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研究

2018-12-10吴全军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34期
关键词:研究

吴全军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产业振兴。山东省青州市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上进行了成功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为此,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应大力实施乡村产业人才战略、健全完善综合服务体系、创新三产融合新模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充分发挥新动能作用,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关键词:乡村产业振兴;路径;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且做出具体的路径安排和政策抉择,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党中央长期关注三农问题所作出的战略性选择,是将三农问题上升为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度,在以往政策措施和实践成果基础上的凝结与升华,使以往的政策措施相互协同,与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机地融为一体。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产业振兴。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源头、是基础。发展才是硬道理,产业振兴才是硬杠杠。只有经济兴盛,才能富裕农民、繁荣乡村,才能吸引资源、留住人才。而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乡村产业才会更兴旺,生态才能更宜居,这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一、青州市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实践成果

青州市以供给侧改革为引领,从改变生产方式和调整农业结构入手,全面转变农业农村发展理念,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构建农业现代产业体系,为农业农村注入发展新动能。

(一)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1. 品牌农业逐步壮大。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品牌农业建设已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青州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品牌农业”战略,加强名优特产申报,持续推动地方特色生态果蔬品牌化发展。2017年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45个,有效期内品牌总数达到244个,认证面积6.5万亩,认证产品涉及畜产品、小杂粮、蔬菜、水果等品种,农产品品牌认证总数居潍坊市前列;青州绿豆、青州蜜桃等7种农产品入选《2017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青州蜜桃”和“青州柿干”入围“2017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青州蜜桃”品牌价值为8.83亿元,“青州柿干”品牌价值0.69亿元。

2. 农业产业化整体飞跃。青州市按照“发挥优势、突出重点、集群发展、强化带动”的总方针,研究制定落实扶持政策,大力培育有加工、有园区、有基地、有订单、有品牌的“五有”农业龙头企业,在全国率先实施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建立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涉及蔬菜、粮油、果品、花卉、畜产品等多个领域,呈现出多业并举的发展态势。截止2016年底,青州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量达到355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潍坊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3家。近年来,青州市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订单总额43784万元,种植基地16.73万亩,带动农户12.25万户。

3. 绿色农业突破发展。结合各镇、街道、园、区的地域特点、资源优势和技术条件,青州市围绕发展重点区域、重点产品,制定科学可行的绿色农业发展规划。山区镇比如王坟、庙子等,重点发展绿色畜牧业、有机采摘业和种植业;平原镇街比如益都街道、高柳、何官等镇,以有机种植业,特别是有机蔬菜种植业为发展重点。2017年新创建生姜水肥一体化示范园2处,新增水肥一体化面积5万亩,改良土壤1万亩,新建青州金色田园等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2处。青州市已建成国家级水果标准园3处,国家级蔬菜标准园4处,潍坊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镇2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园区26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5处。有效期内认证有机品牌总数99个、面积19448.15亩,绿色品牌71个、面积10296亩,无公害品牌5个,面积1083亩,青州市先后获得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4. 新型经营主体茁壮成长。土地流转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基础和前提。截止2016年底,青州市有村庄493个,农户2.9万户参与土地流转,流转土地面积已达35.15万亩,土地流转率近40%。同时,积极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已发展到73家,入社社员5000多户,入社土地面积达3万多亩,农民以集体身份参与土地流转,从而使众多入社农民获得土地财产性收入。青州市各类合作社累计2248家,家庭农场39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7家,省级示范社24家,潍坊市级示范社78家。

(二)乡村产业异军突起

1. 乡村旅游蓬勃发展。青州市按照“一镇一品、板块化培育”的原则,整合开发各村优势资源,打造“青州人家”特色品牌,乡村旅游初具规模,到2018年底,在全市培育了王府、云门山、黄楼、弥河、王坟、庙子、邵庄等7个旅游强镇、30个重点乡村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形成各具特色、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总收入占比旅游综合收入近四分之一。

古村聚落型。比如青州市井塘古村、黄鹿井村依托古宅、古道、古井、古树、河水、戏台等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打造大自然、古村落、民风民俗和谐共处的生动“乡村记忆”游。

农业资源型。比如青州市赤涧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采取“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模式,开展有机农业、农活、农趣、农耕、农宿等乡村游。

文化资源型。比如青州市侯王村,把“孝”作为治村之策,通过倡导讲“孝”话、办“孝”事、做“孝”人,使该村的乡风日渐文明,成为游客感受孝文化的教育基地。

美丽山水型。比如青州市北崔崖村,以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而闻名,号称青州九寨沟,吸引游客周末、假日消夏休闲游。

