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商银行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8-12-08刘娜
刘 娜
(西安邮电大学,西安 710061)
农村商业银行前身为农村信用社,中国人民银行促使农村信用社改制成农村合作银行,在符合条件之后改制成为农村商业银行。但由于时间成本、资源成本过大,阻碍了改革的步伐,取消了作为中间过渡阶段的农村合作银行,直接由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改制成为农商银行。农村信用社的改制转型对于其发展来说是很大的机遇,股份制的改造使农信社走上了银行正规化的运行之路。为顺应经济时代的发展,银监会全力争取在2017年底将剩余所有的农信社改制成为农商银行,届时农信社将不复存在,推动农信社的改制。
一、农商银行人才建设需求
农商银行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其网点覆盖范围更广,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如今,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农商银行的急速发展、业务渠道的拓宽造成了高水平人才岗位的空缺,良好的企业效益与发展前景吸引了大批人才加入,为农商的建设添砖加瓦。并且,随着农商银行社会地位的提高,公司形象得到了极大提升,增强了竞争力,但同时对管理机制与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其关键就在于如何使农商银行的员工适合企业的快速发展,激发更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面对行业竞争,并且在提高自我价值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收益,人才培养在高速变革的今天已经刻不容缓。
二、农商银行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员工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由于农信社的特殊性,招收新员工的方式比较单一,普遍存在近亲繁殖及非专业人才入社的模式,造成了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知识固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即使每一年都在招收高学历的员工扩充人才队伍,但由于数量与体制的限制,仍无法解决人才紧缺的现状。改制成为农商银行之后,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并不能马上得到解决,而又与标准化银行运作相悖,阻碍了农商银行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员工素质不高银行的竞争力会下降,进而员工的待遇下降,会导致优秀员工流失的恶性循环。
第二,人员结构不合理。一方面,员工年龄结构出现断层,老龄化现象严重,中层干部严重不足,即使面向社会招聘,青年干部也需要时间成长,短时间内难挑大梁,现有的员工不足以应付日趋严苛的金融市场,农信社改制后的农商银行迫切需要大量可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人才。另一方面,由于偏远地区条件艰苦,经济往来不频繁,即使网点分布广泛,但人员过少且流动性大,没有很好地利用农商银行的地缘优势,而城市及县、乡镇则出现人员集聚的现象,农商银行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第三,缺乏复合型管理人才。农商银行虽然网点分布广泛,员工人数众多,但由于一直以来的服务对象以农民居多,员工个人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尤其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如今的农商银行已不同往昔的农信社,股份制的身份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一直在寻求创新发展,但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起步较晚,各方面的机制已初具规模但还不完善,能够独立进行日常业务的一线员工较多,但是复合型管理人才匮乏,这就导致了重业务、轻服务的现象,缺乏主动性。单方面管理的人才只局限于他所涉猎的范围,无法达到战略高度,站在银行发展的角度全面的看待问题。而一个公司的发展离不开高效的管理,管理人员就像“领头羊”,作为标杆,其一言一行都在对员工产生重大的影响,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农商银行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农信社的遗留问题与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使其内忧外患。
农商银行若想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博得一席之地,就要有足够吸引客户的能力,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培养客户的忠诚度。复合型管理人才带领下的团队作为银行发展的动力,拥有强大的人力资源,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就要求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全面发展,不仅拥有扎实的金融理论知识,熟悉业务,懂经营会管理,同时还需要对法律、公关、市场营销有所了解。
三、农商银行人才培养的建议
农商银行作为中小型金融企业的中坚力量,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不仅关乎到金融市场稳定,更加关乎到三农问题能否有效解决。国家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农商银行服务三农,面向三农,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其特殊的市场定位为农商银行打开的另一番天地。农商银行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机遇,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共同去建设农商银行,为农商银行逐步过渡到现代金融企业提供人力保证。
(一)理论培养,扩大人才总量
农商银行员工素质参差不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金融行业对于银行从业人员的数量与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行业的准入门槛也将越来越高。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尽管一些员工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但是如果不改变陈旧的知识体系与落后的思想理念,也无法在金融改革的浪潮中激流勇进。
1.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毋庸置疑,高校一直都是人才的聚集之地,大学生的蓬勃朝气能给公司带来活力。同时,高校也具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浓厚的学习氛围,无论对即将入职的大学生,还是对于老员工来说都是进行理论学习的不二选择。在高校设立金融班,定向培养学生。大三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是人生的转折点,面临着很多人生的职业选择,并且基础的经管类知识已经学习完毕。农商银行与高校联合,建立培训基地,采用考核的方式选拔有意向毕业后服务于农商银行的学生,在大三、大四阶段集中学习农商银行的业务知识,银行方面负责提供实习基地,使其毕业之后直接走上适宜的工作岗位。这对于银行来说,不仅网罗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在入职培训方面也很大程度减少人力财力成本的投入。同时,与具有招收在职研究生资格的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鼓励员工考取在职研究生,提高学历层次。对于距离、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学习的顾虑,银行在各支行内部建立学习教室,邀请大学教授给员工在周六、周日进行集中上课,通过国家统招录取的在职研究生,修满学分,考试合格,通过论文答辩后可申请硕士学位。通过这种方式,在提高学历的同时,能够学习更多先进的理论知识,与本身的工作经验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商银行先期员工素质不高的现状。
