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立体交互的课堂教学结构。这一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得到落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

人的天性是好探究、好分享,人的思考单元是“问题—思考—分享”,所以分享式学习是顺应人的天性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我们还发现,很多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在分享的过程中,慢慢变得活跃起来,发言也愈发精彩。在众人面前分享自己的想法,能让学生体会成功感,增强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变得更加自信。所以,在伙伴学习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分享和别人不一样的想法,让同一个问题有多样的解决方法,让学习走向深刻。

(二)游戏式伙伴学习

游戏式伙伴学习以游戏为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在快乐的活动中,甚至在激烈的竞争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学到方法。其学习路径为“明确目的—建立小组—开展游戏—评价反思”。游戏式伙伴学习将“游戏”和“学习”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是直观教学、活动教学、情景教学的综合应用。

美国心理學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力莫过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这种内在兴趣的莫过于游戏”。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是在游戏中开始学习的。游戏式伙伴学习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它往往集观察、判断、想象、模仿甚至运动于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征。

(三)涂鸦式伙伴学习

“涂鸦”源于艺术领域,是一种随心所欲,但又不失内在规律的表达方式。涂鸦式伙伴学习,有助于学生自由表达、创作、交流和分享,伙伴间通过交换问题,互相碰撞,进行再思考,实现信息的共享和思考的深化。其学习路径为“主题确立—涂鸦创作—交流分享—作品完善”。涂鸦式伙伴学习看似漫不经心、随心所欲,但学生始终处在学习状态之中,思维连贯且有规律,通过合作共享问题、推进思考。

涂鸦式伙伴学习形散而神不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孩子的天性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学生乐于学习、思考和分享,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在涂鸦式伙伴学习中,我们看到了不同孩子的思维,以及思维背后的学习力、思考力。

(四)报告式伙伴学习

报告式伙伴学习是指学生收到学习任务后,伙伴共同调查、研究,搜集资料,分析并整理数据,汇总成一个学习报告,并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分享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学习路径为“明确任务—组建小组—调查研究—汇报分享”,关键在于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研究思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报告式伙伴学习培养了学生亲自体验和实践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倾听和研判他人意见的能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他人。报告式伙伴学习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机会,使学生得到更多新的体验。它要求学生在研究学习问题的时候,懂得变通以应对突发情况。

(五)任务式伙伴学习

任务式伙伴学习,是指伙伴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共同的学习任务进行互动协作式的学习。任务式学习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最根本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以学习者为中心”,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形成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其学习路径为“创设情境—确定任务—自主学习/伙伴学习—效果评价”。任务式伙伴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任务式伙伴学习将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丰富自身的知识和能力。

从学生的角度说,任务式伙伴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由于学习目标明确,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大大提高了。一个任务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问题式伙伴学习

问题式伙伴学习,是教师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以伙伴学习为途径,探索解决问题。其特点是改变原有的以教师的讲为主的教学,抓住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伙伴学习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其学习路径为“情境设置—问题指引—活动讨论—总结归纳”。问题式伙伴学习的重点比较明确,内容比较集中,问题探究和交流讨论的方式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问题情境中,当学生思维遇到障碍,新知识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发生冲突而“百思不得其解”时,伙伴之间会进行热烈的讨论交流。这时教师也可作为学习伙伴,适时引导学生向着科学有效的方向开展伙伴学习。

在基于问题开展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总结。通过生生互动,有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顺藤摸瓜,及时整理思维路线,总结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推动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杨孝如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教学方式
通信电子电路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及其教学方式探索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师生关系好很重要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还原一个纯洁的师生关系
如何关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