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黎明》第三乐章的演奏技巧

2018-12-08韩爽爽

戏剧之家 2018年28期
关键词:曲式分析创作背景演奏技巧

韩爽爽

【摘 要】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享誉天下,具有惊人的名望。其中C大调黎明奏鸣曲是贝多芬走向成熟和发展到鼎盛时期的经典作之一,也是他最精湛的奏鸣曲之一。整首作品以庞大的规模、奢华的技巧、别致的乐思、激昂的热情以及饱满的抒怀,明确地折射出贝多芬的自然观,都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是一首向大自然唱出的礼赞之歌。根据自己在演奏过程中的体会,本文将从贝多芬生平及作品创作背景出发,通过对作品文本结构的分析、演奏技巧的分析以及弹奏时遇到的问题,从而更加深刻体会作品的内在情感,并不断从中吸取养分。

【关键词】贝多芬;创作背景;曲式分析;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8-0053-02

一、贝多芬生平及创作背景

(一)贝多芬生平。1770年,贝多芬出生于德国一个小城市波恩,1827年逝世于维也纳,享年不到57岁。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融古典乐派的优秀成果,架起向浪漫主义过渡的桥梁,被世人尊称为“乐圣”。儿时,由于父亲很早发现贝多芬音乐方面的天赋,因此从未有过欢乐的童年。青年时期的贝多芬,发现自己的听力出现问题,直至49岁,听觉全部丧失。固然贝多芬一生的命运很是悲惨,但他用自己的音乐告诉人们不论生活有多痛苦,他都可以用顽强的生命力和意志力去击败它,与命运作斗争,化悲痛为欢乐,最终战胜了自我,走出阴影,取得胜利。

(二)作品创作背景。这首奏鸣曲于1803年开始创作,1804年夏日定稿完成。题献给波恩时代的朋友——冯·华尔斯坦伯爵,因此又有《华尔斯坦奏鸣曲》的称号。作为贝多芬青年时代的拥护者,赏识贝多芬的音乐才华,给予他经济上的帮助以及精神鼓励,对贝多芬的创作起了很大的作用。于是贝多芬吸取民间音乐的丰富营养,写下这首《黎明奏鸣曲》,同时也为了感谢他而创作。

这时的他积极脱离过去的创作风格,创作出以往没有过的华丽演奏技巧,造成了演奏会的形式。当然,也基于这时的他恰巧收到法国著名钢琴制作家的一架性能优越的钢琴,可以弹出技巧复杂的颤音和振音,他想试验其发挥的性能,便运用到了全部写作技巧中。作品中蕴涵伟大的诗情画意,给人以美感,同时映射出贝多芬的自然观。随着他耳疾的加深,使得与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困难。在他苦楚的生活里,他敬仰大自然,充分显现了这首乐曲在他本人作曲生涯中的地位。

二、黎明奏鸣曲第三乐章的曲式分析

该乐章是用回旋曲式结构写成的,篇幅巨大,色彩明朗,具有鲜明的歌唱性。很好地采用了ABACA原则,同时又把每一个部分加以扩大。整首乐曲速度为中和的小快板,2/4拍子,在C大调上呈现。因只有两个插部,所以是一个比较中型的回旋曲式。

