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公共交通工具社会色彩动因取向研究

2018-12-08闫迎月王垚徐悦然

艺苑 2018年4期
关键词:社会性别

闫迎月 王垚 徐悦然

【摘要】 运用文献分析法和社会调研,整合构建出了具体详细的北京市公交车、共享单车、出租车、地铁、高铁动车五种交通工具的色彩现状。运用调查问卷分析法,以社会性别为工具,通过对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人的调查,整理出了多角度社会性别视角下北京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色彩分析结论,揭示不同社会性别的人群对色彩不同的感受和认知,为更好地丰富和规划城市色彩做有效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公共交通工具;社会色彩;社会性别;色彩动因

[中图分类号]J51  [文献标识码]A

一、北京市公共交通工具色彩可视化呈现

(一)公交车色彩现状

公交车的色彩呈现主要是体现在车身外观的图案和色彩设计上,其功能体现包括自身的识别性、城市色彩展示、承载商业广告、企业形象代言人、传播大众文化、符合大众审美等。目前北京市公交车车身颜色混乱,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忽略了城市文化内涵,车身覆盖大面积的广告宣传,而广告色彩大都以高纯度、高明度、高饱和度来引起对大众的吸引力,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图1)。

1.不能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

每个特定历史时期,人们整体的色彩观是不同的。随着都市文明迅速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城市中的历史、文化、人是影响城市色彩的主要因素。意识领域总是会超前,但是现状却是人们对城市色彩规划参与度很低,方案大多是政府行政决策决定,并不完全符合广大人们的审美需求,甚至得不到人们的认可。为此,应该吸取长沙市的实践活动经验,让公众参与投票选择,使得色彩的规划真正契合人们的实际需求。

2.色彩背后缺乏城市文化精神内涵支撑

北京是一座具有浓厚的“历史积淀”和“包容性”极强的城市,其公交车作为城市色彩形象的一部分,应当做到在体现城市文化特色的同时又能满足作为现代都市标识的独有特点。公交车的色彩要具有时代感,既能融于城市氛围又能凸显出自身特点,传统与现代、内容与形式深层次衔接,才不至于只是单调的色彩呈现,因缺乏个性而没有文化意识的支撑。

(二)地铁色彩现状

地铁作为一种在地下运行的高效率的交通工具,车身色彩、导向标识色彩、局部建筑空间色彩、公共艺术色彩等是其整体色彩呈现的主要载体。

1.地铁车身标识性色彩基本与地铁线路色彩相符,但布局方式存在差异

北京市地铁在车身和线路标示上均在不同程度上有线路色的应用,与线路色彩有对应互动的显示,初步建立了色彩识别体系,利用色彩进行了表层有效的筛选和传播信息,基本能够满足乘客的信息辨识需求。但是地下空间轨道交通结构庞大、布局错综、客流流向复杂多变,无法对应远期的复杂的网络结构,需促进色彩体系的完善。[1]127

目前北京市地铁车身主要是由白色、银灰色和地铁线路标志色组成,地铁车身标志色的布局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以发现标志色布局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方式:侧面车窗下部色彩单条、侧面上下双色条、侧面上部单色条、侧面上部单色条与车窗下部单色条组合、车门使用标志色等,布局方式多样(图2)。

2.导向标识色彩应用人性化设计薄弱,且缺乏情感关怀

设计应该“以人为本”,不应只关注功能性的需求。更应该关注人的生理、心理和情感需求,由于这一特殊的行驶空间没有所谓的自然环境色彩,人们在没有任何参考物的情况下,很难辨别方向[2]109,因此人们在进入地铁就会下意识地寻找导向类标识,而北京地铁的信息色彩除了与车身色彩有所呼应外,与各级指示标牌并没有作对应的显示,更没有设置在绝大多数通道中,人们很容易产生寻路行为的障碍,会出现迟疑和不确定性(图3)。

据相关研究表明,“不同色调环境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觉,从而影响人的行为”[3]139。由于居住方式、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不同,人们一看到色彩就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抽象的情感。一些约定俗成的色彩符号会对人产生一定的心理暗示,人们看到红色会联想到停止的行为,看到黄色会联想到警示,看到绿色会有安全、通过的心理反应。地铁作为一个相对比较纯粹的封闭性空间,更易于呈现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三)共享单车色彩现状

