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社会保障水平影响因素探讨
2018-12-08侯晓艳刘双艳
侯晓艳 刘双艳
中图分类号:C97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 2009-2016年山西省11个地市的面板数据对其社会保障水平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文章通过灰色关联法分析得出,山西省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因素包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水平等,并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应通过发展地区经济、加大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优化人口结构等措施不断增强财政社会保障能力,有效促进山西各地区经济良性互动。
关键词:财政社会保障支出 区域差异 灰色关联 面板数据
相关文献回顾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国外学者关于社会保障水平的研究主要通过定量研究来寻找影响社会保障水平的各种因素。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因素较为宏观,但也有一些影响因素相对而言较为微观,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财政支出、居民储蓄、居民消费等方面。如学者Barro R.J(1990)、Sala I.Martin(1996)、Ceroni C.B.(2000)、Lee Chien C 和Chang Chun P(2006)、Sarah MBrooks(2002)、David Gordon(2009)、Zhang J(2004)、Einar Overbye(2005)等;也有少部分学者在人口老龄化、失业率、抚养比等方面做了研究,表明这些因素对社会保障水平也产生影响。如Serife Nuray(2006)、 Stephan Reinhard(2011)、Zhang J,Theo Hitiris(1997)等 。
国内学者关于社会保障水平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最早开始进行研究的是穆怀中(1997),其分析了中国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性,提出了适度发展的策略。在此后的研究中,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学者穆怀中(2001)、于文革(2007)、吴丝钰(2017)等论证了社会保障能促进人均 GDP 增长;董拥军、邱长溶(2007)则通过面板数据得出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具有双向因果关系;学者王晓丽(2017)通过面板数据得出社会保障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存在门槛效应;杨勇刚和董芳(2010)等学者通过研究得出我国财政支出的结构和规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保障支出;穆怀中通过对储蓄、投资、私人消费等各项因素研究得出社会保障支出能促进人均 GDP增长;曹朴(2006)、张璐琴(2006)等学者论证了居民收入与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学者吴玥乐等(2015)通过实证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学者张璐琴(2006)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消费与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呈负相关关系。除此之外,还一些学者在居民储蓄、人口老龄化、投资、财政收入、失业率等影响因素方面进行了研究。
综合上述国内外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已有相关研究特别是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全国社会保障总体水平、地区间社会保障水平的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各省各地市和城乡区域社会保障水平的文献甚少。在研究方法上一些学者采用社会学的方法探讨了国民经济水平、财政与社会保障水平的关系,但总体来说,从经济学角度探讨社会保障水平影响因素的文献较少。鉴于此,本文试图从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分析山西省社会保障水平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提升省域社会保障水平提供借鉴。
山西省社会保障发展水平
社会保障水平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关系到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国际上普遍采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其测算公式为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总支出/国内或地区内生产总值。这个比值集中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资源用于居民社会保障待遇的程度。从测算公式可以看出,社会保障支出总额是社会保障水平的量化表针。社会保障支出总额的统计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来自政府财政支出方面的社会保障支出项目。另一部分来自于由社会统筹的社会保险基金支出项目。根据社会保障水平的计算公式可得社会保障水平状况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得出,2009-2016年山西省GDP从2009年7358.31亿元提升到2016年13050.41亿元,GDP是稳定增长的,社会保障水平从7.436%提升到12.020%也是逐步提高的。但是,山西省社会保障水平同期略低于全国水平,山西省年社会保障水平与全国社会保障水平也存在一定差距。但是经过计算,在2009-2016年山西省GDP增长的平均值保持着7.89%的增速,社会保障支出保持着9.75%的增速,GDP的增长速度显然没有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速快,这直接说明GDP无法支撑社会保障支出,经济增长速度无法超越社会保障支出。
山西省社会保障水平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文用山西省社会保障支出为代表指标,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社会保障支出总额仅指政府财政在社会保障支出方面的费用,本文用SSL标识。在数据来源方面,本部分主要选取2010-2017年《山西省統计年鉴》,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1.数据形式。设有经过均值初始化(所在序列数据除以该序列的均值,得到的比例数据)消除量纲影响的时间序列上的数据:
