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智慧养老模式的实现瓶颈分析
2018-12-10刘晴张健明
刘晴 张健明
摘要:利用智能信息技术开展养老服务的“智慧养老”模式为应對我国不断加剧的老龄化形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虽然,我国许多地方开展了“智慧养老”模式的试点实践,但就其所应发挥的潜力而言,“智慧养老”模式的健康发展仍然受到受众群体差异性显著、产品适老化设计不深入、缺乏行业标准、服务平台归属问题难界定等瓶颈的制约,亟需提高老人对养老产品的使用水平,加强对智慧养老产品的设计,制定智慧养老行业标准,为“智慧养老”模式的实现提供基础。
关键词:城市社区;智慧养老;瓶颈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我国的养老形式格外严峻。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至2.55亿人左右,约占总人口比重的17.8%。然而,现有的养老服务仍然不能满足老年人对高质量养老服务的需求,家政、医疗、安全、休闲娱乐等各个养老服务体系都面临着问题。
2008年,美国IBM公司在纽约首次提出“智慧地球”理念。依据这一理念,“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在全球兴起,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许多城市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推动公共服务开展,养老服务同样搭上了智慧科技的快车。为了使老年人不受养老院地理空间的束缚,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倡导通过智能家居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这种养老模式被称为“智能居家养老”。至此,“智能养老”逐渐为“智慧养老”所取代,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链接、整合社会优质资源,为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2007 年以来,以“虚拟养老院”为代表的“智慧养老”模式在我国许多地区建设运行并实现了服务对象规模的较大幅度增长,社会反响良好。但由于我国“智慧养老”模式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当前该模式正面临智慧养老模式受众群体性差异显著、产品适老化设计不深入,缺乏相应的智慧养老行业标准等“瓶颈”的制约。
二、国内已有研究述评
学术界对“智慧养老”模式的研究,既是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传统养老模式服务供给手段的一种创新与变革,也为形成一套有效、成熟、可复制的养老模式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围绕“互联网+养老”“虚拟养老”“智慧养老”等相关主题讨论:左美云认为“智慧养老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面向居家老人开展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社区智慧养老服务。其核心在于运用先进的管理和信息技术,将老人与政府、社区、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等紧密联系起来……在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一方面做到有智慧,即借助信息科技的力量实现绿色养老、环保养老;另一方面利用好老人的智慧,最终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便捷、愉快,有尊严,有价值的晚年生活”。郑世宝则认为“智慧养老即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实现全方位、线上线下、综合性、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其认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应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和老年人群需求特点,做好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探索社会力量的参与方式与市场运作模式,加强信息化产品的开发与养老观念的更新,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随需服务”。张振平相信智慧养老会成为银色经济新业态“智慧养老产业未来可能是指数级增长”。虽然智慧养老的前景被广泛看好,其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鲍烨童指出“目前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压力较大,行业也面临着用工难,需要靠技术提升服务的品质、降低成本”。贾伟等人也指出我国智慧养老存在着各种运行困境:“智慧养老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较低”、“养老产业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集约化的商业模式,缺乏规模经营”、“许多智慧养老的相关产品并未考虑老年人的使用能力与生活习惯,未能体现其人性化”、“智能养老产品过于单一,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各项需求”。