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市场演化与变迁
2018-12-08柳瑛博士生
柳瑛 博士生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市场的演变,专业市场经历了复杂的演化历程,而CAS理论的应用对专业市场的演化特性、系统性的研究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以CAS理论为基础,对专业市场的演化与变迁进行系统的分析,对CAS相关理论进行阐述,构建专业市场演化模型,以浙江义乌小商品专业市场作为研究案例,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启示与建议,以期为专业市场演化路径的优化提供一定的指导借鉴。
关键词:专业市场 CAS理论 演化与变迁
理论分析
(一)CAS理论
CAS理论即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是集系统科学、复杂性理论和演化经济学等多门学科在内的综合理论。对于CAS理论的理解,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基于宏观层面,该理论反映的是具有主观能动性、适应性的主体组成的系统随着主体之间、主体与其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发展;而基于微观层面,CAS理论反映的是上述主体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改变主体自身的行为准则,从而在复杂的环境中实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可知,CAS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包含生态、社会经济等系统中主体的行为以及主观策略,因而在某种环境下与其它复杂系统相比,该理论在适应、组织、自主学习、交互、开放以及演化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特征。
(二)专业市场演化的机制与过程
专业市场演化的机制。在CAS理论下,专业市场的演化机制主要包含以下几种:一是自学习机制。复杂适应系统的主体具有较强主观能动性、适应性,自主学习能力强,不断丰富自身经验。二是协同交互机制。专业市场包含了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多元经济形式,在这一复杂市场系统中受资本、产品、信息以及科技的作用,专业市场逐渐演变成为流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了贸易型分工网络的中心。三是组织机制。在不受外界某些条件的限制下,主体能够获取生存发展的空间、时间以及功能。四是涌现机制。对于涌现的概念,可理解为整体或高层次具有的而部分或低层次不具有的某些特征、规则、属性。五是选择机制。机制的确立,可推动形成并淘汰具有多样性特质过程的统一,其主要包含主体能动选择、市场选择和非市场选择三种。从图1的机制演化模型可看出,以交易、配套服务、管理等多个主体间、各个主体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为基础,主体的自学习、自适应、自组织作为发展动力,促进系统的适应调整、结构优化,最终实现专业市场系统的动态演化,是一个各要素之间协同互动的过程,也是选择、淘汰、涌新的过程。
专业市场系统的演化阶段及过程特征。专业市场系统的演化过程依据生命周期的变化,将其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或成熟再发展期)等四个阶段,且在不同阶段其呈现的行为特征、演化机制等各不相同,如图2所示。在形成期,专业市场只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市场规模、影响力以及覆盖范围等方面较小,并且专业系统中各部分的功能、结构有待完善。在成长期,受市场和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专业市场中主体的规模、种类迅速增多,且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同时专业市场中的资金、商品、信息以及服务等要素流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各个要素流的数量、速度呈飞跃式的增长。在成熟期,专业市场中经营主体以及配套设施的数量、种类以及发展规模均趋于稳定,增长速度趋于平缓。在衰退期,专业市场的系统的稳定性迅速减弱,其各主体的数量、规模以及市场的集散功能迅速减小,甚至出现路径依赖和自催化效应。其中在成熟期向衰退期过渡的阶段,专业市场可通过结构的转型升级、发展模式的优化,进入到成熟再发展阶段。
专业市场演化模型构建
专业市场包含较多类型的主体,其中主要包含交易主体、管理主体以及其他相配套的服务主体,由于在实际专业市场中,管理主体的规模、行为特征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因而在构建专业市场演化模型过程中,为简化模型将管理主体作为配套服务主体的一种。本文构建的专业市场演化模型以市场交易主体以及相配套服务主体二者作为研究对象。
首先,模型的构建给出相应的变量。一是专业市场系统演化时间周期,即t=<1,2,…,T>;二是资源总量演化序列,即R=
