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医药产业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研究
2018-12-07梁毅恒刘利军杨清万顺
文/梁毅恒 刘利军 杨清 万顺
前言
近年来,医药产业发展获得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上指出:“要改革完善审评审批制度,激发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活力,改革临床试验管理,加快上市审评审批,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推动企业提高创新和研发能力,加快新药好药上市,满足临床用药急需。”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推动药品特别是重大新药研发,促进医疗器械产业升级发展,尽快改变我国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作为湖南省新兴产业和战略支柱产业,医药产业也获得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湖南医药产业十三五规划》[1]提出:应加快推进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到2020年,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应大幅提升,发展质量和综合实力应显著增强,全省医药工业增加值完成600亿元。湖南省提出要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其核心内涵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全面创新[2]。
当前湖南省医药产业创新力不强、生产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迫切需要创新引领推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根据湖南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其产业发展的优势与挑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湖南医药产业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概况与现状
1.湖南省医药工业发展概况
“十二五”期间,全省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2.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分别年均增长17.7%和19.9%[1]。近年来,全省医药产业在总量规模、企业发展、创新能力、品牌建设、产业聚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初具“湘药”特色和优势。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实现主营收入1330.8亿元。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2013-2017年湖南医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
2.湖南省骨干医药工业在全国排位情况
中国医药工业百强反映了中国医药企业的发展水平。2017年,湖南省仅3家制药企业上榜,分别是九芝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千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尔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上榜企业数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具体情况见图1。
3. 湖南省新药申报在全国排位情况
图1 医药工业百强企业全国区域分布图
相比全国的注册情况,湖南省的药品研发和注册不活跃,注册申请尤其是化药新药申请比例偏低,从2012-2017年全国化药新药申报全国区域分布图(图2)来看,江苏、上海为主要新药申报地区,湖南的化药申报数量仅为11个。这反映出湖南省药品生产企业的创新意识不强、新药研究投入不够等问题。
图2 2012-2017年化药新药申报全国区域分布图
4.湖南省药品类注册申报情况
4.1 全省药品注册申请情况
从2012-2016年湖南省药品注册申请情况(表2)来看。近五年来,全省药品申报数量稳中有升,品种以仿制药为主,约占70%左右。但自2016年以来,企业集中精力开展以往研发品种的临床数据自查和在产品种的一致性评价,而且国家药品审评审批体制的改革,鼓励创新药研发和申报,严格控制低水平重复的仿制药,导致申报数量急剧减少。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2012-2016年湖南省药品注册申请情况表
表3 2012-2016年湖南省各市州药品类注册申请数量表
4.2 各市州药品类注册申请情况
由于全省各市州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药品生产企业数量不等,各企业研发能力参差不齐,导致全省药品注册申报数量情况呈现区域不平衡现象。近五年来的数据显示,长沙占全省药品注册申请的50%以上;岳阳位居第二,约占20%;剩余30%分布在其他12个市州。具体情况见表3。
5 湖南省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情况
截至2018年5月30日,湖南省289品种的一致性评价情况为已正式开展的批准文号为69个(占批准文号总数的13.3%),放弃的批准文号为257个(占批准文号总数的49.8%)。同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食品药品监管简报》公布的数据显示,开展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289品种涉及全国1694家生产企业的16 287个批准文号。全国药品生产企业选择开展一致性评价的批准文号为9330个(占总批准文号数的57.3%),其中已正式开展的批准文号为4126个(占总批准文号数的25.3%),放弃的批准文号为6327个(占总批准文号数的38.8%)。从湖南省与全国数据相比,开展一致性评价的数据明显低于全国水平,选择放弃的数据显著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具体情况见图3。
图3 全省开展一致性评价的总体情况
优势与挑战
1.产业基础较牢,但产业集约化不高
目前,全省药品生产企业211家,包括化学原料药企业45家、制剂企业94家、生物制品企业5家、血液制品企业1家、医用氧企业29家、中药饮片65家,药用辅料12家,其中无菌药品生产企业有25家。
然而,全省医药企业分布在全省十余个工业园区,原料药、化学制剂、中药饮片、中成药等药品生产企业未按产业类别进行合理布局发展,导致了全省医药产业布局的进一步分散。由于部分市县级产业园区供电、供水、排污等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园内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制约了医药产业的发展。
2.产业发展意见明确,但鼓励创新细则不足
近年来,全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2014年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意见》[3],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意见》[4];2016年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湖南省医药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1],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经信委等部门《湖南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6-2025年)》[5];2017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6]。上述政策明确了一系列支持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但支持力度很有限,《湖南省医药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的湖南省医药行业“十三五”重点企业发展规划表和湖南省医药行业“十三五”重点培育新产品目录中,绝大部分为中成药和辅料,较少涉及化学药品或生物药品。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新药研发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支持力度不够;针对医药产业的银行信贷和风险投资少,创始期、成长期的医药企业融资难,严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