休闲度假型。如青州市史家店村开发荷花窑洞旅游度假区,以窑洞住宿酒店为特色,建设荷花池景区、房车宿营区、室外休闲体验区、服务管理中心等六大功能区域。

2. 一、二、三产加大融合。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是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关键。青州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快產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接二连三”,汇聚转型发展新动能,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农产品深加工型。青州市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产业由第一向第二产业延伸。比如,王坟镇积极发展果品种植,建有8000亩的梨枣基地、1万亩的青州敞口山楂基地、4万亩的小萼柿子基地、5000亩的凯特杏基地,常年山楂、柿子、梨枣、凯特杏等果品产量1800万公斤。围绕丰富的果品资源优势,建起了山楂食品、果品饮料、果蔬原浆、生物化工四个系列五十余类产品的工业体系,其中仅山楂加工企业就有350余家,专业村32个,从业人员达1.2万人,年产山楂系列制品5.7万吨,是全国最大的山楂果品加工基地,有“中华山楂果品加工第一镇”的美誉。

主导产业带动型。比如青州市做大花卉产业,构建集花卉种植、配套深加工、科技研发、商贸物流、观光旅游、电子商务、会展经济等于一体的现代花卉产业新体系,全市花卉年交易额达到40多亿元,已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

农业休闲体验型。青州积极推动农业生产与休闲观光、旅游采摘等深度融合,着力打造田园综合体。比如清风峪天然果蔬采摘园,按照“有机、绿色、生态、循环”的发展要求,按照“有主体、有品牌、有文化”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建设标准,发展果蔬的有机种植和家禽的绿色养殖,已建成为集休闲观光、水果采摘为一体的大型休闲体验基地。2016年7月被定为潍坊市休闲农业示范园区,2017年被山东省林业厅评为第三批“山东省十佳观光果园”、“齐鲁美丽田园”。

3. 电子商务方兴未艾。青州市作为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农资产业带全国第一家县级市,2017年全市实现运营农村淘宝村级站点200家,上行农村淘宝企业数量150家,上行农村淘宝O2O服务行业200家,青州产品上行农村淘宝实现交易额达到3亿元,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整个项目带动青州创业就业人数近2000人;打造本土电商平台——“地主网”,主要以线上线下销售相结合的模式,通过聚集最优秀的农业资源,为消费者、农产品批发商和采购商提供绿色、有机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同时为农企、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提供产销对接、金融担保及农资、農机等服务。目前,“地主网”已开设特色省级运营中心8家,山东地区已开设特色地级馆11个,开设特色县级馆56个,产品品类已达1500余种。

二、青州市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青州市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

(一)农业专业技能人才相对缺乏

低素质、低技能农业劳动力相对过剩,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比较短缺,农业向高端升级遭遇劳动力技能瓶颈。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农村劳动力受过中等及以上农村职业教育的比例不足20%,生产经营人才更加缺乏。同时,一些基层涉农单位为了其单位利益及应付经常性工作移用涉农编制,甚至一些涉农人员因政治前途、福利及工作环境等因素不如意而主动要求易岗;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基本没受过系统全面的技能教育,知识面比较窄;土地相对贫脊、经济发展条件相对差的村,农村人才严重匮乏,呈现农业“副业化”,尤其短缺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及产品流通人才和外向型、开拓型农村经营管理人才。

(二)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是为农业生产流程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综合配套服务,服务内容涉及销售、信息、科技、物资、加工、劳务、金融、经营决策、政策和法律服务等方方方面。但目前青州市各类行业协会与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平衡,整体规模不大、服务形式比较单一,特别是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布局规划、项目可研、决策咨询及相关的农业担保、保险等系列服务上还较欠缺。

(三)集体经济薄弱缺乏产业拉动

集体经济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和带动力量。而青州市一些村干部和群众还存在思想解放不够、自我发展意识不强、内在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从而导致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渠道少,集体经济增长形式单一,不能充分开发利用有效资源。目前来说,一些集体经济发展好的一般是临近城镇、集镇和公路沿线的村,其主要依靠区位优势,获得稳定的收入渠道多。而位置偏僻、村落分散的村,没有充分发掘村资源优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弱,甚至许多村除村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外几乎没有经营性集体收入,成为集体经济发展“空心村”。

(四)三次产业融合整体层次浅

全市农村三产融合产业链条普遍比较短、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不高、产业集群比较少。除了青州花卉产业,大部分三次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种植+加工”、“种植+销售”融合模式相对成熟,产业链大多止于二次融合,三次产业融合的企业多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辐射带动能力相对较弱。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农产品市场、品牌农业等常规促融主体带动力较强,而农村电子商务和农业文化产业两大新兴主体规模较小、数量不多、促融能力不强。尤其是休闲农业目前尚处低层次、低水平阶段,仍主要以农家乐、采摘游为主,普遍存在重模仿、轻创意以及文化特色缺乏等问题,没有充分体现休闲农业的知识性、趣味性。

三、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

在乡村产业振兴中,要充分发挥新动能的作用,必须要依靠人才、新技术、新模式。针对青州市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思路,找准着力点,探索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径。

(一)大力实施乡村产业人才战略

乡村振兴须聚焦“产业+人才”。所谓“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乡村强”,没有人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乡村振兴的当务之急在于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本土人才队伍。