共享单车作为新兴的公共交通工具,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它符合绿色出行理念,同时传递给人们一种平等、共享的理念。现在社会上有越来越多品类的共享单车出现,它们出自不同的企业公司,为了与竞品区分开来,同时也为了更好的吸引用户,目前所有品类的共享单车有分别采用不同的色彩,并且取色鲜艳、明亮,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是整体看来,由于共享单车的色彩种类较多,从一定程度上带来色彩污染,过于追求创新而忽略传统文化思想的融入。

(三)出租车色彩现状

1.出租车色彩体系较完整且易识别

汽车色彩是流动的色彩,色彩的流动会我们呈现不同的感官体验。目前北京市出租车色彩设计方案是2008年奥运会为配合北京建设国际现代化都市而设计的。出租车作为公共交通工具一部分,它所传达的是一种共享观念,因此其设计方案应满足于大众审美。目前北京市出租车主要采用色彩组合的方式呈现:首先将黄色作為行业的标志性色彩,体现了行业统一性,其他部分采用比较凝重的中等纯度色,通过比较,凝重的中等纯度色既能够适合北京城市的各方面的状况,又能显示出中国首都出租车的品味。[4]从整体来看,出租车的色彩体系相比较于其他公共交通工具更加完备,其整体的色彩搭配能够满足于大众的审美需求和视觉承受能力。单独看色彩,有些色彩的搭配组合可能是我们难以接受的,但是我们在设计时引到明度等方面的变化,使色彩搭配起来和谐统一,尽量避免因色彩搭配生硬造成对视觉上的刺激,使色彩组合趋于舒适性。

2.出租车用色与城市环境相协调

由于出租车是流动在城市中数量最多的公共交通工具,它流动在北京市的各个街道,因此出租车的取色就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与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背景相协调,与居住在城市中的人群相和谐。从自然环境来看,北京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且冬夏长、春秋短、春秋季变化快速。北京的冬季寒冷干燥,这种气候体验往往会带给人们一种孤寂萧瑟的感受,而夏季的高温炎热使人们更加的浮躁,因此出租车的取色要考虑到自然环境带给人们的这些体验,通过外观色彩设计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感官体验,减少或者避免色彩引起的不好的心理体验。北京的出租车的色彩明度都比较低,这样可以避免明度太高给人们造成一种特别扎眼的感受,会给人一种很稳重、可靠的感觉。出租车色彩设计应做到春冬季能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夏秋季又不会让人有闷燥之感。[5]446

北京作为祖国的首都,其人文环境含义更丰富。城市的特点可以从该城市的建筑中得到最直观的体现。北京作为经济文化中心,可想而知这里的建筑风格包容性很强,而出租车作为流动性极强的交通工具,移动在城市中时应作为辅助街道色彩而存在,在和谐中起到点睛之笔。中等纯度的、较凝重的色彩可以使出租车较好地融入到城市的大环境中,并且带给人们视觉上的舒适性。

另外,出租车作为公共交通工具并不是单独存在于城市环境之中的,它会与周围其他车辆产生一种对比。目前北京出租车以黄色作为标志色,区分于其他社会车辆,配以蓝、绿、红、白等中等纯度色,从视觉角度上减轻了黄色给人们的视觉刺激感。

(四)高铁动车色彩现状:车身色彩协调统一,但民族特色较弱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交通工具的要求越来越高,北京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站,高铁动车自然也应算在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范畴中。其高铁动车的外观色彩设计应该体现科技感和速度感。目前,我国的高铁动车从整体看用色比较统一,CHR1-CHR5车头和车身均为白色,腰线部位均根据不同的车头造型采用了相应的蓝色飘逸形态;CRH380a则通过给车头涂装银灰色与其他车型进行区分,显得更简洁、速度感更强。仅从外观来看,CRH1CRH5CRH380a具有一定的色彩继承性,但作为一个品牌的外观形象,CRH系列的特征延续性和鲜明性是显然不够的,在民族文化内涵的体现上也甚是欠缺,缺少民族秉性和地域环境特点。[6]119高铁动车的车身色彩要打破整体色彩的单调性,通过细节部分来赋予变化,使用小面积的色块来带给乘客视觉上的刺激。

