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垒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有哪些启示

2018-12-08林仕芬穆天强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工业4.0标准化制造业

林仕芬 ,穆天强

(1.天津大学,天津 300072;2.海南医学院,海口 571199)

2011年,在德国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一个对世界制造业具有巨大影响的新概念“工业4.0”初步问世。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政府公开提出了“工业4.0”,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2015年,我国出台《中国制造2025》,它是我国首个制造业十年战略规划。作为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时期提出的两个重大战略,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必然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特别是由于在提出的时间上存在较大的延续性,因此“中国制造2025”表面上似乎就是中国式的“工业4.0”。但是,由于我国与德国的制造业发展阶段不同,因此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也必然存在不同,不能简单地将“中国制造2025”等同于中国式的“工业4.0”。但德国“工业4.0”作为一个全球制造强国的制造业发展战略,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发展必然有充分的借鉴意义。

一、德国“工业4.0”具有“五性”

德国“工业4.0”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五性”:

1.前沿性。德国“工业4.0”是一个长期发展战略,它对世界的发展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较为精准的研判,并提出了智能化的战略导向。通过工业走智能经济之路,抢占直接制造业的制高点。

2.根基性。早在2010年,德国已出台《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可以说,“工业4.0”就是在此战略上的升华,也可以作为此战略的核心。而这些战略的提出都是基于德国强大的制造业基础的,通过新战略的实施,力图使自身制造业不断创新升级,使制造业不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策略性。在德国“工业4.0”战略正式提出之前,全球就有类似的战略提出,如2006年美国提出将信息物理系统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研究领域;2011年欧盟出台了“欧洲2020”,同年日本也提出了“工业智能化”。德国“工业4.0”是在全球工业智能化战略思潮的背景下提出的,是德国面对全球竞争形势而做出的策略性战略,以此战略引导市场发展。

4.开放性。德国“工业4.0”战略是在全球工业智能化的相似战略不断出现的背景下而向世界公开提出的,这一战略具有包容和开放的性质,提倡全球制造业要在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思路下进一步做到协同发展和共享发展,走开放发展道路。

5.创新性。德国“工业4.0”在继承传统工业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发展策略。德国“工业4.0”提出制造业与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从本质上扭转传统制造业生产与研发脱节的弊端,以创新理念和创新技术,将信息化充分渗透到工业,实现工业质变。

二、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比较

与德国相似,我国的制造业在全球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制造”在全球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也将在全球范围产生深远影响。而从战略上说,“中国制造2025”不是简单地复制“工业4.0”,两者在较多方面存在本质不同。

1.提出背景不同。“工业4.0”,是德国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又一种称呼。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即为“工业 1.0”“工业 2.0”和“工业 3.0”,新一轮的颠覆性工业革命,即第四次工业革命,便是德国的“工业4.0”。“工业4.0”是一次制造业的技术革命,掀起了又一次的科学技术竞争浪潮。“中国制造2025”是在德国“工业4.0”之后而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后不久,中央便出台《中国制造2025》,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任务等做出重要部署。由于我国是制造大国但并非制造强国,无论是制造业的行业结构、自主创新、龙头带动、绿色生产、服务支撑等方面较之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势在必行。

2.制定方法不同。德国“工业4.0”是在西门子集团、博世集团等大型跨国集团通过集合国际知名智囊团和专家研究的基础上讨论提出的,是在市场行为主导下形成的一种战略。因此,德国“工业4.0”战略的制定实质上是一种自下而上式的过程。“中国制造2025”则是在中央精神的指引下,集合专家的研究而提出的一种战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调整,这一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可以说,“中国制造2025”战略是一种政府指导下的自上而下的战略。目前各地政府都贯彻“中国制造2025”,制定本地的“制造2025”,这是对国家战略的延续和细化,但要坚持差异化、特色化,不可走同质化道路。

3.目标定位不同。“工业4.0”对德国制造业发展的定位,便是打造世界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制造业的自动化水平世界领先,在世界信息技术领域占据显著的位置。“工业4.0”提出了宏伟的目标,即引领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使德国的制造业保持在全球领先位置。“中国制造2025”的定位便是全球性的制造强国。“中国制造2025”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谋划了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通过三步走,奋斗三个“十年”,使我国制造业综合实力进入制造强国的前列。

4.重点发展领域不同。“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作为制造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都相应地提出了未来需重点谋划发展的领域。“工业4.0”提出德国主要从八大领域进行展开,重点包括开放化、标准化适用于全体合作伙伴相关产品与服务的参考框架;服务于制造过程安全的系统;“效率工厂”机制等。“中国制造2025”①工业4.0工作组:《把握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实施“工业4.0”攻略的建议》,2013年9月。则提出了我国主要从十大领域进行展开,具体包括:以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为主的高端智能装备;航空航天装备;以深海探测、资源开发利用、海上作业保障装备及其关键系统和专用设备等为代表的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轻量化、模块化、谱系化的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等。②《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

