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岂止母爱,更是人性

2018-12-08王丽芳

上海戏剧 2018年5期
关键词:赵氏娘亲孙儿

王丽芳

近年来,现当代戏曲创作迎来数量高峰,红色题材作品扎堆出现,许多的院团纷纷积极投入其中,以期获得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但不可否认,与之相对的是,观众的兴趣和关注度跟创作的巨大投入不对等的情况存在。在戏曲观众群整体萎缩的前提下,时空的距离感、社会大环境的变迁、观众审美水平的日益提高、价值观念的微妙变化,这些都对创作者提出了苛刻的要求——红色题材新戏,更需要动情入心,才能避免昙花一现、水过无痕的命运。山西晋城上党梆子剧团的现代戏新作《太行娘亲》就是这些背景下的新作品。同样是写战争、写英雄、写牺牲、写人性,《太行娘亲》用丰满立体、真情实感的剧本和思想深度写好了这个红色题材。

趋利·牺牲

如果说死亡是戏剧的永恒主题之一,那牺牲则是红色题材戏剧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一个爱护孙儿如同眼珠、宁愿付出生命的奶奶,为了别人的孩子,亲手牺牲了自己的孙儿,是不是很不合情理、很难以想象?要如何取信于观众?

《太行娘亲》的主人公赵氏是个见识极为有限的农村婆婆,她的全部愿望就是盼着儿媳妇梨花生个孙子,为一家续上香火,对祖宗有个交代。一开场,赵氏得偿所愿,终于添了孙子。以她对来之不易的小孙儿的重视程度,别说谁威胁到孩子的安全,哪怕略有磕碰,恐怕她都得拼命。

从一个愚昧、闭塞、眼界有限、有点自私又爱孙如命的农村婆婆,到主动完成了牺牲亲孙儿铁蛋、救护八路后代铁牛的壮举,编剧用精心的情节设置,让主人公完成了这样剧烈的思想变化:赵氏的儿媳梨花是被铁牛生母洪医生救治才能平安生子,赵氏的儿子根旺被日寇抓壮丁险遭活埋,是铁牛的父亲王营长待人营救才能活命,赵氏婆媳和孙儿铁蛋,是在张伯挺身而出的掩护下才得以幸存……可见,赵氏思想的转变是多重前情积累、多种推力促成的,她亲历的一幕幕让她终于意识到,自己一家的平安是他人牺牲换来的。赵氏最后牺牲孙儿的行为,既有良知和正义感的复苏,又出于感恩和报答,还夹杂着对日寇的仇恨,因而显得合情合理。而如此急剧转变的过程,处理得清晰、顺畅、可信、感人。

祖孙惨遭活埋也是全剧最撞击心灵、催人泪下的场景。牺牲亲孙儿的行为是违逆天性、有悖于人伦的,却又在特定的背景和前提下彰显了人性。剧中前半场反复渲染赵氏对孙儿的重视疼爱,越是传达孩子对赵氏的重要意义,后来的牺牲和舍弃就越艰难、越可贵,也越有力度。

母性·人性

剧名《太行娘亲》曾引起过争议。此前,戏曲舞台上以母亲、母爱为主題相关元素,如描写为求真理全大义而牺牲骨肉的、为骨肉牺牲的、一起牺牲的、跨越生育和血缘建立母子(女)关系的红色题材作品,出现过不少。《太行娘亲》中的赵氏是孩子的奶奶,她牺牲的是亲孙儿,以“娘亲”为题是否不够准确?

什么是母性?很多动物具有护幼的本能,这是生物长期进化而来的、维持种群甚至物种延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越高等的物种,越有可产生能跨越血缘关系的护幼行为。在这里,“娘亲”并非实指具体的母亲,而应理解为对生命珍惜、尊重、爱护、养育的情感体现。《太行娘亲》的故事并未脱离母性守护与牺牲的对立和冲突,同时也打破了生育、血缘关系的联结,这样的主题和意义深度在戏曲舞台上是少有的。

剧中所描绘的其实有两代母亲——做出“献亲”举动的虽是赵氏,但那个眼看亲生儿子被婆婆献出,眼看祖孙被活埋,还在此后的岁月里忍痛养育八路军后代的媳妇梨花,一样也是英雄母亲,梨花朴素的善良和正义感,对孩子的同情、怜惜、疼爱和依恋,以及对孩子亲生父母的感激、敬佩,却是真切无私的。

两代母亲更是拥护爱戴八路军的太行山人的一个缩影:剧中,田大娘从尸骸堆里救起孩子、张伯牺牲自己引开敌人、王营长怕牵累赵氏执意带走孩子、赵氏急追“抢”回孩子……这些都展现出军民血脉依存、不可分割的状态。“百姓的儿子为百姓想,百姓的儿子理当百姓养。”一支不顾自身安危的军队,让百姓视若亲人,发自内心地甘愿舍命救护;一群舍命救护军队的百姓,让军队甘洒热血守卫,铭记报偿。民心是军心的基石,军心系民心所凝聚,两者一体,以生命和人性结成的盟约,才是国家民族的基石。

战争·英雄

《太行娘亲》里包含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英雄——王营长、张伯、洪医生,甚至梨花,他们都有为他人牺牲和奉献的意愿和行为。相比之下,主角赵氏最普通,却最鲜活、让人印象最深。

没有人天然欢迎冲突、喜爱危机、亲近死亡,是什么让他们抛弃了趋利避害的本能,最终直面冲突不惧危机,甚至主动拥抱死亡?是什么将这样一个安分村妇逼出了血性?是战争中扑面而来、无处躲避的残暴、邪恶。

人们敬慕英雄,恰是源于对死亡的恐惧和对平和安宁的向往。一个群体广泛自发的行为,个体有时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和觉悟,只是有限的价值追求被剥夺时的本能反应——不是他们想做英雄,是他们没有别的选择。一个农村底层的劳动女性,尽管资源如此贫乏,生存空间如此逼仄,素养见识如此有限,但在自己与群体生死攸关的时刻,依旧迸发出了惊人力量和耀目光彩。这意味着,每个人身上藏着英雄的特质。人会被邪恶残杀,人性却难以泯灭。

《太行娘亲》的人物和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依旧建立起了很强的真实感。因为这段日寇侵华的历史真实发生过;侵略者的凶狠残暴、灭绝人性,这片土地真的经历过;刀尖迫在胸口的死亡威胁,这里的人民真的面对过。这也是今天依旧在戏剧舞台上依然要去反复书写相关题材的原因,尊重历史、敬畏人性的戏剧,将被人记住。

猜你喜欢

赵氏娘亲孙儿
小美人鱼香囊(外一篇)
娘亲
应县河疃村赵氏家族4年对49位优秀学子颁发励志奖牌
娘下地还没回来
我深爱的爷爷
我也要退休
赵氏孤儿
苏轼化长为短法
药王孙思邈
赵氏的祖先造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