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为国纲,民为国本

2018-12-08郭婧

戏剧之家 2018年28期
关键词:矛盾冲突人物性格

郭婧

【摘 要】人物矛盾冲突是推动剧情发展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在《三断胭脂案》一剧中,作者通过塑造吴南岱等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出当时抽象的社会关系和具体的人际关系。对错综复杂的胭脂一案进行层层深入审理,将“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化解主人公意志冲突与性格冲突的途径,突出“法”与“民”是维护社会公正的根本。同时,通过设置吴南岱与张宏、吴南岱与自己内心、吴南岱与宿介三对主要的矛盾冲突,使具体的人物性格更加丰满立体,人物形象得到升华。

【关键词】《三断胭脂案》;人物性格;矛盾冲突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8-0015-02

南京博物院举办的第五届梅花奖戏剧节已经落下帷幕,其中江苏梆子剧团上演的《三断胭脂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剧创作于1956年并成功演出,2000年又重新整理改编,再现舞台。剧本经过多年的打磨,在江苏省第五届戏剧节上获得多个奖项,现已成为江苏梆子剧团具有代表性的保留剧目之一。此剧剧情复杂,胭脂一案案情扑朔迷离,一波三折,扣人心悬。

全剧围绕“法为国纲,民为国本”这一主题,使大小官员们对胭脂一案层层深入,展开调查。正是因为主人公吴南岱胸怀百姓,慎思守志,不忘初心,最后才得以查明真相,缉拿真凶归案。众所周知,故事叙述可以通过人物矛盾来展现人们生活和矛盾状况,人物矛盾冲突对叙事过程有着重要影响。人物矛盾冲突是本劇的一大亮点,编剧和演员通过刻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突出个别人物的性格特征,对人物矛盾施以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一、吴南岱与张宏人物形象之间的喜剧冲突

此剧最明显的是聊城知县张宏与东昌知府吴南岱之间带有喜剧色彩的矛盾冲突。二人本是同窗(曾一同师从翰林院学台施愚山大人),如今又是同僚,照理说这二人应该私交甚好,但事实上二人因这个杀人案暗中生出很大的嫌隙,同窗同门之情几乎破裂。本剧第一场叙述张宏凭主观断案,仅根据受害者卞三老汉手中的一只绣花鞋,就认定凶犯为拿绣花鞋者,再加上听到胭脂诉说的隐情,遂自作聪明地将犯罪嫌疑人锁定为鄂秋隼秀才。知县求功心切,急于结案,便草率地将鄂秋隼判罚入狱。事后,数十名秀才为鄂秋隼鸣不平,联名上诉状告到吴南岱处。

第二场中吴南岱到东昌接任知府一职,将前任积累案件一一复审,发现聊城县鄂秋隼杀人一案,证据不足理由不充分判词含混,便怀疑是苦肉刑冤屈招供,遂提议张宏重新审理此案。张宏十分不情愿,他认为此案铁证如山没有必要再次审理,并且怀疑吴南岱是想凭借权高位显,以重审此案来邀功。因此,当寡妇王春兰这条线索渐渐浮出后,张宏非但不对案情进行深究,反而暗自嘲讽吴南岱是捕风捉影,自作聪明。其实,吴南岱重审此案的初衷是为了整顿吏治扶持百姓,审判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就另作他讲了。但在最后吴南岱面对刑部批文和重审此案时内心的纠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有一点急功心切。

二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在第五场中得到集中体现。当施愚山与吴南岱、张宏一同来胭脂家中重新勘察时,相对于张宏的积极表现,吴南岱则显得消极怠工。但是,张宏积极配合施愚山的勘查,本意不是为无辜的受害者翻案,而是为之前吴南岱不给他留情面报一己之仇,希望吴南岱与自己一样误判此案,让他无法在自己面前再逞强。因此,当老恩师指出此案仍存在的种种疑点时,照理说吴南岱应该会认真思考,但被此时张宏在一旁火上浇油般的冷嘲热讽扰乱了心境,怒火冲心,主观上十分不愿意承认自己与知县一样误判了此案。被张宏这么一挑拨离间,吴南岱与恩师的关系也岌岌可危,更别提吴南岱心里对张宏有多恨了。

实际上,虽说吴南岱误判,但相比张宏的误判,他的判断离案情的真相更近了一大步。在这里,二者的人物矛盾冲突,一方面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使观众发笑,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

二、吴南岱自身主观印象与客观理性之间的矛盾冲突

本剧中最重要的一对矛盾冲突,便是吴南岱与自己内心的斗争。人物受特定情境的影响,往往要经历复杂的内心活动过程才能凝结成意志,从意志到行动的过程,往往由于心理活动的复杂性而形成微妙多变的状况。在第五场中,当吴南岱受到老师的指点时,他是不予理睬的,对自己的判断深信不疑。但在第六场中,吴南岱内心发生了激烈的斗争。经过白天对案发地的重新勘察,回想起恩师指出的几处疑点,一方面是吴南岱对自己判断的坚信和对前程的考虑;另一方面银钗这条新线索没有弄清,时刻威胁着自己断案的正确性。出于理性是要依法查清每件物证的来龙去脉,抓捕真正的凶手,维护百姓的利益。因此,直至半夜,吴南岱仍在书房中焦急地来回踱步,坐立不安,时而看看银钗,时而看看绣鞋。在这里,银钗代表的是要重审此案,绣鞋则代表维持原判。吴南岱刚想要忽略银钗这条线索,恩师的告诫和宿介的嘲讽萦绕耳边,挥之不去,使想要维持原判的吴南岱又动摇了。此时,衙役呈上刑部送来的批文,这一纸文书无疑给吴南岱带来了极大的自信,坚定要维持原判。但是,胭脂案的具体细节刑部又不知晓,全根据吴南岱的一人判断。吴南岱是代表刑部断案,但不意味着刑部可以确保吴南岱的判断能够万无一失啊。