通过重点发展领域的比较可以看出,“工业4.0”超前于“中国制造2025”,它更加注重模式、制度、管理等上层设计,而“中国制造2025”则仍然是维持在高端新兴产业的培育。

三、德国“工业4.0”对“中国制造2025”的启示

从前面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德国的“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两者之间在很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别。所以,我们不能将“中国制造2025”简单地等同于中国式的“工业4.0”。同时,我国制造业与德国相比差距还比较悬殊,因此“中国制造2025”的具体展开,也不能生搬硬套德国“工业4.0”的内容和形式。而应积极做到有所吸收,有所取舍,吸收德国“工业4.0”战略的先进经验,不断得到启发。

1.做好顶层设计,推进试点示范城市制造业发展。“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制造业的国家发展战略,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总纲领。德国“工业4.0”是制定一个自下而上的蓝图,在生产工程、机械工程、工艺工程、自动化工程、IT和互联网等方面搭建标准化框架,并成立一个专门的标准化问题处理机构。在具体开发部署等方面,“工业4.0”通过随时关闭不工作的设备来降低能耗,停止一切空闲的设备,智能化节约能源。相对于“工业4.0”,我国制造业的顶层设计仍需进一步完善、细化。为此,要进一步细化“中国制造2025”行动方案,应着重从关键技术研发、设计能力创新、制造过程智能化、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互联网+制造”等方面着手,学习借鉴“工业4.0”的节能降耗的做法。大力推进宁波、成都、苏南城市群、珠江西岸城市群等试点示范城市的制造业发展,逐步补齐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短板。

2.坚持“高低结合”,注重传统新兴共同提升。德国“工业4.0”更加注重制造业生产模式、制度和管理体系等方面的提升,而不仅仅局限于对高端、新兴制造领域的挖掘与培育,这是与我国制造业发展战略导向上本质的区别之一。德国“工业4.0”注重传统制造业与新兴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的融合,不是简单地追求“去低端产能化”和培育高端化。当前,我国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过程中坚持推进“去产能化”,有效优化产能结构。但是在推进“去产能化”过程中,应借鉴“工业4.0”,坚持“高低结合”,不可进入追求“去低端产能化”的误区,不能过度追求高端化而放弃低端制造业的发展。

3.推进标准化和模式化,增强本土制造业的国际认同感。德国“工业4.0”战略中,标准化和模式化始终贯彻制造业发展战略行动的首位。为了推进标准化和模式化,德国政府依托“工业4.0”平台,专门成立工作小组,全程负责制造业标准化架构和模式化生产流程的问题。我国制造业的标准化程度相对不足,模式化发展相对滞后,因而本土制造业的标准有时在国际上较难得到认可。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中,应注重这一问题并加以改革创新。未来,全球制造业的竞争也可以说是一场“标准”的争夺战,要使“中国制造2025”战略顺利推进,就要合理掌控行业的标准和规范,主动掌握行业标准的制定权和参与制定权,不断赢得国际地位。应有序引导本土制造企业建立标准化的运作模式,建立一套标准化、模式化的管理系统,促进本土企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4.创新生产模式,健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制度。德国“工业4.0”创新了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在生产过程中有机融合各种资源要素,将信息物流系统技术应用于制造业,搭建了物联网和服务网,构建了一个全球化的信息物理系统,有效实现生产过程中的信息交互与共享。我国要成为制造强国,就必须创新制造业生产模式,顺应工业发展的新潮流。现阶段,我国应大力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互联网、物联网与服务网的互通能力,提高我国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颠覆式生产模式对制造企业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健全职工教育培训制度是创新生产模式的基础。强化职工培训与继续教育,不仅能够提高职工的工作能力,还有利于留住职工。因此,我国应制订制造业的职工培训计划,协调制造过程的各个环节,同时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加入,为“中国制造2025”注入科研人员与专业工人。

5.健全基础配套设施体系,提供坚实的后盾保障。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是“中国制造2025”发展的重要前置条件,是制造业“又大又强”的先决条件。“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需要依托先进的基础设施,尤其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德国“工业4.0”设计的生产模式,要求以健全的基础设施为依托,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基础设施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与生产成本,促进制造业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快速发展的制造业对基建的需求越来越高,诱发了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是一项复杂宏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与技术投入,是“中国制造2025”发展的源动力。

借鉴德国制造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我国应加大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引导大企业与大企业实施强强联合,中小企业实施技术联盟,整合我国的技术自由,提高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能力,进而提升我国制造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升级。

[1]丁纯,李君扬.德国“工业4.0”:内容、动因与前景及其启示[J].德国研究,2014,(4).

猜你喜欢

工业4.0标准化制造业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标准化简述
谁“捆住”基层的手脚?——泛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党支部基本组织制度标准化“三字诀”工作法
汉诺威工业展聚焦“工业4.0”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