在上述方程中,其中A(t)、E(t)以及E为专业市场系统所处在的动态复杂适应环境;H(t)代表环境空间演化的历史信息;I(t)代表环境E所接受的信息;θ(t)则代表的是专业市场系统在市场主体之间、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作用下调整的决策集合;φ(A(t))代表在t时刻是专业市场系统适应性测试函数;Φ代表整体测试函,且包含于φ(A(t));ξ为调整系数。其表示的含义是,专业市场系统的动态复杂适应环境E发展过程中,对客观环境E、市场结构A(t)以及市场信息H(t)以及I(t)等多种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从而不断调整和耦合适应策略θ(t),提高专业市场系统的适应能力。
構建专业市场系统演化模型,通过分析发现在专业性的市场系统环境下,其适应动态复杂性环境能力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市场主体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及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竞争、合作等形式,同时专业市场适应策略的调整离不开其主体的自学习、自适应、自组织、涌现、选择等多种机制。在专业市场演变的周期中,适应性策略的及时调整和改变,能够实现专业市场从成熟期向成熟再发展时期的有效过渡,在此过程中专业市场的市场结构、主体种类和数量、功能等得到较高程度的完善,并且出现一些如先进的交易支付方式、现代化以及绿色化的物流体系、更高水平和层次的服务业态等,加强专业市场系统适应动态、复杂的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的能力。当专业市场未能及时有效地改变环境适应策略,将会导致市场秩序失调、结构失衡、效率低下、成本剧增,甚至使得市场功能丧失。
专业市场系统是共享型、非线性交互、动态的复杂适应系统,其演化过程是在各个市场主体之间以及市场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下,通过不断改变适应策略,从而优化市场结构、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丰富功能,能够有效抵制社会、经济以及外部各种复杂环境所带来的风险。专业市场系统的形成是不断寻求策略优化的复杂过程,其系统适应性具有广义性、动态性等特点。此外,专业市场适应性策略的不断调整,能够有效地反映出市场主体的聚合、分化以及整个市场系统演化过程。
案例研究
(一)案例基本介绍
本文选取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作为研究对象,对上述分析专业市场系统演化过程、机制与模型的科学合理性进行深入论证。1982年,我国率先在城市创办了第一个市场——义务小商品市场,经过多次地址的更换和数十次的扩大建设后,现已具备围绕中国小商品城发展的完整市场交易体系,拥有多条专业街和多个专业市场相互交错。一方面,就专业市场系统角度而言,义乌小商品市场极其典型,由市场交易系统、管理系统和配套服务系统构成,具有复杂演化适应的特性。另一方面,从市场主体的角度来看,义务小商品市场具有起步时间较早、种类繁多、结构规模宏大等优势特点。
1982-1986年,义乌小商品市场系统处于形成期。经过以往“马路市场”慢慢演化而形成的“草帽市场”,一方面具有传统集贸市场的部分特征,其市场主体虽逐渐由正规化向合作化、多样化发展,但系统发展仍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市场经营主体和配套主体间,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低频率、简单而不规律的初步互动,熵值权重大;同时,商品品质管控不严,时常存在部分品次不合格的情况。在此阶段,市场主体已逐渐具备相对全面的场内管理服务系统,但仍存在主体适应性不强,缺少完善的市场构架与组织结构等问题。
1987-1993年,义乌小商品市场系统处于发展期。在此阶段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货币流迅速扩展,服务流及信息流逐步扩大,知识飞速增长,基本形成配套服务系统。处于发展阶段的义务小商品市场,其室内市场“坐商”经营,仍以批发为主、“三现交易”,市场主体经营处于探索学习阶段,新的交易方式相继涌现。但市场主体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市场经营主体与配套服务主体间的主导性交往,使同质市场主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1994-2002年,义乌小商品市场系统处于成熟期。初步形成以中国小商品城为主体的“义乌商圈”,市场系统的层级、结构与功能大幅跃迁,成为专业度较高的小商品集散交易中心。
2003年至今,义乌小商品市场系统处于再扩大发展阶段。开始对国际市场进行开发,经营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大,电子商务得以发展,各种新型流通方式如国际贸易、现代物流等不断出现。这不仅进一步拓展了市场外在发展条件,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专业市场交易、管理及服务系统向现代信息化、高端技术化方向的发展。
(二)实证分析