当听到门口路过的宿介仍不认罪,在临死之前发出的一通感慨,吴南岱不死心,便又质问宿介犯案经过的细节,希望能够印证自己判断的正确性,不曾想反被证实与白日恩师推测的一致,说明自己判断错误。这下,吴南岱内心彻底乱了套,在理智与情感之间又经过一番激烈的心理斗争,心中焦灼烦躁,只想速速批斩了结此案。刚踏出门却又看到桌子上的银钗,他踌躇不前,迟疑不定。暂且不考虑宿介的人品问题,回想起恩施与宿介所说的情况竟然相同,吴南岱毕竟还是理性之人,他不得不慎重再三。一回身他看到高堂悬挂着的“慎思守志”匾额,回想起自己当初为官时的志向,恩师话语回响耳畔:“为官理案,首当为民,法为国纲,民为国本。”纵使宿介败坏民风,傲慢狂妄,着实该罚,但毕竟一码归一码,如若错斩宿介,“犯动民怨,民怨动,取信难,官无信,政难安,政失道,民心散,到那时公正廉明全是假,又怎对民为国本。”经过内心的挣扎,最终理性占据上风,“以民为本”的初心取代了个人主观印象,吴南岱最终决定重审,查明银钗这一线索,到这时此案才算是水落石出。

此段是本剧的一大看点,在戏曲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要通过“唱做念舞”表现出来,“梅花奖”获得者燕凌精湛的演技和深厚的唱功,细致地表达出吴南岱丰富的内心活动、神态及动作。此处经过表现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使得吴南岱这一及百姓之苦的清官形象在矛盾中得到升華。对吴南岱这个人物犯的过失,我们也不能苛求过多,就像剧中老恩师评价的那样:“为官理案当以证为据,以法为限,如今有错自纠,误判重审,还算得是百姓的清官。”

三、吴南岱与宿介之间的价值观冲突

剧中还有一对容易被人忽视的人物矛盾冲突,便是吴南岱与宿介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二人价值观的不同,剧作家通过具体的、有个性特征的性格冲突,艺术地体现了社会性冲突。宿介是寡妇王春兰的表兄并与之相好,吴南岱在见到宿介本人前,先从毛大口中得知有这么一个人的,“此人是个烂秀才,贪酒好色,还常常编一些歪诗显摆。”因此对宿介产生这样一种先入为主的看法。在吴南岱看来,一个秀才在夜间与不熟悉的女子相会都是不应该的,何况听说宿介与寡妇素有来往,更加认定这是有伤风化之事,此人乃伤风败俗之人。其实,宿介只是生性爱诗酒,不求功名利禄,洒脱放荡,逍遥自在。那夜冒充鄂秋隼,本意也是为了成人之美。

在第四场中,吴南岱和宿介两人之间的人物矛盾冲突集中爆发,体现了二人对封建礼教的不同态度。吴南岱认为宿介与寡妇私通私会,一个少廉寡耻,违背妇道;一个伤风败俗,玷污学规。因此,当宿介将那晚之事一一述来之后,吴南岱却认为他是欲盖弥彰;当宿介为自己辩解自幼熟读诗书,奉公守法,吴南岱却说他与寡妇王春兰私通私会是藐视礼法。可见,在吴南岱眼中早已把宿介看作是放荡无羁、无视法律之徒,那么他行奸不成杀害人也是极有可能的事情了。

吴南岱对宿介的第一印象已经根深蒂固,以至于当老恩师发现银钗这个线索后,他也不再考虑其他疑点,便认定此物是宿介遗落的,这和他之前重审张宏错判时的样子完全不同,固执己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不如张宏善于听取上级意见,究其原因竟然只是“那宿介平日里放荡无羁,与寡妇偷奸情宿人人皆知,这银钗或是他定情标记,连环证更见这铁案无疑。”然而,在宿介看来,他们二人是两情相悦,“寡妇不让改嫁,自然难绝春梦;婚姻听命父母,故而逼生幽情,若非陈规如锁,怎有这破门之人。”表达出个人对幸福的追求,呼唤个性解放,这种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枷锁的想法和做法在当时无疑是先进的。在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史中有许多流传下来的经典剧目,如《西厢记》《牡丹亭》《墙头马上》,皆是表现了这种“情”与“封建礼法”的社会性冲突。

人物形象是戏剧的灵魂,事件中人物的矛盾冲突是使这个灵魂更加鲜活的关键,而矛盾冲突又蕴含在故事的“起承转合”结构中,不断推动着情节发展。通过这些矛盾冲突的设置,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立体,也契合此剧的主题精神。这部剧所表达出的理念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公正”与“法治”是民之所向。此剧之所以会取得成功,离不开演员、剧团和专家们的努力,就像燕凌说的:“无论做任何事,只要用心做,就一定会做好。”道理简单,做起来难,能做成功更加难得。

参考文献:

[1]香河县文化馆.吴知府三断胭脂案[M].石家庄:河北省文化局艺术处发行,1981.

猜你喜欢

矛盾冲突人物性格
歌剧表演中的“移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效果透视——兼谈两部作品中的女性角色表达
家庭伦理剧中的叙事模式与类型分化
浅析《呼啸山庄》中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水浒传》中的英雄与酒
解决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矛盾冲突的有效策略
着眼细节,促进学生“四能”发展
基于人物图像视觉特征的人物性格隐私分析
话语情态与人物性格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