乐曲一开头直入主题,主要主题是在C大调上呈现出的一个优美动听的长气息乐句,他像莱茵河畔的一阵清风,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让人感到无限幸福感和明朗的美,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赞美以及对大自然美的感叹和颂扬,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盼。随着紧张有力的三连音,乐曲进入第一插部,调性由C大调转入a小调。虽只有51小节,但它包含引入三连音的新材料、二部歌谣曲式、新材料的重复和部分的重复加固乐句、主要主题的再现连接,一起构成插部B。它带有刚劲的性质,是a小调的《塔兰泰拉舞曲》,由左手奏出低音区的八度音响,右手活跃的分解和弦与之相呼应,好像男青年和姑娘们一起交替舞蹈的场面。随着舞蹈由高潮慢慢弱下来,转而进入主要主题的完全再现A,优美欢快的民歌敲响清新的气息,让音乐更加抑扬起伏,变得多姿多彩。第二插部由两段落构成,左右手交替出现,奏出急速的滚动和严峻的传统八度旋律,调性由C大调转入c小调,让我们眼前浮现出又一节奏欢快的舞蹈场面,激发了热烈的情绪。再现的连接段落,好像是主要主题的“展开部”,由一个强有力的和弦到渐弱和弦奏出的半连音效果再到贝多芬独特的交响性特色,随着展开段落的统一感,和声在属音上做属准备,进入主要主题的第二次再现,调性也回归原调。随着音乐情绪的渐强,音乐进入尾声部分。全曲的尾声部分,可以说是全曲最精彩的部分,共有198小节,是一首宏大且热烈欢快的舞曲,也是贝多芬觉得所谓杰作中的佳品。这一华彩部分从终止式开始,引用主要主题的基础素材,最后在原调上热烈欢快的舞蹈场面中结束,是一首向苍天唱出的胜利之歌。

三、作品演奏技巧分析

(一)左手主旋律与右手十六分伴奏音型的左右手交叉演奏。该乐章的开头主题部分就是乐曲的一大难点,也是演奏者演奏好乐曲的重点。左手跨越右手主题旋律时触键轻并且弹到底,要求清新明朗,自然奏出,给人以幸福感。演奏时,注意气息的流动,像是歌唱的感觉。右手16分音符的伴奏音型,要求在平静柔弱的基础上,演奏得十分平均清晰。通过自己的演奏实践,在练习中,可以通过贴键弹奏从而达到要求。第8小节由属到主,构成完满终止。第23小节左手主要主题旋律落到属音上结束,由属和弦构成的16分音符连接句,弹奏的连贯并且均匀,力度由pp-cresc-decresc,注意速度与前面的统一,渐弱但不减慢。第31小节再现主题旋律转到右手,八度弹奏得要有充分的歌唱性,左手的伴奏音型要弹得连贯平静。47-48两小节的cresc,紧接着转入P到decresc。

(二)颤音的运用以及兼顾高声部主旋律的多声部弹奏技巧。在钢琴演奏技术中,颤音演奏属于具有相当难度的技术之一,也是这一乐章中最大的难点。两个音的多次重复,形成颤音。在这一乐章里,光是长时间地颤音就有四次,每一次的颤音,结合主題旋律都将乐曲推向至一部分的高潮。前三次的颤音演奏相同,达到11小节。前5小节用右手大拇指和二指在属音上弹奏颤音,5小节后,大拇指和二指的颤音继续保持,四指和五指加入主题旋律,要求颤音演奏得十分均匀,力度由cresc直到ff推向高潮。左手由前几小节的分解和弦转入上下行音阶跑动音型,跳音和连音相结合,要求演奏得均匀、清晰。第四次尾声中的颤音持续了38小节,达到惊人的写作,难度也上升一个台阶。在不同调的属音上弹奏颤音结合主题旋律,同样右手与前三次演奏方法相同,而左手换成了均匀的三连音。在演奏时要注意把控三个声部音量与音色的处理:低声部左手四分音符的三连音、中声部大拇指与二指的颤音、高声部四指与五指的主题旋律。既要权衡好各声部的平稳,又要掌握突出高声部的主要主题旋律。贝多芬在这一乐章的创作过程中,将这一规模宏伟的尾声部分推向了乐曲的高潮,为了把握作曲家的情感,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更加要注意演奏好这一段的技巧。要求右手的主题旋律弹奏得明亮,具有充分地歌唱性,颤音演奏的灵敏,左手四分音符的三连音音型注意节奏、音色、力度、时值的均匀和一致性。三声部要求演奏的平静柔和,突出主题,并且不失其和声色彩。