变量选取。本文通过Likert 5点量表计量尺度的方式进行实证研究,在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综合分析,并进行可信度计算,從而设计出调查问卷,集聚科学性及合理性。本文选取专业市场系统适应性(SMA)、网络拓展(WLTZ)、品牌嵌入(PPXY)、配套服务及功能创新(PTZK)等作为潜在变量,即自变量。各潜在变量对应的观察变量即因变量分别是,专业市场系统适应性(SMA)对应产品集散能力(JSNL)、经营主体受益程度(SYCD)、经营主体对市场发展的预期(QJYP),网络拓展(WLTZ)对应开展电子商务的积极性(EBXQ)、参加展会的积极性(HZXQ),品牌嵌入(PPXY)对应客商对品牌嵌入的认可度(QRCD)、经营主体对市场品牌特色的认可度(PPTS)、市场品牌的知名度(PPYS)、经营主体销售业绩与市场品牌的关联度(PPJX),配套服务及功能创新(PTZK)对应金融支持水平(JRZC)、现代物流配套程度(XDWL)、中介服务水平(ZJFW)、信息服务水平(XXFW)、研发创新能力(YFCX)。由于篇幅所限,变量的具体统计值未列出。
信效度及假设模型结构合理性检验。本研究通过SPSS18.0软件将调查提取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后得出的结果是克伦巴赫系数α=0.77(基于标准化项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25),从数值可以看出样本数据的可信度较高,符合要求。由于本文篇幅有限,未能将旋转后的因子载体矩阵表列出。将上述因子进行分析检验,得出结果为KMO度量值等于0.884,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近似卡方等于53306. 31,其自由度df=91,显著性水平为0.000。从结果可以看出,有相同的因素同时影响各个变量,因此符合做因子的条件。为了更好地提取出公因子,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结果得到4个公因子解释64.12%的兑方差(在接受范围内),并使用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反复5次地计算最终列出因子载荷矩阵。在因子载荷值大于0.5的基础上,将每个公因子解释变量进行总结,可以看出四个公因子在该模型中所对应的维度是相一致的,因此能够看出本研究构建的模型和变量是合理的,从而可以进行下一步检验。
结果输出与分析。在使用了AMOS分析软件对该结构方程进行分析之后,可以发现该模型的大多数参数都是显著的,符合检验要求(受篇幅所限,本文未将潜在变量共变性估计及观察变量共变性估计结果列出)。分析发现,专业市场系统能否适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经营主体受益程度的影响(标准化路径系数=0.738,p<0.01),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正相关关系;此外,专业市场系统的适应性也受到专业市场集散能力的影响;市场经营主体营销网络的发展可以通过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和参加展会这两种形式进行,这两种形式对其的解释力都在0.8以上,可以看出解释力较强;品牌嵌入效益受到市场整体品牌特色、品牌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的影响,但是嵌入性品牌对品牌嵌入效应的影响力仅为0.127,可见影响程度并不高;金融支持水平、现代物流、研发创新、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各个因素对专业市场配套服务及功能创新状况的影响力系数都在0.5以上,可见影响程度较高;同时,金融支持、现代物流也是影响专业市场配套服务和功能创新的关键因素,影响力分别为0.814和0.791,与前文的分析保持一致。
从图3中可看出,金融支持水平、现代物流、研发创新、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5个因素对专业市场配套服务及功能创新状况的影响力系数都超过了0.5(p<0.001),其中金融支持、现代物流是影响专业市场配套服务及功能创新状况的两大最主要因素(分别为0.814,0.791),这跟前面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基本一致。
(三)实证分析结论
实证表明,市场经营主体的网络拓展与专业市场系统适应性的负相关关系并不显著,因此可以从这个角度进行阐释:义乌市场主要是小商品销售市场,各个专业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市场中的各种要素形成错综复杂的市场网络体系,促进无形市场和有形市场的共同发展;品牌嵌入和专业市场系统适应性之间正相关关系显著,同时和市场经营主体的网络拓展存在一定的共变性;配套服务及功能创新与专业市场系统的适应性正相关。从本文对潜在变量的共变性分析来看,配套服务及功能创新状况与网络拓展程度、品牌嵌入效应也具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启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CAS理论的分析、专业市场演化机制模型的构建以及案例分析,从而可知专业市场系统动态演化的本质为以多主体之间、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经过选择、淘汰、涌新机制,实现其适应性策略的动态调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专业市场从规模小、结构单一的传统形态,逐渐演变成规模大、结构多样化的区域性交易中心。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综合体模式将会成为专业市场演化和变迁的趋势。因而,基于CAS理论对专业市场趋于良好方向的演化和变迁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