1. 培育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注重“走出去”、“请进来”。所谓“走出去”就是政府或相关组织应创造条件组织农村的中青年农民到经济技术发达的地区去工作式学习,在工作中更新知识、更新思维,使其逐步成长为具备管理和经营素质的人才。“请进来”与“走出去”互为补充,这就要积极引进农业专业人才,一方面“筑巢引凤”,采取优惠倾斜政策吸引大中专毕业生服务创业农业农村,另一方面“典型带动”,支持“走出去”的学有所成的人回乡创业,带动产业发展。

2. 完善人才评价选拔机制。不断完善、配套相关政策,按照“重培养、重业绩、重能力”的原则,对农村实用人才实行政策倾斜。同时,健全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库,抓好农村实用人才档案管理。探索建立帮扶激励机制,把技术人才的实绩与政治待遇、职务升迁、考核奖励、职称评定等结合起来,调动农技专家的积极性。

3. 强化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政府积极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要在信息、用地、资金方面给予优惠支持,大力支持各类人才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财政部门要合理测算支农投入,提高技术物质装备水平,保证良种推广、病虫害测防统治、防护林建设等公益性推广工作事业经费的需要,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

(二)健全完善综合服务体系

不断健全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从而实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 建立完善物资供给服务体系。政府出台并严格落实促进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经纪人发展的文件要求,并由工商、民政等相关部门加强统一管理指导;各农口部门要对所建行业协会制订相应措施,促其快速发展,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形成农业生产资料加工、购销、配送等一条龙的经营服务网络。

2. 建立完善运销服务体系。可参照青州市蔬菜、花卉等产业运销模式,重点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购销大户、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对外建立农产品销售服务网络,积极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

3. 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创建农业产业化信息网,积极推进“互联网+农业”,实现上下联通、内外相接,全方位地为农民和产业化经营组织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及时准确的信息。

(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农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升级发展。

1. 因地制宜多样发展。要依托比较优势,因情制宜,因村制宜,按照“鎮抓产业、村抓特色”的思路,突出“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一批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项目集中发展;围绕瓜菜、花卉等支柱产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壮大升级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农业资源优势经济效益最大化;推行“农业+电商,+旅游,+文化,+养生”,拉长产业链,提升产业链,让集体和农民有更多的收入;加大旅游开发,突出特色,突出优势,平原村发展观光农业,山区村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花卉产区发展花卉旅游业。

2. 完善政策措施扶植发展。从政策上加大帮扶力度,重点扶持创建“名、优、特、稀”农产品基地,提高比较效益,倾斜扶持发展前景好但缺乏资金的项目;积极促进城乡资源互动,大力开展智力支农活动,市直、乡镇各涉农部门要对口帮扶,解决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实现集体和农民收入的“双增长”。

3. 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对农金融部门比如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要转变观念,加大力度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扩大资金支持规模,深入搞好信贷服务,着重在集体经济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企业和经济实体上发力,做到优先支持。

(四)创新三产深度融合模式

这是加深三产融合程度、挖掘三产融合深度的重要措施,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用现代生产方式、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 信息技术渗透型融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农业实现在线化、数据化,农业生产经营的网上在线监控管理,农产品线上预订、结算,线下交易、销售;运用“互联网+农业”思维,采用农资技术下乡和“菜篮子”产品进城两条线管理,让广大种植业者、消费者分享政府的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建立电商发展新模式。

2. 农业产业集群型融合。融合以农产品加工或农产品及农资流通、涉农服务企业集聚区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农业产业链核心企业为主导,以优势、特色农产品种养(示范)基地(产业带)为支撑,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及农资流通企业、涉农服务企业等高度分工、密切协作、网络链接、有机融合的农村社会经济空间,这种融合集约化程度较高、经济效益较好、对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和农民增收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劲。

3. 服务业引领型融合。成立市场化的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建设平台型企业,或推动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企业向农业服务企业甚至农业综合服务商转型,从而引领或更好地辐射带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如推进农机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治服务、农产品流通服务等市场化,积极承接农户的服务外包,有效解决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后“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等问题,实现土地撂荒向土地规模化集约利用转变,也为转移农民向新市民或新型产业工人的稳定转型提供便利。

4. 文化产业创意型融合。要积极推进农业观光游向深度体验游转变,定向培育农事体验、疗养度假等服务形式,丰富休闲娱乐活动内容,培育创意休闲农业精品,彰显农耕文化和民间文化的魅力;对全市的古村落和民居进行全面普查与评估,发现更多“记住乡愁”式的旅游资源,选取精品进行开发,展现古镇新村的风貌,增强乡村社会的精神凝聚力;农业、文化旅游、环境保护等相关部门之间要突破条块化管理,加强统筹协调,健全跨部门联动协调机制,提供休闲农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有力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姜长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和着力点[J].中州学刊,2016(05).

[2]李传府,林泉,张辉.山东三产融合实践与困难[J].农村经营管理,2016(07).

[3]徐文军.探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5(07).

(作者单位:中共青州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研究
极限的计算方法研究
“示”部字研究
“示”部字研究
公司研究
与圆相关的两类直线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