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黄柏外洗治疗湿热郁蒸型新生儿黄疸临床观察

2018-12-07盛梦娟李静董艳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25期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

盛梦娟 李静 董艳

摘要 目的:观察以“清热燥湿”为理,以“祛湿退黄”为法的关黄柏外洗治疗湿热郁蒸型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新生儿黄疸患儿100例,随机平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蓝光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关黄柏外洗,监测患儿治疗期间经皮胆红素水平,评价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经皮胆红素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在治疗第4天时下降明显,而观察组在治疗第2天时下降明显(P<0.05)。在治疗第2天起,观察组经皮胆红素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疗效评价,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黄柏煎汤外洗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较好,能迅速降低经皮胆红素水平。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关黄柏;湿热郁蒸;中医药外治法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科的常见疾病,即出生28d内新生儿出现的黄疸,又称高胆红素血症,是因在体内胆红素聚集而引起的黄染,出现于皮肤黏膜和巩膜,在中医学上属于“胎黄”“胎疽”等范畴[1]。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异常,血中胆红素水平会升高,这就造成了黄染情况的出现[2,3]。约80%的早产儿和60%的足月儿可出现黄疸,这和新生儿生理代谢特点密切相关。胆红素脑病即核黄疽可在重症患者中出现,从而导致神经系统永久性損害,甚至死亡[4]。因此对新生儿黄疸的防治意义重大。对新生儿黄疸采用关黄柏外洗治疗,取得的效果较好,治疗后胆红素水平降低,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新生儿黄疸患儿100例,均诊断为新生儿黄疸,符合病例纳入标准,均采用经皮胆红素检测仪和血清胆红素检测仪在入组时进行检测。按患儿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体重2.6~4.1kg,平均(3.1±0.5)kg。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体重2.5~4.2kg,平均(3.0±0.6)kg。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出生28d以内的新生儿,新生儿黄疸诊断符合《临床新生儿科学》中相关标准[5],并经实验室检查胆红素确诊。(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中医儿科学》中关于新生儿黄疸即胎黄(湿热郁蒸型)的诊断标准:①主证:面、目、周身皮肤发黄,颜色鲜明如橘皮,小便色黄。②次证:精神疲倦、不欲吮乳,热重者烦躁不安、唇干,偶呕吐,腹胀,大便或干或结,或胎便排出延迟,甚则神昏、抽搐,舌红,苔黄或薄黄,指纹紫滞气关。必备主证1项与次证≥2项,结合舌及指纹,即可确立辨证。

病例选择:(1)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新生儿科学》关于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并符合胎黄(湿热郁蒸证)辨证标准者;②年龄在出生28d以内者,接受中药外洗治疗,且能够坚持治疗者;③临床资料完整。④患儿母亲妊娠期无合并肝炎、血液系统疾病等,患儿无合并溶血症、产伤等。⑤法定监护人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参与本试验者。如果不符合以上任何一项,则受试者不能进入研究。(2)病例排除及脱落标准:①凡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合并有其他原因导致的黄疸,如肝炎综合征、先天性胆道闭锁等;③合并其他类似药物,无法对疗效进行判断的患者;④观察项目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⑤入选后未按既定治疗方案进行者;⑥受试者依从性差,不能坚持治疗,依从性<80%,或中途自动停药或加用其他药物治疗者;⑦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和(或)过敏反应者;⑧纳入后未曾用药者。

治疗方法:①对照组给予蓝光照射,12h/次。照射时为增加蓝光的接触面积应尽量使皮肤暴露,同时为了防止视网膜功能的损害应用专用黑色眼罩将双眼遮盖。②观察组患儿给予蓝光照射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并同时采用关黄柏外洗,中药关黄柏,30g/剂,1剂/d,由本院煎药房煎煮,100mL/袋,每次取2袋,每剂煎2袋,加入温水10000mL,将其倒入新生儿浴桶中,患儿在温水中浸泡、洗浴,1次/d,约15min/次。中药外洗连续5d,中药外洗时室温控制在28℃左右,水温控制在约38℃。同时对患儿肚脐部进行保护,采用防水脐贴,佩戴颈部双保险的游戏圈。对照组患儿则应用不加中药的清水游泳。

观察指标:监测胆红素在治疗期间变化:每天上午在洗澡结束后将经皮胆红素检测仪紧贴皮肤垂直,对准患儿前额两眉心偏上处,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①无效:治疗后患儿黄疽与治疗前比未见改变,血清胆红素或经皮测胆红素指数无改善,甚至上升。②好转:治疗5d后黄疸缓解,未恢复至正常水平的血清胆红素或经皮测胆红素指数,但与之前相比出现下降。③痊愈:治疗5d后患儿黄疸消退,经皮测胆红素或血清胆红素指数恢复正常。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结果

两组患儿经皮胆红素变化:治疗前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皮胆红素水平在治疗第2天起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在治疗第4天起改善明显,而观察组在治疗第2天起改善明显(P<0.05),见表1。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治疗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儿进行疗效评价,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讨论

