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 技 成 果
2018-12-10
我国科学家在结构超滑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据科技部网站2018年12月12日报道,在纳米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纳米尺度光学、电学、力学高分辨检测研究”、“纳米界面超润滑检测技术与机理研究”的持续支持下,我国科学家在结构超滑领域取得了系列重要进展。2008年,清华大学郑泉水团队在世界上首次试验实现了微米尺度结构超滑。2012年,郑泉水团队证实了这一现象,从而颠覆了人们的有关认识。雒建斌院士研究团队在固-液界面极低摩擦研究领域同样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上述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自然》期刊上。全球结构超滑研究正处于加速增长期,相关成果有望加速智能制造、能源等领域变革性技术的产生,为未来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源动力。
我国发动机实验测试技术取得新进展
据科技部网站2018年12月5日报道,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高温温度、压力、振动传感器开发与应用”项目经过两年的努力,攻克了高温振动等复杂条件下多参数耦合的测量问题,研制出了高温温度、压力、振动传感器样品。近日,项目顺利通过了科技部高技术中心组织的中期检查。该项目从解决长期制约我国航空发动机、冲压发动机等重大装备的关键试验参数原位测量需求出发,深入分析了高温、振动等复杂现场测量环境对高温表面温度、气流总温和温场分布、高温压力及高温振动等关键的热力参数测量的影响,通过建立复杂条件下的测量模型和相关补偿算法,突破了适合于现场原位测量的传感器探头结构和设计制作关键技术。通过研究基于等效发射率的热辐射背景下多光谱测温、多角度扇形束温场反演、铱钍合金屏蔽罩晶界钉扎韧化、基于高温键合工艺的蓝宝石压力敏感结构设计、非平稳复杂光电信号处理与辨识等关键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包括多光谱高温表面温度传感器、TDLAS燃气温度传感器、非标准气流总温传感器、高温光纤压力传感器、高温激光振动传感器在内的5种温度、压力、振动传感器样品。下一步将重点围绕温度、压力、振动传感器产品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工作,建设小型生产线,形成高端的温度、压力和振动传感器的批量生产能力,为研制航空发动机、高超发动机、重型燃气轮机等先进能源动力系统提供支撑。
我国下一代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据科技部网站2018年11月22日报道,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下,北京大学夏定国教授团队开展新型高比能锰基正极材料研究,突破了掺杂、包覆、纳米形貌等传统改性方法的限制,将LiMO2相与单层Li2MnO3相复合制备出了一种O2构型的锰基富锂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它是目前国内外已报道的具有最高比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锰基富锂正极材料。该研究为新型高比能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设计思路提供了新的方向,并突破了国外层状锰基富锂材料专利(O3构型)的限制,对于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已在《先进材料》期刊上发表。
中国科学家观测到第三种规律的新型量子振荡
据科技部网站2018年11月9日报道,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王健、谢心澄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在高质量的三维层状拓扑材料五碲化锆(ZrTe5)单晶中首次发现一种新规律的量子振荡——随磁场呈对数周期的磁电阻振荡。这一发现不同于所有已知的量子振荡,预示着发现了一个量子振荡家族新成员。此外,该研究同时也揭示了一种量子极限之外的新型量子态。这一发现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拓扑材料或狄拉克系统可以作为同时观测原子超临界坍缩及其离散标度不变性的实验平台,为解决超重原子中的超临界塌缩这一核物理领域的前沿科学难题提供了重要实验工具,有望发现新的相对论量子现象。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拓扑超导等关联体系的量子态”“超导-拓扑绝缘体低维异质结构的制备和物性”“拓扑复合小量子体系中的自旋、电荷调控”等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