Xi={xi(1),xi(2)…,xi(k),…xi(n)}, i∈[0, M ], k∈[1, n]。
其中M、k、n为正整数。令x0为影响因子,xi为由此影响因子产生的结果因子。
2.求绝对差。
Δ0i(k)=|x0(k)-xi(k)|, k∈[1…n] (1)
3.求关联系数 ξ0i(k)。取灰色系数ρ=0.5 ,依下式计算影响因子和结果因子间的关联系数:
(2)
其中,,,分别代表影响因子和结果因子序列中和对应数据最小绝对差和最大绝对差。
4.取等权重求综合关联度并排序。
(3)
其中 ri为第i项结果因子与影响因子序列间的关联度。取等关联权重意味着不同时期对总体影响是等价的。对ri进行排序,依其大小,可得到影响因子对结果因子的影响顺序。
(二)社会保障支出与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
1.数据的获取。本文采用的数据概括起来包括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影响因素,宏观因素方面如地区生产总值(GDP)和公共财政支出(FE),因为地区GDP和财政支出可从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财力水平,会影响有多少资金投入到社会保障方面。在微观影响因素方面,包括城市/农村居民消费水平(CPI/ RPI)、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CDI)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RDI),城市人口(CP)和农村人口(RP)也会影响社会保障的支出。本文选用宏观和微观共8个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见表2)。考虑城乡区域差异,因此在相关指标的选取上城市与农村的指标是分开选取,以便体现城乡社会保障支出差异方面的影响。
社会保障在宏观上受到地区生产总值(ξ1)、财政支出(ξ2)影响,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城乡区域在经济发展中出现不均衡,由此导致社会保障水平可能出现差异,所以相对地分列出城市和农村地区。在微观上受到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口结构和居民消费水平等方面的影响。表3中把居民消费水平分为城市居民消费水平(ξ7)、农村居民消费水平(ξ8),居民可支配收入分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ξ5)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ξ6),人口结构分为城镇人口(ξ3)和农村人口(ξ4),目的是了解微观因素方面的内部影响。
2.计算结果与分析。对表3以公式(3)取等权重求综合关联度并排序,得表4。表4表明, 社会保障水平与各影响因子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大小排序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ξ8) >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ξ6)>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ξ5)>财政支出(ξ2)>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ξ7) >地区生产总值(ξ1)>城镇人口(ξ3)>农村人口(ξ4)。这表明,社会保障水平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关联度最大,其次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再次是财政支出、地区生产总值,关联最弱的是农村人口(ξ4)。这与社会保障的发展情况相符,也与其它研究人员研究的结果相符。
结果表明社会保障支出在城乡之间的影响是有差异的,在居民消费水平方面,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要比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关联要强。在居民收入方面,城市居民收入要比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关联要强,在人口结构方面,城市人口要比农村的关联要强。在微观方面可以看出,不同的影响因素在社会保障水平作用程度是不同的,尤其表现在居民消费水平上,社会保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作用更强烈。此外,社会保障支出的高低取决于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支出,因此,发展经济、提高国民收入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一项十分重要措施。
(三)影响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因素
1.居民消费水平。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間的关系,通常表现为促进作用或抑制作用。表3可以看出,居民消费水平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非常显著,且相对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影响要更为显著。近年来,尽管居民的消费水平有所上升,相较于GDP的快速增长居民的消费水平仍然较低,表现在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上,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城乡差距明显。由此,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应把扩大内需作为发展经济的战略基点,发挥居民的消费潜力,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可见,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是扩大内需的重点领域和关键途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财政收入的增加进一步又会扩大政府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农村居民的消费。