社区智慧养老充分利用了社区养老和智慧养老的优势,在智慧养老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潘峰、宋峰认为“互联网在信息交换上具有极大优势,通过与物联网的结合,能在老人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服务提供以及精神娱乐活动等各个方面发挥作用,提升社区养老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他们相信“互联网+”智能思维的运用能有效解决当前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
综上可知,国内相关研究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社区智慧养老服务模式的内涵、智慧养老相对于传统实体养老院的突出优势,探讨了社区智慧养老模式面临的挑战,也提出了促进社区智慧养老模式发展的诸多建议,这些研究成果有利于社区智慧养老模式的进一步探索实践和优化发展,但学术界就我国社区智慧养老模式实现目前普遍遭遇的智慧养老产品受众群体性差异显著、智慧养老产品适老化涉及不深入、缺乏智慧养老行业的标准等“瓶颈”性问题而言,已有研究并未真正和深度涉及。为此,深度剖析当前城市社区智慧养老模式实现所遭遇的瓶颈,不仅可以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目前学术界对智慧养老模式实现的讨论,也可以在实践上为智慧养老社区的实现提供瓶颈破解方向。
三、城市社区“智慧养老”模式实现主要的“瓶颈”
(一)智慧养老模式受众群体性差异显著
城市社区中“智慧养老”的受众群体存在差异性是一个普遍问题。城市社区的老年人这一群体在知识文化水平、信息技术使用熟练度、经济水平、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普遍的差异性。除此之外,因为城市社区中老人经济水平的不同,社区老人接触智能养老设备的层次和频率也会存在显著差异。另外,“智慧养老”模式的实现需要依靠相关智能设备,但现阶段智能设备的安装费用相对较高,纵使社区中很多老人倾向于智慧养老模式,但在权衡相关利弊之下,也可能会因智能养老设备昂贵的安装费而继续选择传统的养老模式。
(二)智慧养老产品适老化设计不深入
目前国内对于智慧养老产品设计尚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纵使很多企业以“智慧养老”为噱头,但是其生产的产品却不尽如人意,其对生产的产品维修、维护不及时、功能不稳定现象时有发生。此外,某些智慧养老产品的设计没能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的多样性、养老产品设计的易操作性、养老产品性能的稳定性。现阶段,智慧养老产品大多借助于互联网或者智能手机等相关设备,而且现阶段的智慧养老产品设计原则一般都是着重于对老人的生活照料、健康医疗以及相关便利服务,往往忽视对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社区很多老年人缺乏人际交往、情感交流、文化娱乐以及知识再教育,价值再创造更是无从谈起,精神层面无法得到真正的慰藉。
(三)“智慧养老”的行业标准不完善
由于我国“智慧養老”模式起步较晚,还处在探索阶段,所以国家颁布的养老服务标准还存在很多问题。因为各省养老服务的省情不一样,目前设立的养老服务标准有针对性指导各省统一展开养老服务。此外,目前社会上被大家熟知的“大数据”、“云数据”等相关互联网概念仍然缺乏统一的标准,虽然有些社区已经设立或者正在筹备“智慧养老”服务模式,但不同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老年人教育水平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的不同,也很难对“智慧养老”模式做到统一规范。
四、“瓶颈”之破解方向
(一)加强对社区老人相关信息技术培训
为了更好地让社区老人用上智慧养老产品,首先要定期对社区老人新信息技术和智慧产品的使用进行相关培训,这是促进智慧养老发展的根本途径,以此为城市社区智慧养老模式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还要实际了解社区中每位老人的特殊情况,并且能根据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产品的指导,这样可以使得社区中每个老人都能很好的使用智慧养老产品,并且在此过程中也可以更好的了解社区老人对智慧养老产品功能的相关需求,更好的实现智慧养老产品的开发与社区老人的养老需求对接。另外,针对社区中智慧养老产品的安装使用存在困难的老人,要进行相应的社区支持,在保证智慧产品效果的情况下,尽量减少社区老人不必要的支出,减轻老人的养老负担,另外社区也可以进行相应的贫困补贴,让社区老人都能共享智慧养老产品发展成果。
(二)针对市场需求,深度开发适老产品