二、以社会性别为工具分析色彩满意度

“社会性别是指社会文化判识的男女两性差异及其互动关系的社会属性,具体来说两性差异包括外形、角色、思想、感觉、幻想、行为、符号、语言、价值观、阶层、种族、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因素。这些差异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经由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的相互影响与认同,形成以族群文化为基础、以符号为特征的對两性不同的期望、规范与限制,从而界定出男性与女性具有差异的群体特征与行为方式,并以此定位其性别所属的社会权利关系方位。”[7]33

(一)问卷调查设计与开发

我们采用了社会调研的方法,对在北京生活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类别的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402份,其中网络调查问卷319份、实地调查纸质问卷83份,有效问卷400份,有效回收率99.5%。问题设有性别、年龄、职业的单选基础问题,还有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出发,对北京五种交通工具的色彩满意度的类别问题和综合问题。

1.性别结构

性别结构分布如图4,男性154人,占比38.5%;女性246人,占比61.5%。

2.年龄结构

如图5,问卷中设置的年龄段有:12-18岁为青少年(共享单车只允许12岁以上的人使用)、19-25岁为以学生为主体的青年、26-30岁为青年、31-40岁为中年、40-45岁年龄段、45岁以上留个年龄段。调查的年龄段分布中,12-18岁年龄组占总人数4.5%,19-25岁年龄组占总人数56%,26-30岁年龄组占总人数14.75%,31-40岁年龄组占总人数14.75%,41-45岁年龄组占总人5%,45岁以上年龄组占总人数5%。

3.职业结构

如图6,问卷中设置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人员、学生等10种职业。其中学生组占比最大45%。

(二)以社会性别为工具分析色彩满意度

1.从性别视角进行色彩取向交叉分析

对公交车的色彩感受,公交车男女普遍会注意到公交车车身色彩。如图7,36.36%的男性和41.06%的女性对公交车车身色彩印象最深的是红灰。其次,22.08%的男性和26.42%的女性印象最深的是深蓝黄灰颜色。

如图8,60.39%的男性和67.89%的女性对公交车站台的色彩感受是太过于单一。

如图9,38.96%的男性和40.65%的女性没有留意过地铁车身的色彩。

对高铁动车的色彩感受,男女普遍认为高铁动车车身内饰色彩搭配安全舒适。如图10,56.49%的男性和61.79%的女性对深蓝白色的内饰色彩印象最深刻。

对北京城市交通色彩的感受,如图11,男女普遍认为高铁动车的车身色彩搭配最舒服,其次是共享单车,地铁的色彩使用最符合北京城市文化精神。如图12,66.23%的男性和71.54%的女性认为红色最能代表北京。

如图13,从色彩角度来看,40.91%的男性会优先选择摩拜单车,而43.9%的女性选择ofo小黄车。

如图14,33.77%的男性会注意到北京地铁线路图的识别性,而37.4%的女性没有注意过北京地铁的线路图色彩识别性。

(1)性别视角下对交通工具色彩满意度的共性

男女两性对于公共交通工具色彩满意度选项选择基本一致,这说明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男女虽然性别不同,但是有共同的色彩感知;同时也体现了北京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色彩符合两性的审美。

(2)性别视角下对交通工具色彩满意度的差异

从单类交通工具(共享单车)中发现,男性更偏向于安全稳重的色彩,而女性更倾向于明亮活泼的颜色,体现了男性和女性在审美趣味和色彩偏好选择上存在差异。

2.从年龄视角进行色彩取向交叉分析

北京公交车车身色彩特点的感受如图15,12-18岁年龄组有44.44%的人认为公交车车身色彩不易识别;19-25岁年龄组54.91%的人认为公交车车身广告很多、杂乱无章;26-30岁年龄组45.76%的人认为公交车车身广告很多、杂乱无章;31-40岁年龄组44.07%的人认为公交车车身广告很多、杂乱无章;41-45年龄组40%的人认为公交车车身很容易识别;45以上年龄组55%的人认为公交车车身广告很多、杂乱无章。