一是有序的提高市场各主体的适应能力,形成店多隆市效应。专业市场主体主要包含各经营主体以及与其相配套的服务主体,其适应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专业市场店多隆市效应的形成。首先,在专业市场构建、管理的过程中,将提高主体适应度作为其发展的重要理念;其次,加大专业市场管理模式、组织结构的优化力度,提高各市场主体的适应度,鼓励主体创新,实时改进专业市场交易主体、配套服务主体和管理主体等各个主体的适应策略;最后,完善专业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各主体的市场角色的变化提供法律保障,如行商到坐商再到网商角色的演变。
二是稳定专业市场秩序,提高管理水平。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专业市场中的资金、商品、服务、信息等市场要素流的发展速度、规模不断提高,因而在市场管理中应以低成本、高效率为准则,通过对传统市场结构的改革、功能的完善、制度的健全,提高市场管理能力。同时,稳定专业市场秩序,可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完善金融、物流等配套服务系统的基础设施,提高其服务水平和行业创新能力,为专业市场的发展提供现代化的物流和金融平台。
三是开拓电子商务,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提高市场经济效益。互联网的成熟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打造电子商务平台是推动专业市场线上与线下结合、网络平台与传统平台功能互补的必经之路,尤其是对于标准化商品、非体验型商品、大宗生产资料而言,电子商务平台能够有效实现有形和无形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促进专业市场的多样化。
四是打造专业市场优良品牌,加强品牌管理,建设现代化专业市场。由于我国正在建設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物流体系,能够推动专业市场朝向网络信息发达、功能完善、业态水平高、品牌效应显著的方向发展。其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市场品牌对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商场主体的多元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引进先进的市场管理模式,提高市场品牌的管理水平;其次,健全市场管理的政策、法规,推动市场品牌管理的标准化、统一化;最后,提高创建自有品牌的理念以及创新能力,建设符合我国专业市场发展状况、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化的专业市场。
五是完善专业市场功能,提高业态水平,推动专业市场综合体的建设。专业市场作为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的纽带和桥梁,有效地发挥其中介作用对促进要素资源的流通、成本的降低具有重要的作用。专业市场是以大规模集中、共享型的交易平台,如何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功能的多元化、促进业态的高级化是专业市场的重要任务。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首先,积极依托于现代化的流通系统,加速对资源全要素的全过程、全开放及全循环流通;其次,应调整专业市场的管理模式和发展方向,推动专业市场朝向区域化、大型化、综合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最后,不断优化组织结构、创新交易业态,改变专业市场的适应策略,优化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潘建林.专业市场个体群电子商务的动态演化博弈——基于进化博弈的复制动态模型[J].商业经济研究,2017(10)
2.陆立军,张友丰.专业市场转型的路径与机制研究[J].经济纵横,2014(6)
3.杨志文.实体市场与网上市场的演化博弈:理论、模型与实证[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3,29(6)
4.陆立军,刘猛.电子商务诱致下专业市场交易制度的变迁:理论与模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5)
5.陆立军,赵永刚.网络拓展、品牌嵌入与专业市场适应性——基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