要开发出一套适合本社区智慧养老产品是需要各个角色功能的社会主体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的。首先,政府要利用“无形的手”发挥在市场调控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完善社区智慧养老产品开发的产业链上的调控作用,要制定与市场相协调的大力扶持政策,以此激励相关生产智慧养老产品的企业对智慧养老产品的研发,能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更多适合社区老人使用的智慧养老产品。此外,还要鼓励企业创新,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活力的知名企业和品牌。再次,相关智慧养老产品企业要不断更新和完善社区智慧养老平台的建设,要做到系统及时维护、维修,为实现城市社区智慧养老模式的实现提供基本的技术支持和信息保障。另外,智慧养老产品企业要根据自身优势条件,结合社区老人的具体情况,大力发展适合城市社区老人在老年生活照料服务、老年健康管理服务、老年紧急救助服务、老年精神慰藉等领域的信息化应用及智能终端开发,不断创新产品设计。最后,社区智慧养老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强与智慧养老产品开发企业的沟通联系,这样做可以及时、准确的知晓城市社区老人对智慧养老产品的具体要求,更好的开发智慧养老产品。
(三)建立健全智慧养老行业标准
政府在对智慧养老产业进行市场宏观调控的和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外,还要加强对社区智慧养老服务的监督和对行业标准的重视。首先,相关政府部门要根据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市场运行和发展的智慧养老产业标准,为此,要分类监督和管制为社区智慧养老提供养老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根据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制定等级评优标准,使得智慧养老产业的生产者、利用者、组织者在提供和使用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时候能够有标准可以遵循。其次,政府要严格智慧养老产品企业的准入门槛,对参与提供智慧养老产品的企业进入社区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核,要依据行业标准,建立健全相关智慧养老产品的质量与服务体系,杜绝“三无”产品进入社区,以此保证社区老人能够安全方便的使用高质量的养老产品。再次,城市社区智慧养老服务中心要建立健全智慧养老服务监督和评价机制,要在社区智慧信息平台基础上,每完成一项服务,及时了解该老人对此服务的满意度,并且提醒老人完成相应服务评价,另外,对智慧养老产品的提供者、智慧养老中心的管理者、养老工作者要建立激励机制,以此来更好的鼓励智慧养老服务的社会主体能为智慧养老模式的实现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最后,社区智慧养老服务中心管理者要定期对社区老人进行上门走访,不仅可以把社区老人的意见与社区中心的满意度更好的结合起来,而且还可以确保相关满意度调查的可信度,如果一旦发现相关企业和人员弄虚作假,要予以严厉处罚和公示,保证社区智慧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
五、总结
城市社区智慧养模式归根结底是为社区中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智慧养老模式本身并不生产任何养老服务资源,因而其发展的好坏完全取决于现有的养老服务资源现状。如果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资源短缺严重、资源质量难以保证,城市社区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再新颖、再便捷、再高效,也难以成为老年人获取居家养老服务的优先选择。因而,要从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政策制定、人才培养、机构设立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以让我国全体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优养为目标,建设无缝覆盖的老年保障体系,并依据现实国情和老年人收入水平,为老年人提供合适、恰当、可支付的优质居家养老服务保障。
参考文献:
[1]屈贞.智慧养老:机遇、挑战与对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03).
[2]林瑜胜.我国“虚拟养老院”发展“瓶颈”问题探析[J].东岳论丛,2017(11).
[3]崔炜.智慧养老产业发展遭遇三个瓶颈问题[J].中国社会工作,2017(17).
[4]林瑜胜.我国“智慧养老”模式的核心问题与发展方向[J].上海城市管理,2017(05).
[5]齐爱琴.国内智慧养老文献综述[J].科技视界,2017(07).
[6]王艳雪.试论智慧养老[J].劳动保障世界,2016(08).
[7]睢党臣,彭庆超.“互联网+居家养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5).
[8]张亚男,陈蔚蔚.基于PSR模型的上海社区智慧养老发展路径研究[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7(04).
[9]左美云.我对“智慧养老”的理解和发展建议[J].中国社会报,2017(05).
[10]郑世宝.物联网与智慧养老[J].电视技术,2014(22).
[11]张振平.智慧养老:银色经济新业态[J].人才资源开发,2015(17).
[12]贾伟,刘思惠,刘立然.我国智慧养老的运行困难和解决对策[J].中国信息界,2014(11).
[13]潘峰,宋峰.“互联网+社区养老”:智能养老新思维[J].学习与实践,2015(09).
[14]杨飞洋,杨明.合肥市社区“智慧养老”模式试点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商论,2017(16).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