如图16,各年龄组的超过50%的人认为公交站色彩太过单一。

如图17,各年段超过30%的人对ofo和摩拜使用的次数最多,使用ofo的人数比重最大,其次是摩拜单车。

(1)年龄视角下对交通工具色彩满意度的共性

各年龄段的人普遍对公交、出租、高铁动车的色彩满意度保持一致,说明这些大型交通工具的色彩设置满足于各个年龄阶段的色彩感知,进而体现各个年龄阶段对于色彩感知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共性。

(2)年龄视角下对交通工具色彩满意度的差异

年轻人群相比中老年人更加能接受地铁和共享单车的色彩,说明年轻人更容易快速地接受新鲜事物和艳丽的色彩,老年人对于传统的纯色色彩更有认同感。这体现了不同时代下的人对色彩感知的差异性。

3.从职业背景视角进行色彩取向交叉分析

如图18,各职业的人普遍认为公交站台色彩太过于单一,其中上班族可达到50%以上。

如图19,50%以上的上班族普遍使用ofo和摩拜共享单车,而退休人员大多不使用共享单车出行。

如图20,30%以上的固定上班和事业单位的上班族会注意到地铁线路色彩的识别,而超过30%的自由职业者并没有注意到地铁线路图。

(1)职业视角下对交通工具色彩满意度的共性

各个职业背景对共享单车色彩的满意度基本一致,体现了共享单车作为一种个人乘坐使用的交通工具,与其他大型机动交通工具相比,具有方便快捷、随时随处可以使用、功能性强和价钱便宜的优点,完全显现出了其“绿色交通”理念和不分等级、人人平等、人人可骑的特点。

(2)职业视角下对交通工具色彩满意度的差异

不同职业性质的人群对公共交通工具的色彩感受度和满意度有明显差别,例如:流动性较强上班族对于公共交通工具色彩体系有较强的个人偏好认知;学生等固定出行的职业范畴对于交通工具色彩感知呈默认状态;而没有固定工作地点岗位的自由职业者由于不定期地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出行,所以对交通工具的色彩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感受。这说明职业性质影响人们对公共交通工具色彩体系的感受认知。

三、北京市公共交通工具色彩认同的社会动因

(一)“绿色交通”理念契合人们现实需求

1.政府的积极引导

政府大力提倡“绿色交通”,绿色交通是指:“通过优先发展绿色交通工具,减少交通拥堵,净化城市与居民环境,降低能源消耗,适应人居环境发展趋势的城市交通体系。”目前城市日益拥堵的交通状况、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河流污染和频繁涌现的雾霾天气,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人们越来越关注到低碳出行的重要性,因此简单明亮的“健康、安全、环保、和谐”的公共交通工具色彩的呈现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调查中我们发现大众对以白色为辅助色搭配的公共交通工具颇有好感,白色能给人干净、整洁、明亮、轻快的视觉感,与绿色交通理念不谋而合。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人们的积极响应下,绿色出行、低碳出行成为人们追求的生活理念(图21)。

2.创新出行引领绿色出行

随着绿色共享理念的兴起,可持续性的色彩设计给人们一种亲切感。虽然我们身处被工业产品包围的世界,但机械的冷冰冰可以被色彩化解,智能出行工具的出现,增加了绿色出行方式的可选择性。以小黄车为例,黄色给人感觉清新舒爽,并且容易识别,其明亮轻快的色彩搭配与绿色环保、低碳出行理念相吻合,其由个人拥有转变为集体享有,整体分配的均衡性,加之其能给人们智能便捷的出行体验,因而得到人们的青睐。

(二)城市文化与色彩认同的内在联系

色彩的认同可以從两方面去理解,一是体现在人们对其的期望与人们的自身有共通之处;二是人们理解它作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知道它为什么是这样的存在,因而可以理解和接受。城市文化与色彩认同的巧妙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公共交通工具取色与城市自然环境色彩相协调

