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阶段礼貌行为表现的基本特征及礼貌教育的原则
2018-12-08林丽
林丽
摘 要: 幼儿阶段应该实施礼貌教育,礼貌教育的实施要遵循礼貌行为表现的基本特征,包括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渐进性。在遵循这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幼儿阶段礼貌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成人要以身作则、承认幼儿发展的差异性、有耐心。
关键词: 幼儿礼貌教育 心理特征 教育原则
一、幼儿阶段礼貌行为表现的基本特征
1.阶段性。
在幼儿阶段,儿童的认知中没有“礼貌”这个概念。即使知道这个词,对于“礼貌”是什么,幼儿也不真正理解。如果问幼儿园的儿童,你是个有礼貌的孩子吗?他们会说,是的。如果继续问,什么是礼貌呢?他们就不知道了。如果问他们是不是有礼貌的孩子,他们肯定回答是。因此,“礼貌”这个词对于幼儿来说只是从成年人那里听来的一个词而已。因为成年人会夸奖孩子的某些行为是有礼貌的,所以幼儿虽然不知道礼貌是什么,但是知道懂礼貌是一件好事。
幼儿对礼貌的理解与成年人不同。成年人对幼儿是否礼貌的判断主要是看幼儿对待成年人的表现。比如打招呼,成年人非常重视,见到熟识的人都会打招呼,也要求自己的孩子同样做,并且以孩子是否照做、做得好不好作为评价幼儿礼貌表现的标准。幼儿的想法则与成年人不同,当成年人谴责孩子没有和别人打招呼不礼貌时,幼儿会说“我又不认识他,为什么要和他打招呼”、“她是哪个阿姨”之类的话,让大人无可奈何。对于幼儿来说,也许真的多次遇到某位父母的熟人,甚至多次打过招呼,但他真的没有在意对方,没有记住对方到底是谁,因为对方对于他来讲,意义真的不是很大。幼儿阶段,儿童对时间、年龄这些概念辨析不清,搞不清楚幼儿园昨天吃的是什么和今天吃的是什么,同样他也分不清楚成年人谁是谁。在这一阶段,强迫幼儿礼貌,用成年人的标准衡量幼儿的行为表现是不合适的。
幼儿亲近的对象是孩子。成年人对于幼儿来说太大了,太高了。在幼儿需要帮助(比如累了需要抱、看东西需要站得高)的时候,他们会找成年人,除此以外,他们对相似年龄阶段的人更感兴趣。我们很少看到幼儿看到其他成年人就跑过去的情况,但经常可以看到幼儿见到同龄孩子不管认识与否就跑过去接触的情况。所以,教育孩子懂礼貌也许更应该从教给他如何和同龄人相处开始。
2.个别差异性。
幼儿发展的大致阶段是一致的,但在一定范围内由于受遗传、性别、环境、教养等因素影响而存在相当大的个体差异,导致其发展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及发展的优势方面往往不尽相同。这种个别差异性在礼貌的学习和表现上也同样存在。
有的孩子比较大方,喜欢称呼人,有的则不喜欢。有的孩子嘴很甜,擅长用语言表达礼貌;有的孩子不会说,但会用实际行动表示与他人的亲近。有的孩子会共情别人,有的孩子愿意分享。幼儿不可能各方面都做得尽善尽美,只要他能表现出友好的行为,他就是好的,就应该受到表扬。
有的家庭把礼貌教育作为早期家庭教育的重点,教礼貌教得早,孩子礼貌表现早、表现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幼儿真的知道礼貌是什么,幼儿形式化的礼貌行为很可能是一种单纯的模仿或是为了满足成年人的要求。它的好处是能给成年人带来愉悦,但过早社会化、“懂事”、守规矩未必是一件好事,它剥夺了幼儿自主学习人际交往的机会。
3.渐进性。
人的任何内在心理、外在行为的获得都是渐进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量的不断积累导致的质的飞跃。幼儿的礼貌教育也是如此,幼儿不会那么听话地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会一教就会,不会做了一次就记住。但每一次的教、每一次的做都会在幼儿的心里留有印象,这种印象不断累积,终有一天成人会发现孩子不用提醒也能和别人打招呼。在这一过程中,不需要谴责、不需要用谴责的方式代替幼儿表达对他人的歉意。
二、幼儿阶段礼貌教育的原则
1.成人要以身作则。
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形式,具有重要的学习功能,在新行为的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幼儿阶段由于儿童不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模仿就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了。儿童的动作、语言、技能及行为习惯、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模仿与说教不同,它不需要呵斥,成年人只需要做好自己,就能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響。
