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罗僧侣与洪州禅

2018-12-10王霞

摘 要:八世纪中叶,由马祖道一创立的洪州禅盛极一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为求得真禅,众多新罗僧侣渡海入唐,进入江西习法、参禅,朝鲜半岛后来形成的九山禅门中有七山禅门的传承法系属于洪州宗。包括朝鲜半岛禅宗初祖道义、实相山禅门创建者洪陟、圣住山禅门创建者无染、凤林山禅门创建者玄昱与弟子审希、迦智山禅门创建者体澄、阇崛山禅门创建者梵日、师子山禅门创建者道允、桐里山禅门创建者慧彻。他们学成后,佩江西印返回新罗弘法,为新罗停滞、颓废的佛教教团输入了新鲜血液,推动了洪州禅的海外传播和交流。

关键词:新罗僧侣;洪州禅;九山禅门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9-0061-04

黄有福、陈景富所著《海东求法高僧传》一书中收录了朝鲜半岛入华僧共计201名,其中禅师的部分有六卷,共58位禅师,粗略统计,其中至少一半以上的禅僧有在江西习禅、请益或者是师从江西禅的经历。朝鲜半岛后来形成的九山禅门中有七山禅门的传承法系属于洪州宗,这是一种特殊的因缘。本文聚焦与江西洪州禅有关的新罗“七山禅门”的创建者,梳理他们求法、传法、弘法的历程,推进洪州禅海外传播领域的研究。

一、朝鲜半岛禅宗初祖——道义

道义被誉为朝鲜半岛禅宗初祖,俗姓王,新罗北汉郡人。唐兴元元年(784年)道义入唐,拜开元寺西堂智藏为师,西堂智藏是马祖道一法嗣,与百丈怀海、南泉普愿一起被称为洪州门下“三大士”。“经历了数年,得到智藏心印相传,智藏把他比喻为如在山间的杂石中拾到了一块美玉,也如在海蚌中突然发现珍珠一般,并赐名道义。”[1]从智藏处学成后,道义又到百丈山怀海大师处继续参学。百丈怀海与西堂智藏同为马祖道一法嗣,他也十分看重道义,“喜曰:‘江西禅脉总属东国之僧欤。”[2]怀海发出洪州禅脉已经属于东国(新罗)人的感慨,可见此时道义确实已经学到了到洪州禅的精髓。道义在唐参禅求法37年,唐长庆元年(821年)返回新罗。回国后道义立即着手弘法,但当时新罗社会动荡,王室不支持,弘法未成,道义反被视为异端,无奈之下,只好韬光敛迹隐于雪岳山陈田寺。从禅宗传入朝鲜半岛的时间看,道义晚于之前将禅宗引入朝鲜半岛的法郎和神行,但后人却都把他看作是初传之人,为何如此?这是因为后来朝鲜半岛所兴禅宗基本上是南宗,确切说是洪州禅,而道义是把此系禅法传入朝鲜半岛的第一人。

二、实相山禅门创建者——洪陟

洪陟禅师或作洪直,俗称实相和尚,谥号证觉大师,生卒年及入唐时间不详,洪陟追随西堂智藏学习禅法。新罗兴德王(827-836年在位)初年洪陟返回新罗,时间略晚于道义还国。洪陟回国后在全罗北道南原郡智异山创建实相寺,接引学徒,弘扬江西禅旨,其门下有弟子千余人,史称实相山禅门。弘法期间,洪陟受到新罗兴德王和宣康太子的赏识,宣康太子甚至还从洪陟皈依了佛教。洪陟与道义师出同门,又都归化故国,有“北山义,南岳陟”之说。智异山是朝鲜禅宗九山之中最早创建者,实相寺是弘扬洪州禅最早的道场,其传承谱系是:六祖慧能——南岳怀让——马祖道一——西堂智藏——洪陟。