美国的Fabor Brirren和Harry Walker Henpner 提出了日照时间和色彩喜好的关系理论:“在日照时间较长的地区,人们喜好暖色调或鲜艳的颜色;日照时间较少、雨季长的地区,人们喜欢用暖色或灰色系的颜色。”[8]62北京地处北纬39度到41度、东经115度到117度,年平均日照2780.2小时,是115.84天,平均每天约7小时40分钟。北京的日照时间属于中等偏下的,可以根据前人的有利经验去进行规划。地理位置决定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再决定当地的自然景观,这样的连锁反应使得城市色彩也受到了以上条件的约束。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人们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也形成了人们对色彩的不同喜好。

北京市地处华北平原北部,为典型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交替、季节色彩丰富,并且作为一个国际化的现代大都市摩天大楼高耸林立,其绿化完善,现代、时尚科技色彩氛围浓烈。因此,其公共交通工具采用与城市环境色彩有呼应的取色是有必要的。公共交通工具与城市环境色彩相呼应、相协调,可以成为整个城市环境的点睛之笔。但单一的色彩无法诠释城市环境多样化多层次的现状,整体协调的美才是经久不衰的美(图22)。

2.色彩视觉效果符合地域性传统文化审美观

北京作为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其思想意识与审美是引领前沿的。虽然文化意念很难去可视化呈现,所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通过色彩这一丰富有利的媒介是可以将其可视化地呈现出来的。然而异域文化的侵蚀使北京固有的历史文化积淀被漠视了,与现代文化的接壤中也出现断裂,城市形态千篇一律,城市文化也接近趋同,如果从空中鸟瞰,除了自然环境色彩,城市大部分都是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科技感十足的摩天大楼,零星点缀着具有地域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就像提起代表北京城市文化符号,故宫、天安门、胡同等仍然是最先被意识唤醒的。调研中,人们对最能代表北京的颜色选择依然是红色,即便是在如今充斥着灰色地带的地域特色里,“城墙红”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符号色彩仍然是人们记忆中无法抹去的。这是特定的地域历史文化下人们对色彩呈现的认同和理解,因此具有文化意义的色彩符号呈现是有必要的。当然并不是说要一味地去回忆、去恪陈守旧,我们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今天的社会存在不同于以往,等级制度不再是限制因素,从“社会性别”视角去阐释男女两性的行为思想范畴,运用到色彩的阐述中不难发现其也是有所界定的,比如说:“如果你在大街上看到一个穿粉红色公主裙的男性(个体),就算你克制住道德底线不去评价,但是心理一定会有独白认为这个人是个疯子吧!”这就是我们其实在潜意识已经界定了男性女性的行为范畴,应该去选择什么已被作为遵守的准则。所以,在色彩规划中要考虑到多角度构想,有理有据地构建城市新文化的符号色彩体现。公共交通工具是新时代文化展现的有力的符号载体,其色彩对过去与现在文化的有续传承与创新,其达到与人、自然、社会和谐,是能受到社会认同的关键,更能提升人们的城市归属感,可谓是一举三得。

(三)人居生活方式映射下的色彩认同

色彩本身是没有含义的,在人们的认知观念里,会把色彩看作是一种语言,这种语言所蕴含的含义正是人们对于色彩的共同认知。色彩的配比能直接影响用户的情感体验和功能体验。[6]119现代实验心理学表明,当人们受到色彩刺激时,必然会导致相应的心理反应,直接影响到思想情绪,左右喜怒哀乐。

1.视觉生理认知下的色彩共性认同

人类群体是城市中的主体,不管是男性女性、老年人年輕人等,他们对于色彩的认知或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共同点。就单色来讲,人们对于不同的色彩有共性的认知,红色是可以用来警示的色彩,是热情、奔放的象征,我们共同给红色一个语境即中国红。蓝色在人们认知中代表冷静、科技、理智,因此大多数科技类行业或物品的标志色都使用蓝色。而绿色被人们认为是一种自然、生机、希望的颜色。黄色被认为是一种光明的象征,黄色也通常被大家应用在安全提醒中,比如,日本的小学生会配戴小黄帽和黄色书包来唤起周围车辆和路人的注意,确保在路上的安全。橙色给人一种温暖、食欲的心理暗示,因此许多餐饮行业会使用橙色来作为标志色。紫色通常会被大家认为是爱情、浪漫的象征。另外,人们通常认为黑、白、灰三色是最简单朴素的颜色,黑色带给人们一种肃穆、压抑的感觉;而白色作为黑色的对比色,象征着纯洁和神圣;通常葬礼上会使用黑色和白色,代表着对亡者的尊重与缅怀。而灰色作为黑色和白色之间的过渡性色彩,往往会给人一种典雅的感觉,作为中间色,调和了黑色与白色之间的极端的差异,显得更为柔和,非冷非暖,不会激发出强烈的情感起伏。

