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州专项治理食用调和油市场的实践与反思

2018-12-07周恒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18年11期
关键词:调和油转基因食用

文/周恒

市面上,食用调和油以其营养搭配和价格中等的优势,成为众多消费者的家庭常备品。然而,食用调和油行业存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利用虚假标识欺骗消费者的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强制性国家标准缺失导致标识不明。目前调和油行业缺少国家标准,行业标准《SB/T10292-1998》未要求标明调和油名称及配料表中成分比例,因此导致消费者知情权无法保障;二是命名时突出较贵油品以误导消费者。按照《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要求,食品中各种配料应按制造或加工食品时加入量的递减顺序一一排列。但市场上部分食用调和油却突出其加入的少量较贵单一油品,实则以较为廉价的油为基础油,造成其“名贵”假象;三是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落实不到位。2002年,我国制定《第一批实施标识管理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标识目录内转基因生物有五类十七种,如食品中含有上述标识目录内转基因生物成分,无论多、少均需标识。但食用调和油行业使用廉价转基因大豆油而未标识的现象较为普遍,甚至出现标称为“非转基因”的产品实际为转基因油的情况。

对此,福建省福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了食用调和油市场专项治理工作,并对治理成效进行反思。

专项治理主要工作

1.强化自律,提升企业主体责任意识

针对暴露的问题,举一反三,分析市场监管工作的难点、盲点和隐患,摸排梳理监管风险,研究对策、措施。采取以会代训、以案讲法等形式,对食品生产企业责任人及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强化企业是食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意识,督促企业诚实守信、依法依规生产,承担其应尽的社会责任。截至目前,全市系统采取个别约谈与集体约谈方式,对辖区食用调和油生产经营单位100%约谈到位;注重监管人员帮助企业完善231家生产经营企业的原材料供应、进出货台账,指导规范87个食用调和油产品的标签。

2.梳理难点,强化精准指导属地监管

会同闽侯县市场监管局、高新区市场监管局第一时间启动调查处置工作,福州市场监管局现场查封4家企业库存产品并对库存的31批次产品全部抽检,按产品执行标准、全项目检验。结果显示,所有产品的理化指标、安全指标、特征指标均符合标准要求,但标签标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对此,福州市局督促相关基层单位对4家企业进行立案调查,要求从严、从重彻查案件;在全市范围部署开展食用调和油市场专项治理工作,精准指导各县(市)区市场监管局加强日常监管,定期发布消费提示信息,确保食用油市场秩序稳定。

3.部署专项,保持监管执法高压态势

印发《关于开展食用油生产环节专项检查治理工作的通知》,在全市组织开展为期半年的食用油生产环节专项检查治理和新一轮的食品标签虚假标识声称行为专项整治。截至目前,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458人次,检查食品生产企业198家,其中对全市获证食用油企业47家(包括涉案企业共停产8家)进行了全覆盖检查,抽检食用调和油49批次,发现标签问题16家,台账记录、过程控制等其它问题10家,共责令整改26家,立案查处5家(包括涉案企业4家),相关涉事企业共被罚款183万余元。

食用调和油监管难点分析

1.食用调和油生产存在暗箱操作空间

食用调和油行业的“潜规则”存在多年,存在“什么成分贵就标什么,什么成分便宜含量就多”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生产过程相对隐蔽,对调和油配比情况往往作为“企业机密”,不主动公开。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后续监督检查存在滞后性,且通常仅检测酸价、过氧化值、溶剂残留量等理化指标项目。如果不是在食用调和油中添加了有毒有害的物质,通过常规的抽检是较难发现企业这种“暗箱操作”行为的。

2.食用调和油成分检测定量分析困难

油脂的本质为甘油三酸酯,结构相同、性质相近,在混合后检测起来难度很大,虽然可以检测出调和油中含有的食用油品种,但较难对配料比例进行定量分析,也无法对配方公布的真实性进行判定,根据当前的技术,检测的精度也只能做到2%。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久久不能出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有效准确的检测方法。

3.食用调和油执法监管信息成本较大

从生产者角度而言,主动披露信息,必然增加经营成本,提供的信息越细化,需要的成本越高,而且还会增加经营风险,主动披露“转基因”等信息还会降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食用调和油生产者的侵权方式具有隐蔽性,在众多受害消费者中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受到了侵害,甚至权益受损者也不会主动寻求帮助。特别是行业间如果达成了“心照不宣”的潜规则默契,监管部门想要知悉这些违法行为,执法监管信息成本较大。如违法食用转基因原料问题,以检测成本为例,转基因食品检测实验室建设需要经费近千万元,每年运转经费需要近百万元。又如2018年3月中央媒体曝光的福州食用调和油标签标识乱象问题,也是记者通过私人取证、隐性采访的方式,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

加强食用调和油监管的对策及建议

1.制定食用调和油国家强制标准,明确命名油品的最低占比

建议出台强制性国家标准,建立食用调和油添加比例标识规范,让消费者明确了解调和油中各种成分含量。应严格规定食用调和油的命名标准,根据检测定量分析的阈值明确命名油品的最低占比。例如:可规定命名为“花生调和油”,其中花生油成分必须不低于一定比例。同时,应强制规定调和油成分配比按照添加的比例多少排列,低于2%的成分不允许突出标注。另外,可鼓励支持生产企业从原料购入环节就主动向社会公示油品来源,实现食品安全信息透明化。

2.合理设定转基因标识阈值,打击非法添加转基因原料行为

从国际惯例上看,标识阈值是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一种规制工具,其为立法者设定一个食品中转基因成分含量的临界值,转基因成分含量超过阈值的食品必须予以标识,转基因成分含量低于阈值的食品可得到标识豁免。但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中并无标识阈值设定。在目前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深度共存的状态下,在种植养殖、收获运输、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中,要么基于自然原因,如基因漂移、基因污染等,要么基于人为原因,如有意或无意的混杂、交叉污染等,都可能使食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而我国现行的转基因食品豁免标识的“零含量”要求实际上是难以执行的。因此,应抓紧制定食用调和油中的转基因标识阈值,为加强对食用调和油转基因成分的检测提供合理的依据,以便监管部门严厉打击那些生产标称“非转基因”实为转基因油的违法行为。

3.建立食品消费者教育制度,预防“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消费者教育具有强大的制度功能,能通过增加消费知识供给,提升消费者的谈判能力和决策能力,实现市场的优胜劣汰。正因为如此,世界上主要国家都非常注重食品消费者教育。如:美国FDA在《优先战略(2014-2018)》中设定了FDA的四项核心任务,其中之一为促进消费者的知情决策。当前,食用调和油行业乱象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食品消费者教育存在的问题。正是公众缺乏必要的食用调和油选购知识,才会导致行业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建议建立政府主导、多主体参与、多层次的食品消费者教育制度体系,通过多种方式改善提供给公众的食品安全和健康信息。在很多国家,食品消费者教育已经以跨学科的方式融入学校课程体系中,这些课程包括经济学、数学、化学、生物学、语言学、商事教育以及家庭经济学等。因此可考虑优先使食品消费者教育进入中小学课题,通过学生影响家长,从而影响市场供需。使其在逐步提高消费者主体意识时,也减轻执法机构的执法压力,多方面促进市场秩序良性发展,从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猜你喜欢

调和油转基因食用
探秘转基因
转基因,你吃了吗?
冷冻食品,如何选购和食用?
哪款才是真正的健康好油?
调和油的主料存争议!
豆制品食用指南
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调和油的消费提示
合理脂肪酸配比调和油配方系统软件的研制
天然的转基因天然的转基因“工程师”及其对转基因食品的意蕴
食用芹菜六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