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小学教育中道德教育的路径
2018-12-07李志强
李志强
摘 要: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但社会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过度追求,往往导致学生道德的阙失。研究对近年来小学教育中学生道德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反思,认为小学阶段是塑造学生正确道德观念和行为关键时期,在此基础上提炼当前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并提出了相关的培育路径。
关键词:德育教育;兴趣习惯;小学教育
一、德育的内涵及其作用
德育,作为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的主渠道,在学校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人文关怀价值是指以人文精神为思想内核,以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为宗旨,即倡导以人为本,建设人本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在尺度的一种价值取向。马克思在历史观和价值观统一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思想的高度概括。
二、当下小学教育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
(一)友爱善良是基础。“人之初,性本善”。善良不仅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的立身之本,更是构建和谐有序社会的重要保障。但是,在现实中,小学生由于缺乏判断个思维能力,往往对社会丑恶现象不能明辨是非,甚至进行效仿,这就需要教育者依托于校园的环境,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友谊的建立作为重要任务,从而利用和谐的校园文化感染学生,使其认识到友爱善良的重要性。另外,学生对同伴和老师以礼相待,能够使学生掌握社会交往的一般技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过程。
(二)规则意识是核心。学生在学校守纪律、将规矩,这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更是体现了整个社会的秩序和对人的基本要求,而学生犯错误往往是由于不知道或者不能够遵守规则所造成的。学校和教师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守则》,并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将守则内化于学生心中,成为学生的自觉遵守。学校应当教育学生敬畏规则、遵守规则,自觉培养规则意识,是自己的行为能后在规则的框架中进行,成为遵守校纪校规、遵守法律法规的好少年。
三、小学教育中学生道德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了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等传统美德,也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代代相传,才维系了几千年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而中华传统文化当中也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文化,能够为当下小学教育提供优秀的经典素材。学校德育应该不辱使命,从基础教育抓起,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既担当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又让传统文化惠泽天下,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在小学德育中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科学定位,重视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不斷加强文化的传承功能。
(二)组织集体活动。学校教育是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渠道,而集体活动又是小学生培养集体意识、增强与他人交往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教育当中,“集体”是一个重要的组织形式,班集体、班小组等形式能够有效对学生进行管理,而学校也应当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将其应用于学生道德教育当中。而在小学教育中,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养成……这些离不开班集体活动的开展。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过程当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角色与观念,要从学生的管理者、教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协调者,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往、主动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其次,集体活动应当做好规划与组织工作,确保集体活动科学合理,学生小组能够有效组织并运行,学生在当中能够承担相应的角色,履行相应的义务,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行为规范养成。“不以规矩,难成方圆”。小学生处在成长的起步阶段,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于道德品行需要学校及教师进行引导和管理,从而为它们整个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古以来,我国就尤其重视良好行为习惯,有着《三字经》中的“寝不言,食不语”等语句就体现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在西方国家也同样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亚里士多德曾谈到“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系每一个孩子的一生,关系到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具有的价值的,这对于我们未来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
(四)道德情感培养。一些学者认为:“相对于规范伦理的现实主义性质而言,德性伦理是实质主义的,它在本质上是要‘成就人的,它是一种道德情感,也是一种道德理性,体现了伦理道德的本真意义。”培养道德情感在学校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人性化是未来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怀学生心灵成长,提高学生的德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突出德育的人文关怀价值,使德育真正发挥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要做好“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监控,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使学生的行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并形成长期的习惯,而教师也应当充分做好表率,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感染学生,使学生获得行为的参照。另一方面,教师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于行为正确与否能够具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及时发现学生行为当中的亮点给予鼓励,对学生行为中的不当之处要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充分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和榜样作用,从而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