正是由于人们在视觉上的共同色彩认知,使得人们对于公共交通工具的色彩偏好程度的选择基本相同。在问卷调查中,男性中大概64.29%的人数会注意到公共交通工具的色彩搭配,同样情况下的女性有69.11%的人数(图23)。另外,以北京市公交车为例,男性对公交车色彩印象最深的搭配色前三种为红灰、白绿、深蓝黄灰色三种配色,而女性的选择也基本相同;而在这些所有的公交车色彩搭配中,男性和女性均认为白绿色的公交车最能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舒适性,其中男性占比25.97%、女性占比24.8%(图24)。因此,从以上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于相同事物的色彩感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共性。

2.传统审美思维下的色彩情感认同

色彩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联想,是因为色彩的表现性与人们的心理情感在某一点上取得了共鸣,这些共鸣让人们对色彩具有了情感体验。比如,温暖与寒冷、轻巧与沉重、柔软与强硬、明快与阴郁、兴奋与沉静、华丽与朴素、积极与消沉。[9]21色彩通过视觉上的感官体验,带给人们不同的情绪体验。影响这些体验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共同的视觉认知之外,传统审美思维也会影响人们共同的色彩情感认同(图25)。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政治文化中心,兼容性很强,由于古代特殊的文化背景,使居住在这里的人产生了独特的思维方式,而这些思维方式又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思维和审美兴趣的偏好,这些审美思维之间存在着共同的思想理念,所反映的一定是符合城市文化背景的思想理念。例如,人们对于红色和黄色偏爱,这主要是受故宫等古代建筑的影响,代表了一种生生不息的观念;另外,人们普遍认为黑白灰是正义的颜色,因此警服使用黑灰色系,象征着城市。另外,北京早期以四合院为主要居住方式,它影响了北京长期以来形成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是:封闭、安于现状、隐忍等[10]91。从生活情调而言,北京色彩乏善可陈,四合院的居住方式同样也传递着一种重视整体的思想,含蓄、保守、稳重成为城市人群的性格特征。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产生的审美模式,在北京城市公共交通工具色彩偏好的选择上同样有所体现,比如,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群众认为北京共享单车取色太杂,太过于追求个性,没有与现在的城市环境相融合,显得过于突兀,缺少整体感和统一性,这正呼应了人们保守、含蓄的性格特征。

(四)城市公共交通工具色彩与个体差异色彩选择的有机互动

在社会群体中,男性和女性相对于人群来说,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分别算做是个体。男性和女性在社会角色、性格气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造成了男性和女性在审美需求与审美思维上的不同。

1.男女社会角色的差异对色彩选择的影响

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色的差异并不是先天所赋予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城市文化的变迁后天产生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以一种互补的状态存在,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男主内女主外。研究发现,女性处于弱势群体的原因包括历史的惯性、封建思想的禁锢、家庭的影响、社会的偏见与歧视、体制的障碍等。现代女性既要承担传统女性和妻子角色,又要承担现代女性社会性职场人的一面,于是忙乱、混乱的家庭生活是困惑女性的又一诱因。家庭与母职构成是女性必须面对的问题,家庭生活带来的问题是它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所决定女性的不利位置。[11]11正是这一系列社会角色带来的影响,女性对于色彩的偏好存在着一定差异,生活中喜欢黑色、白色、红色、黄色的女性较多。不同的色彩偏好体现了不同的特征,喜欢黑色的女性往往偏于独立、有主见、善于克制、自我保护意识较强,这类女性往往职业欲望比较强;喜欢白色的女性往往更加的善解人意、思想较为简单、更适合居家;喜欢红色的女性较为活泼、真诚;而喜欢黄色的女性则更加善于交际,给人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其实造成这些色彩偏好差异与女性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男性喜欢的色彩往往不如女性喜欢的色彩绚烂,但同样存在着差异。比如,喜欢白色的男性往往一个完美主义者,对身边的人和事要求比较高等。这样的色彩偏好在对于公共交通工具色彩选择方面也有所体现。以共享单车为例,从色彩角度来看,男性优先选择的摩拜比例是40.91%,其次是ofo小黄车,占比28.57%;而女性的选择则相反,女性最优先选择ofo,占比43.9%,其次是摩拜,占比27.64%(图13)。从这一相反的选择比例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男性和女性色彩选择上的差异性,男性更喜欢略有攻击性的色彩,而女性更喜欢柔和的色彩,这与男性和女性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所处的社会地位基本符合。