(三)左右手交叉式演奏八度音型旋律与三连音跑动的转换。第176小节,乐曲进入全曲的第二插部C段,这一插部有两个段落构成。第一段落是左右手交叉式的齐奏,雄伟有力,生机勃勃,也是该乐章的难点之一。先由左手弹奏八度旋律,右手弹单音旋律,两手交叉弹奏,要求八度旋律弹得明朗,厚实规整,并且有力短促,且带有弹性。8小节后八度旋律转到右手,左手弹奏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跑动音型,注意这里的十六分三连音弹得要清新连贯,不能漏音、错音。左手在练习十六分三连音跑动时,可以贴键弹奏,先慢练,借助自己的耳朵去听,尽可能把每个音弹到底,放松手腕手臂,声音均匀,连贯,清晰。

此外,八度的弹奏,也是会使演奏者困惑的技术难点之一,弹奏八度时应注意小指的指尖通过掌关节到拇指的指尖形成一个稳固的“环”,整只手成圆顶行,手腕略低于掌关节,整个支持集中在“环”上,而不是在动着的手腕上。由于我们的小拇指天生就比其他手指弱,所以在练习的过程更加应该注意对小指的练习,注意其音响要高于拇指的音响。并且在练习实践中,可以用五指来单独练习,拇指持八度距离悬空挂在琴键上方。在这一段中,无论左或右手弹奏八度旋律时都应注意乐句的划分,注意呼吸,每乐句的末尾都要稍微较弱一些,给以气口。

(四)踏板的使用。鲁宾什坦曾说:“踏板是钢琴的灵魂”,而佐尼曾说:“踏板是倾泻景色上的月光。”踏板的运用,使得钢琴这一乐器独具一格而不失其优美的特征,成为巨匠手中强有力的感化听者的一个手段。钢琴家们通过对其的运用,从而达到各种各样的目的。而踏板在钢琴中的最大的贡献也在于通过延长泛音来丰富乐器的音色为音响添加共鸣效果。因而准确的使用踏板可以给音乐达到事半功倍的影响,而如果使用不当也可能造成功亏一篑的不良效果。

在一首乐曲中,踏板的使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通过我们的耳朵以及弹奏的力度、时值的长短、音色的需要来把控。踏板的使用是检验一个钢琴演奏者成熟与否的利器,它需要钢琴演奏者具备敏锐的听力、较强的音乐素养以及把握作品风格、理解作品的能力。由于在贝多芬之前或更早时代里早期的钢琴,其声音的长短与现代钢琴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能生搬硬套乐谱中的踏板标记,但也要保持尊重的态度来对待。这篇乐章里的踏板标记并不是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演奏者根据乐谱中标注的踏板标记,以及各个乐句之间的联系,来理解作曲家的意图,从而更加淋漓尽致地演奏作品。

四、作品风格分析

《黎明》奏鸣曲是贝多芬转向浪漫风格时期中最有感染力的一首作品。第三乐章回旋曲像是在明亮的早晨,到广阔无际的大草原上,淙淙溪流、沙沙的树叶、小鸟的歌唱融为一体,声音的清脆透亮及织体领域显得很是天然纯朴。色彩明快,声音响亮、晶莹,织体纯朴、自然。时而歌唱大自然,时而随音乐的起伏舞蹈,欢快活泼,积极向上,给人以无限的生命力和幸福感。贝多芬曾说过,想把这篇乐章规模扩大成壮丽的纪念碑式的音乐,在创作上,研究和感受民歌的音调,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灵感,创作出自己独特的旋律。都知道,贝多芬一生的命运很是坎坷,可即便如此,他不向命运低头,而是积极勇敢面对,我们从这首乐曲中也能看到贝多芬积极面對生活、热爱大自然以及对光明美好生活向往的画面,是他向大自然唱出的礼赞之歌。

参考文献:

[1][法]保·朗多尔米著.西方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170-175.

[2]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9.

[3]鲍利斯·贝尔曼.钢琴大师教学笔记[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4]涅髙兹.论钢琴表演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1963.

[5]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修订版)[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猜你喜欢

曲式分析创作背景演奏技巧
土家族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曲式分析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
钢琴曲《六月——船歌》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