幼儿一出生就生活在成年人包围的世界中,成年人构成了幼儿的模仿环境。一个家庭由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的风尚和作风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体现,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量,不必刻意教诫或传授,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礼貌教育也一样,成年人对他人礼貌的行为能给幼儿发挥榜样作用。
成年人不仅要礼貌地对待他人,更要礼貌地对待幼儿。礼貌是人的潜意识里渴求别人尊重和赞赏的需要的表现。在交往中,人们发现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频繁使用“请”、“谢谢”等礼貌用语,会使话语变得委婉而动听,比较自然地把自己的位置降低,将对方的位置抬高,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成年人要让幼儿学会礼貌,首先要懂得礼貌地对待幼儿。在这一过程中,让幼儿体会礼貌带给他们的美好感受。
以身作则要伴随语言指导。单纯的模仿、以身作则使教育缺乏主动性、目的性。礼貌行为发生后,成人要适当地给幼儿讲解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更好,并说出自己对于礼貌行为的评价。评价时要以具体行为为评价对象,以正面评价为主,用积极的行为引导幼儿,主动地、有目的地带领幼儿学习礼貌。
礼貌教育其实可以不需要呵斥,不需要说教,更不需要强制。成年人人人懂礼貌,人人做得好,儿童的礼貌行为表现还会差吗?
2.要承认并尊重幼儿发展的差异性。
要承认差异的存在。每个人都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人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共同作用的产物,在身心两方面都会呈现出与他人不同的外在表现。
要充分了解幼儿。在了解幼儿共同的年龄特征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幼儿个性特征、家庭环境、生活经历的不同,这些可以解释幼儿礼貌或不够礼貌的原因。
要尊重幼儿的差异。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合理的。不能用同样的礼貌标准要求所有孩子。应当允许幼儿存在不同方面、不同水平的差异,并且针对每一个幼儿的具体条件帮助他获得最适宜的个性发展。良好教育的结果是培养出大批个性充分发展的人,而不是千人一面的“标准件”。正如杜威所说:“如果从个人身上舍去社会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抽象的东西;如果我们从社会方面舍去个人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死板的、没有生命力的集体。”每一个儿童都有权利得到属于自己的教育,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发展,而不是让儿童适应教育的要求[1]。
要相信人性本善。要相信幼儿都是好的,他的行为表现是遗传、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幼儿有不礼貌的行为表现时,不要把这种行为当成不得的事去厌恶,甚至大肆宣扬。他没想不礼貌,他只是不够礼貌,他还不知道怎样做更好。要相信人的内心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需要,我们应该给幼儿创造向真、向善、向美的环境,用良好的行为激发幼儿产生向上的动力,促进幼儿发展。
3.慢慢来,不着急。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顺序的,人的礼貌的形成也是有顺序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从低级到高级、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幼儿的礼貌教育不能着急,要慢慢来。
当幼儿偶然出现礼貌行为时,要适时、适当地通过表扬、鼓励进行强化,以后礼貌行为会经常性出现,最后可能会成为自动化的习惯。
量的积累是一个过程,不能因为幼儿没有很快出现成人期望的行为就认为他不对,认为自己没有教好,甚至因为失望而埋怨幼儿。只要成人的教育活动做到了、做好了、做足了,幼儿的良好行为就会出现。
参考文献:
[1]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