三、圣住山禅门创建者——无染

无染俗姓金,王族后裔,为新罗武烈王(654—661年在位)第八代孙,是新罗九山禅门之一圣住山禅门的开山祖师。无染生于新罗哀庄王元年(800年),小时候聪明异常,有“海东神童”之称。唐长庆初年(821年)无染入唐求法。他先是远赴西北的终南山至相寺听《华严经》,后顿有所悟、茅塞顿开,转向禅宗。无染首先找到了洛阳佛光寺的如满禅师,向如满问法。“如满也是马祖门下京禅类的人物,曾知遇于唐顺宗,如满见到无染时用洪州系禅学印证了无染的所学。”[3]相识无染后,如满甚至有点自愧不如,他阅人无数,但认为像无染这样的新罗僧人非常少见,如果他日中国禅宗的思想找不到了,可能要到新罗去找了。“当时中国的高僧们都具有在中国禅宗被中断时,应从海东求来‘东流之说的想法”[4]。如满处问法后,无染又到了马祖门下的麻谷宝彻禅师处求法,宝彻禅师是无染真正的传法恩师。在跟随宝彻学法期间,除听经闻法外,凡与禅门相关的工作,无染都辛勤去做,毫无怨言。宝彻对无染的到来十分惊喜,他认为无染是可把禅法带到东国之人。宝彻禅师圆寂后,无染继续四处参学,直至唐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推行灭佛政策,他才不得不结束在唐的求法生涯。

无染回到新罗后,不久即声名大噪,门徒济济,得到了几代新罗王的器重。“君王認为他是江山社稷的砥柱,臣子认为他是爵位俸禄的保障,民众认为他是安居乐业的依靠,上朝则君臣欢悦,下野则小民奔走,当时全国上下无不以结交无染为荣。”[5]新罗文圣王(840—858年在位)赞叹无染弘法有助于教化百姓,为其寺庙赐名“圣住寺”。新罗真圣王二年(888年),无染入寂,终年89岁,被追谥“大朗慧禅师”,新罗的大文豪崔致远为其撰写铭文。无染在唐求法游历长达25年,毕生致力于洪州禅的弘扬,其传承谱系是:六祖慧能——南岳怀让——马祖道一——麻谷宝彻——无染。

四、凤林山禅门创建者——玄昱与弟子审希

玄昱俗姓金,生于新罗元圣王三年(787年),出身豪族,父亲官至兵部侍郎。玄昱21岁时受具足戒,唐长庆四年(824年)入唐求法,投奔太原府章敬怀晖门下。章敬怀晖是马祖道一法嗣,习得马祖禅法心印,玄昱在章敬怀晖处继承了江西洪州系禅脉。唐开成二年(837年),玄昱返回新罗,先在武州会津南岳实相寺安禅,其弘法行为得到了新罗王室支持。“闵哀王、神武王、文圣王、宪安王皆执弟子礼,每入王宫,必命敷座演法。”[6]开成末年(840年),玄昱移居慧目山下弘法,景文王迎请他到高达寺居住。景文王八年(868年)玄昱入寂,终年82岁,谥号圆鉴国师。玄昱的上首传法弟子为审希,玄昱特别叮嘱审希其法脉是承于师父章敬怀晖,即洪州禅。玄昱入寂后,审希游化四方,终至凤林山创建凤林山寺,弘扬禅法,形成九山禅门之一的凤林山禅门,其传承谱系是:六祖慧能——南岳怀让——马祖道一——章敬怀晖——凤林玄昱——凤林审希。