2.男女性别气质差异对色彩选择的影响

男性和女性本身作为两种性别,天生携带的性别气质存在差异。男性的气质是指男性应具有的成就取向,对完成任务的关注和行动取向上的一系列性格和心理特点:强烈的攻击性、强烈的独立性、情绪稳定不外露、客观性强、不易受外界影响、支配感强、十分爱好数学和科学,在一般情况下临危不惧、好动、竞争性强、逻辑性强、善于处事、善于经商、直率、感情不易受打击、冒险性强、能够果断地做出决定、抱负远大、能严格区分理智与情感、无依赖感等。女性的特质是指女性应具有同情心、令人感到亲切、对他人关心等具有亲和取向的一系列性格和心理特点,如与家庭关系相关的一切,和一切与男性气质相对立的特征,如温柔、爱整洁、依赖男性、羞涩、腼腆、胆小、多愁善感、喜欢聊天及在性生活动中的被动等。[11]11在原始社会,雄性从事狩猎和战斗之类的工作较多,而女性则从事采集和养育子女较多;隨着生产力的发展,进入农业社会之后,开始了男耕女织的生活状态,封建社会时期,出现更多的社会礼教来约束女性行为和思想。随后资本主义时期,女性从封建礼教中逐渐解放出来,开始参与社会活动。从社会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出,男性一直伴随着比较强势的气质,女性则相对比较弱势。从调研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公共交通工具色彩偏好的选择基本也体现了这一特点,男性偏好色彩强烈有攻击性的色彩搭配,而女性偏好柔和的搭配;在整体搭配上女性更偏向于整体性较强、色彩感官体验能够安全引导出行的配色。

结 语

本文结合设计社会学视野下色彩研究的相关理论,对北京市公共交通工具色彩选择的动因取向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从社会学视野切入,利用可持续化的理念,以及城市整体文化、人居生活方式和群体与个体的多个角度,揭示了现代社会环境下,男性和女性对于色彩选择的偏好,希望能为今后公共交通工具色彩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婷尔.基于认知特性的地铁导向标识系统色彩应用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3(7).

[2]苏亚飞.探析地铁导视系统中色彩信息功能的人性化体现[J].工业设计,2015(10).

[3]庄黎,孙希燕.伦敦地铁视觉设计色彩运用及色彩环境构建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4]苏华.色彩理论研究与色彩应用——北京出租车色彩设计方案分析[J].装饰,2008(12).

[5]苏畅.基于色彩组合的出租车外观色彩设计研究[C].2013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暨第十八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6]曾颖.高速列车外观设计视角下的品牌文化对比研究[J].设计,2017(12).

[7]杨梦婉.中国本土艺术理论的“和衡”观[J].民族艺术研究,2015(3).

[8]刘晓丽,俞艳,姜郭霞.城市形象海报中的色彩美学[J].美与时代(上),2016(7).

[9]杜莹.情感诉求与城市色彩设计的个案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

[10]李雪妍.北京民居四合院的形与神[G].北京学研究文集,2007.

[11]李晶.性别视角下的女性艺术[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猜你喜欢

社会性别
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的企业营销策略分析
夫妻忠诚协议法律行为之样态分析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社会性别研究
中国梦与社会性别平等问题探微
对当代大学生国际时事关注度的社会性别分析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健康公平性探析
新媒体时代网络化个人主义对社会性别的影响
黑龙江男女两性对性别法律权利的认知态度
社会性别视角下女大学生就业不平等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