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胆红素生成过多、胆汁排泄障碍等原因导致了新生儿黄疸情况的出现,其可分两种,即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在以下情况,我们考虑为病理性黄疸,即黄疸在生后24h即出现,血清胆红素升高持续时间长,且>5mg/(dL·d)或>0.5mg/(dL·h)[7]。最新研究显示,新生儿黄疸在新生儿科住院患者中占首位[8],其发生率逐年上升。目前,蓝光照射疗法被认为是治疗本病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9]。与新生儿黄疸诊断和预后密切相关的指标即胆红素,测定可采取静脉血或使用微量血方法。近几年,经皮测胆红素仪应用越来越广泛,操作便捷,无创。研究证实其具有可靠性、可信度,其平均水平与血胆红素水平有线性关系,可较客观对血清胆红素水平进行反映,对预后进行评价[10,11]。

同时,因经皮胆红素检测具有无创伤、操作方便的优点,易被家属接受等诸多优势,故在新生儿科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母体日久受湿热邪毒熏蒸从而传给胎儿而导致的,在中医儿科中归属于“胎黄”“胎疽”的范畴;病因可由先天湿热内阻,禀赋虚弱,或感受外邪,湿热蕴于中焦,导致肝脾疏泄失常,气机不畅,胆汁外溢,与肝胆、脾胃等脏腑相关,日久则气滞血瘀。“小儿在胎,其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至生下,小儿体皆黄,谓之胎疽也”,出自隋代《诸病源候论》。“小儿生下遍体面目皆黄,状如金色,身上壮热,大便不通,小便如桅汁,乳食不思,啼哭不止,此胎黄之候,皆因乳母受湿热而敷于胎也”则来源于《幼科证治准绳·胎黄》。总结起来,引起新生儿黄疸的主要原因分两大类,即内因和外因。胎儿禀受孕母内蕴湿热之毒或阳虚寒湿之邪是内因,而外因主要为在胎产之时或出生之后婴儿感受湿热或寒湿之邪[12]。“胎黄”中较常见的类型是因湿热蕴阻脾胃、肝胆疏泄失常而致的湿热郁蒸型黄疸。辨证为阳黄证,因此,对于新生兒黄疸,多以清热利湿退黄为法。本次研究中以中药关黄柏煎汤外洗治疗新生儿黄疸。中药关黄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的作用,且长于泻下焦湿热。《本经》记载黄柏:“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珍珠囊》:“黄柏之用有六,泄膀胱龙火,一也;利小便结,二也;除下焦湿肿,三也;痢疾先见血,四也;脐中痛,五也;补肾不足,壮骨髓,六也。”很多研究已表明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面,中医药疗法的疗效较好,但传统的治疗方法不利于母乳喂养,多为口服用药,且较难实施,静脉注射又会增加患儿的痛苦。由于新生儿体表面积大,毛细血管丰富,皮肤薄,因此采用中药外洗可长时间维持药物作用,且容易透过皮肤吸收[13]。与内治法相比,外治法只是给药途径的不同[14,15]。如《理瀹骈文》论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本研究中,对新生儿黄疸患儿给予关黄柏外洗后,经皮胆红素水平观察组比对照组下降更多,疗效更明显,提示关黄柏外洗对新生儿黄疸治疗能迅速降低经皮胆红素水平,临床疗效更确切。本治疗方法操作简便、作用迅速、不良反应较少。然而,近年来,随中医学的发展,在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中中医药越来越受到关注,多数文献停留在对临床疗效的观察上,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及前瞻性的实验研究缺乏。虽然中药关黄柏外治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肯定,但仍缺乏大样本、多中心对照实验方法的应用以及疗效评价标准的制定,高质量临床研究的开展有待进一步深入。

同时,本治疗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出生后应对脐带进行及时消毒,保持局部干燥,防止脐带感染,浸浴时应注意对脐带的保护。浸浴时避免药液吸入口鼻。注意室内及药液温度,防止温度过高和过低引起患儿烫伤及体温流失。

参考文献

[1]王雪峰.中西医结合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50.

[2]刘义.新生儿黄疸的评估与干预[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6):321-322.

[3]吴利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68例临床病因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2):21.

[4]汪受传,虞坚尔.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66.

[5]马加宝,陈凯.临床新生儿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13.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6.

[7]刘义,杜立中.新生儿黄疸诊疗原则的专家共识解读[J].中华儿科杂志,2010,48(9):691-694.

[8]朴梅花,张慧.重视新生儿黄疸出院前评估及出院后随访[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2,15(11):641-643.

[9]施旭红,林海芳.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30):3762-3763.

[10]陈彩玲,毛晓娟.经皮黄疸测试仪在儿科的应用[J].中国优生优育,2013,19(9):720-721.

[11]任教,王涛,徐玉华,等.经皮黄疸仪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6):122-123.

[12]汪受传,虞坚尔.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66-67.

[13]周建平,王琳云,李悦玥.应用茵桅黄外洗液游泳预防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2012,26(4):343-344.

[14]王容容,蒋益兰,曹文.参术外洗方外敷联合热疗治疗阴囊派杰氏病2例报告[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5(10):57-58.

[15]张力文,关小红.波炎洗剂外洗治疗婴儿湿疹2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3):41-42.

猜你喜欢

新生儿黄疸
肠道益生菌联合黄疸茵陈颗粒
LED冷光源与常规蓝光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及副作用对比
中药退黄汤颗粒剂与传统饮片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观察
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新生儿黄疸血清总胆汁酸和胆红素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分析
新生儿黄疸应用药物联合短u,3多次蓝光治疗的临床观察
预防新生儿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的护理措施探究
探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治疗的效果分析
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茵栀黄口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