五、迦智山禅门创建者——体澄

体澄是朝鲜九山禅门之一迦智山禅门的实际创建者,俗姓金,新罗熊津人,家族是当地望族。新罗兴德王二年(828年)体澄受具足戒,后遇到雪岳山亿圣寺廉居禅师,拜其为师。廉居得法于道义,当年道义由唐返回新罗居山弘法时,门庭冷落,弟子寥寥,最后只把禅法传给了廉居。体澄在廉居处习禅,侍师如佛,一心静修,为法忘躯,最终廉居以禅宗法脉托付,所以迦智山派尊道义为一祖,廉居为二祖,体澄为三祖。唐开成二年(837年)体澄入唐求法。“先后历三五州,乃知法界嗜欲共同,性相无异,宗门枢要不外乎师之所传,无劳再耗时远游。”[7]经历一番游历后,体澄认为祖师道义、廉居之法已经很圆满了,无须再继续留唐。唐开成五年(840年)春,体澄返回新罗,比廉居、道义幸运的是,体澄的弘法得到了王室支持。“他与以往诸禅师所不同者,在于既保持禅脉与人格的独立性,同时又广泛吸收各种世俗力量的支持,即游离于山林与庙堂之间,这是他成功的秘诀。”[8]体澄在迦智山传法20余年,门徒多达800余人。新罗宪康王六年(880年)体澄入寂,宪康王加谥号“普照”,赐塔铭“彰圣”,赐寺额“宝林”,九山禅门之一的迦智山禅门最终形成。其传承谱系是:六祖慧能——南岳怀让——马祖道一——西堂智藏——初祖道义——二祖廉居——三祖体澄。

六、阇崛山禅门创建者——梵日

梵日,或称品日,出身于豪门世家,20岁受具足戒,新罗兴德王时(826—836年在位)入唐求法。入唐后,他首先参谒杭州齐安禅师,齐安禅师是马祖门下法嗣,住持杭州盐官海昌院,思想上继承了马祖道一的“即心是佛”体系。齐安问梵日:你从什么地方来?梵日答:东海新罗国来。齐安又问:是水路来还是陆路来?梵日答:两路都不走。又问:既然两路都不走,你怎么到了这里?梵日答:犹如日月,东行西行无有障碍。齐安赞叹道:真是东方来菩萨了!在齐安处得法后,梵日又到了澧州药山惟俨禅师处求法。惟俨本是青原行思二世法嗣、石头希迁之弟子,同时又得法于马祖道一。惟俨与梵日也有一段对话,俨师问:你最近离开什么地方?梵日答:最近离江西。又问:干什么来?答:寻和尚你来。复问:此间并无路,你寻什么呀?答:和尚你只要再进一步,我便看不见和尚了。俨师听后惊喜曰:大奇大奇,外来清风冻杀人。唐会昌四年(844年),灭佛法难开始,梵日只好躲进丛山密林,以野果充饥,以泉水解渴,进行禅修,半年后法难结束,梵日便离山出游。公元846年,梵日乘船返回新罗。回国后,梵日首先住持白达山,后应溟州都督金公之请,移住阇崛山寺,至此以后40余年足不下山,开创了朝鲜九山之一的阇崛山禅门。“日师为南宗怀让三世法嗣,佩江西印,以莫踏佛阶级,切忌随他悟为教示行人的宗旨。”[9]梵日弘法期间多次受到新罗王室的邀请,并欲封其为国师,但梵日仍坚定自己的修行方式,其传承谱系是:六祖慧能——南岳怀让——马祖道一——盐官齐安——梵日。

七、師子山禅门创建者——道允

道允又称双峰和尚,俗姓朴,新罗汉州鸺岩人,累世为豪族。18岁时出家为僧,在鬼神寺学华严教法,后来他感觉华严宗在教法上不如禅宗,“圆顿之筌蹄不如心印之妙用”[10],于是离寺云游。唐长庆五年(825年),道允入唐求法。入唐后,道允直接去拜见了南泉山寺普愿大师,普愿为怀让下二世、马祖道一法嗣,“平常心是道”是其禅学思想的核心。普愿见到道允后叹曰:吾宗法印归东国矣!普愿对道允寄以厚望,把他看作是能够将禅宗法脉带到新罗之人。道允接受了南泉普愿的禅法,唐大中元年(847年)返回新罗。道允住持枫岳山寺传法,前来投门请法者众多,新罗景文王(861—875年在位)闻其门庭之盛,对他优待有加。道允在唐求法20余年,归国弘法又20余年,景文王八年(868年)入寂,终年71岁。道允佩江西印,开创朝鲜九山禅门之一的师子山禅门,其传承法系是:六祖慧能——南岳怀让——马祖道一——南泉普愿——道允。