2.居民收入水平。从目前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居民的收入水平不仅是衡量通货膨胀对居民生活影响的直接指标,还决定了社会保险基金和政府财政对社保补贴的标准。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之一是通过缴纳获得的,而财政收入是税收获得的,由此可知,居民收入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保障基金的支出标准和财政对于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本文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来度量居民生活收入水平。从表3可以看出,农村人均纯收入(β6)和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β5)是影响社会保障支出最重要的因素,并且农村人均纯收入(β6)>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β5),说明社会保障支出对农村居民应该加大投入,保证社会保障水平的公平正义。
3.地区的财政支出。社会保障的支出与财政收入有关,财政收入的多与少会直接导致社会保障水平发生变化,最为明显地表现在对社会保障支出提供了财力。财政收入高,财政支出就多,那么按照相同比重,社会保障支出也就越多。山西省财政支出从2009-2016逐年增加,从2009年1561.7亿元增长到2016年3428.86亿元,用于社会保障支出也是逐年增长,从2009年236.94亿元到2016年542.28亿元,可以得出,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与财政支出成正相关关系。
4.国内生产总值(GDP)。社会保障水平同GDP息息相关。一方面社会保障通过征缴保险费(税),起到平衡社会供需总量的作用,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另一方面,GDP是社会保障事业的基石和社会保障水平的动力源,为社会保障水平存在和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社会保障的发展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正常运作和有效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无法满足和改善社会成员的生活保障需求和不能增进国民的福利,而GDP是经济发展的度量标尺,可以说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GDP的增长,就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无法实现社会保障功能。因此,GDP是影响社会保障水平因素之一。
5.城市化率。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城市社会保障政策优先,导致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严重滞后。由于城市化进程发展,农村大量人口持续向城镇转移,那么在总人口不变的情况下,城镇人口数量增加,城市化率也随之提高,必然会引起社会保险基金支出规模扩大,财政性社会保障资金支出也会随之扩大,最终结果是社会保障支出体现出显著的城市偏好。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社会保障水平在城乡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根据上述分析,构建山西省社会保障水平评价模型,以山西省11个地市的8个因素的数据为基础,得出11个地市的综合分值,再对综合得分进行排序和比较,如表5、表6所示。
本文在分析山西省各地市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因素的关联大小的基础上,利用山西省11地市社会保障水平影响因素的统计数据,截取2009-2016年共8年的统计数据,运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并选择K中心系统聚类法进行求解,指定类别数为3,如表6所示。从聚类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山西省各地市社会保障水平存在区域差异性,太原市社會保障支出最高;大同、长治、晋中、运城、忻州和吕梁社会保障支出居其次;第三类是阳泉、晋城、朔州和临汾等地市社会保障支出较低。因而,从上述分析可知,山西省11个地市在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表现出具有区域性、差异性的特点。
对策建议
根据K中心系统聚类的结果,可以看出山西省社会保障水平呈现出区域差异性以及城乡差异性,且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协调发展要求区域平衡、城乡均衡。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城乡二元结构是山西省各地市社会保障水平呈现区域差异性和城乡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社会保障水平区域发展和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均衡发展是协调发展的应有之义。
尽管山西省分别在2014 年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2016年整合完成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但城乡社会保障水平上的差异在短时间内仍然无法消除。因此,首先需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建成覆盖城乡、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其次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投入到社会保障的资金比例才会提高,才能切实增加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再次山西省应根据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在财政方面对农村社会保障实行有侧重的倾斜,缩小和消除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提高全省的社会保障水平。
参考文献:
1.穆怀中.中国社会保障适度水平[J].人口研究,1997(1)
2.杨勇刚,董芳.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困境及出路[J].经济论坛,2010(5).
3.穆怀中.社会保障水平经济效应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1(3)
4.董拥军,邱长溶.中国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及因果分析[J].生态经济,2007(2)
5.王晓丽,社会保障支出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门槛效应关系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10)
6.曹朴.影响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因素分析[J].经济问题,2006(6)
7.张璐琴.山西省社会保障水平及其适度选择[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8.吴乐,孙俏.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