2.自主进行人才培养。农商银行可以自主建立培训中心,培养自己的导师团队,根据员工的真实情况对其进行针对性、系统性、完整性的分类培训。短期强化培训与长期充电培训相结合,尽快符合岗位需要,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快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活学活用;并且要一直对后进员工进行辅导帮扶,争取做到每一个人不掉队,实现员工与公司同步成长。
(二)构建机制,留住青年人才
近些年,“人口老龄化”这个词反复被人们提起,中国老龄化的人口数量和人口速度位居世界第一,国家养老保障压力也越来越大。对于老人来说,老无所依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而对于农商银行来说,遭遇着相同的窘状,行内的顶梁柱中层干部严重不足,各个城市年龄的断层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用人荒”。老年干部无论从工作激情还是接受新事物的程度都不如青年干部,青年干部有蓬勃发展的动力,并且早期农信社期间,老年干部的知识教育层次普遍不高,没有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这时应该把培养的重心放在青年骨干身上,解决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
1.定期日常培训与岗位轮换相结合。首先应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挖掘员工的潜力。特别是对于新进的员工来说,让他们看到明朗的未来,让其有发展自己、展示自己的平台,同时要把岗位需要与个人能力结合起来,把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极大限度地给员工发挥优势的空间。定期进行日常业务的培训,给员工更多的发展机遇,进行平行岗位之间交流换岗。还可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选拔优秀员工给予他们权利见习上一级岗位工作,甚至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穿插学习,让青年骨干充分了解自己系统完整的工作流程,找到适合且擅长的方向,促进员工个人技能全面发展。对于青年员工来说,不再被既定的工作岗位束缚住手脚,在精力充沛的时间里适应各种岗位的需要,在职业生涯中快速成长,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极大地激发了前进的工作热情。
2.竞争激励与公平晋升相结合。青年骨干作为银行的中流砥柱,他们未来的发展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己的去留,没有好的晋升机制,优秀青年干部的相继流失对农商银行将是致命的。而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为员工搭建自我展示自我学习的平台,激励员工勇往直前,不仅使员工的个人价值得以实现,也便于银行更快、更准确地发现人才。作为用人单位来说,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竞争方式发现人才,改变前期农信社“论资排辈”的晋升现象,给青年员工带来前进的希望和不竭的动力。
对于表现优秀的青年骨干,选派他们到外出考察学习,到总行和兄弟单位调研、交流,丰富工作经验,全方位给员工提供发展机会开阔视野,提高业务和技术水平。比赛可以激发人创造性和积极性,定期开展银行内部岗位技能大赛,调动员工的学习主动性,对于表现优异的员工给予多方面的嘉奖。对于偏远地区无人愿意“留守”的现象,鼓励青年员工去最基层、最艰苦的地区和岗位上锻炼,磨炼心性,更全面地接触行内业务。对于表现优异的青年骨干,提供异地挂职的机会,为青年骨干的成长搭建平台。
(三)培优储能,引入高管人才
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对于企业来说,领导的存在就如舵手、太阳一般,掌握着一艘船甚至是万物的命脉,领导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一个企业未来发展水平。近年来,农村金融改革如火如荼,农村商业银行已经初具规模,走上正轨,但复合型管理人才的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减缓农商银行前进的步伐。管理人员作为连接银行与员工的纽带,承上启下,互通有无,其在企业中不可或缺,举足轻重。
1.内部培养与外部引入相结合。考核选拔银行内部的精英人才作为中层正职的后备人才进行培养,进而选拔进入高管层的后备人选。对于卓越人才的选拔,业务知识作为基本,管理水平、管理思想、相关专业技能作为加分项,进行德、能、勤、绩全面培养考核,选拔出一批全能复合型的高级管理人才。但是,仍有不少地区出现人员紧缺的现象,立足于全行,根据人才的需求,从外部引入金融精英加入战队,激发银行创新的活力,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
2.标杆学习与优化培养模式相结合。农商银行的起步较晚,以工商银行为首的国家商业银行的发展趋于完善,无论从管理还是人才培养方面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农商银行在进行标杆学习的同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优化和创新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挖掘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加快精英脱颖而出的速度。
四、结语
农商银行面临的金融行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没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做后盾,在众多的金融机构中脱颖而出实属无稽之谈。不同的地区经济和教育政策,其金融市场发展趋势不尽相同,不同支行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去选择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农商银行来说,培养更多的人才,可以极大程度上改善人才紧缺现象,而且把人才培养放在战略高度上,不仅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储备人才,还为银行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1]侯正虎,赵泽轩.农商银行绩效问责障碍[J].中国金融,2017,(8):101.
[2] 刘晟东,支青.农商行绩效考核缺陷[J].中国金融,2016,(12):103.
[3]方旭辉.浅谈农村商业银行流程银行建设——以A银行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6,(5):115-118.
[4] 刘仲生.实现农商银行转型发展[J].中国金融,2015,(8):48-49.
[5]葛华勇.中央银行人才培养和发展路径探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11):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