八、桐里山禅门创建者——慧彻

慧彻又名慧哲,字体空,俗称桐里山和尚,新罗庆州人。慧彻22岁受具足戒,唐元和九年(814年)渡海入唐,在西堂智藏禅师处求法。智藏问他为何而来,他说自己出生在海外,与中华相距遥远,希望通过学习,使“无说之说,无法之法流于海表,幸斯足也”[11]。智藏看慧彻意志坚定,对他一见如故,密传心印。得到智藏心印传承后,慧彻继续在唐行脚参学,先后游历了25年。唐开成四年(839年),慧彻返回新罗,他在新罗受到了举国上下的欢迎,落脚于谷城郡东南之桐里山上的大安寺,在那里驻锡弘法。此后,众人云集,四方归顺,开创了朝鲜九山禅门之一的桐里山禅门。景文王元年(861年),慧彻无疾坐化,终年77岁,景文王赐谥号“寂忍”,降旨为慧彻撰碑,是为《武州桐里山大安寺寂忍禅师碑铭并序》。慧彻开创的桐里山禅门也是弘扬洪州禅的道场,其传承谱系是:六祖慧能——岳怀让——马祖道一——西堂智藏——慧彻。

九、总结

从朝鲜半岛新罗时代禅宗初祖到“禅门九山”之中“七山”的创建者,可以说都是江西洪州禅马祖道一的法嗣,他们不断把洪州禅传播至朝鲜半岛,为新罗停滞、颓废的佛教教团输入了新鲜血液,并对日后朝鲜半岛佛教发展的轨迹产生重大影响。朝鲜半岛与中国的佛教交流方式,也由之前主要是中国僧人前去传法变为朝鲜半岛僧人主动入华求法,朝鲜半岛佛教由被动转为主动,开始迈入迅速发展期。洪洲禅对新罗僧侣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一方面是因为洪州禅继承了曹溪法门,将慧能禅法生活化、老庄化,更易吸引信众;另一方面是惠能禅法发展到马祖道一时代,已经如日中天,正所谓“佛法极盛,无过洪府”,这种情况下,新罗僧人自然愿意选择学习这种独盛天下的禅法[12]。除了这“七山”的创建者,还有其他进入江西习禅的新罗僧侣,这些新罗僧侣佩江西印,回国传法,大演教化,在各宗派的开宗立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推动了新罗禅宗本土宗派的形成,成为新罗下代禅宗发展的典范,他们在铸造佛教人生辉煌的同时也为江西洪州禅的海外传播和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霞.新罗道义禅师与江西禅[J].宜春学院学报,2017,(10):13.

〔2〕黄有福,陈景福.海东入华求法高僧传[M].卷七释道义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社,1994.92.

〔3〕何劲松.韩国佛教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320.

〔4〕(韩)卞麟锡.江西佛教和新罗僧侣[J].农业考古,2002,(4):25.

〔5〕王匡廷.唐代海东石刻文献的史料价值[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4(11).

〔6〕黄有福,陈景福.海东入华求法高僧传[M].卷八释玄昱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社,1994.100.

〔7〕黄有福,陈景福.海东入华求法高僧传[M].卷八释体澄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社,1994.113.

〔8〕何劲松.韩国佛教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297.

〔9〕黄有福,陈景福.海东入华求法高僧传[M].卷八释梵日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社,1994.112.

〔10〕黄有福,陈景福.海东入华求法高僧传[M].卷八释道允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社,1994.109.

〔11〕黄有福,陈景福.海东入华求法高僧传[M].卷八释慧彻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社,1994.103.

〔12〕蒋九愚.洪州禅与韩国佛教[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8.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