3. 产业发展资源丰富,但产业链条不紧
湖南省是中药资源大省,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据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湖南省中药资源共计4123种,其中药用植物3604种,药用动物450种,药用矿物69种;茯苓、玉竹、百合、黄精等品种在全国享有盛名。中药材产业基础良好,据统计,全省现有中药材种植企业(合作社)达300余家,中药材种植面积约400万亩,初步形成了茯苓、吴茱萸、龙脑樟、蕲蛇、玄参、栀子等一批国家中药材生产扶持种植(养殖)项目基地;建设了邵阳廉桥、长沙高桥两个国家级中药材市场和靖州茯苓、湘潭湘莲等在全国范围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药材集散地[5]。中药材产业领域科技研发能力不断提升,培育了国家中药材生产(湖南)技术中心、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湘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从事中药材产业研究机构。
但是种植基地、研究机构、专业市场和医药企业间合作不够密切,产品的互补性不强,导致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另外,医药产业链条之间还缺乏有机的衔接,一些新药研究成果在省内不能直接延伸到产业链条的下游,从而大大影响了科研成果在省内的利用和产业化。
4.产业存量文号较多,但新药研发不力
全省共有药品批准文号4376个,其中化学药品批准文号2914个,中药批准文号1439个,生物制品批准文号23个,药用辅料批准文号269个;其中在产药品批准文号2065个。全省医药产业药品批准文号存量大,但仿制药多、创新药少,普药多、特色药少,低附加值药多、高附加值药少。
医药产业科技创新、新药研发风险大、成本高、回报也高。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财政厅联合设立了江苏省新药创制发展资金,截至2016年7月,新药资金共投资73个新药项目,累计投资合同额15 029.5万元,其中一类创新药物12个[7]。上海市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基金[8],发挥政府有关基金的引导作用,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并购发展。但全省未设立鼓励药品研发创新的相关基金。
此外,湖南省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评价的整体推进速度慢,生产企业选择开展评价的批准文号数占比远低于全国水平,放弃批准文号数的占比远高于全国水平。湖南省部分药品生产企业有可能在这轮“大洗牌”中被边缘化。
5.产业传统品牌不少,但企业体量不大
湖南省一批主导优势产品脱颖而出,已形成妇科、消化系统、心脑血管、抗肝炎、抗风湿、抗肿瘤、生物诊断等7大类品牌产品群。九芝堂被商务部认定为“百年老字号”,驴胶补血颗粒、妇科千金片、四磨汤、古汉养生精、正清风痛宁等一批品牌产品享誉国内。全省药品和医疗器械单品种年销售额过5千万元的67个、过亿元的31个,妇科千金片(胶囊)、汉森四磨汤均超过5亿元[1]。行业集中度低,存在小、散、乱等问题,产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国际竞争力不强[9],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较低,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就产品而言,医药大品种少,缺乏十亿级大品种,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6. 具备一定研发条件,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医药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医药创新研究其科技含量高,投入大,风险高。全省现有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个,企业技术中心22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9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个,部分企业在国外建立研发机构,以企业为主体的医药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十二五”期间,全省获批国家化学新药、中药新药、生物制品生产和临床批文132个,获国家发明专利800多项[1]。湖南省现有药品生产企业中方盛制药、九典制药、华纳大药厂、千金湘江药业与天地恒一制药等企业的研发能力相对较强,发展潜力大。但是,湖南省医药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自身研究能力、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均不强,加上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高效创新机制尚未形成,对医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缺乏有力的科技支撑。此外,全省没有引进国际、国内大型医药企业,也很少引进外省、外国真正意义上的新药大品种,更谈不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甚至还出现新药大品种引进后又外流的现象,新药研发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湖南省制药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因素。
对策与建议
1.完善创新发展规划,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引领,加强宏观统筹,促进湖南省医药产业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一是完善医药产业创新引领发展规划。建议由省发改委牵头,集合经信、食药监、科技、财政等有关部门,针对新形势新政策新要求,高质量规划,制定促进湖南省医药产业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专项规划,推动全省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快新药在湖南省上市。落实国家鼓励创制新药、加快国外新药进口的政策要求,建好用好药品进口口岸,鼓励国内外新药好药在湖南省尽快上市,满足省内公众用得上、用得起新药好药的迫切需要。三是提高已上市药品质量。加快湖南省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扎实推进《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中的化学药品口服固体制剂一致性评价,按要求完成非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类的化学药品口服固体制剂和注射剂的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建立提升仿制药质量的长效机制。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药品研发创新
建议支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品研发创新,落实国家和湖南省鼓励支持研究创新药品医疗器械的政策措施,支持建立研发、生产、质量控制创新体系,搭建创新服务平台,推动药品的创新发展。一是对药品研发过程予以补贴。对已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并备案、先行投入自筹资金开展研发活动的省内注册企业予以相应补助;对在省内新设生产基地的世界500强、国内制药行业50强的制药企业,省本级有关专项资金给予一次性补助。二是对研究成果予以奖励,省本级相关专项资金对获批的创新药品给予奖励。鼓励省内优势企业充分利用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加快品种整合,促进品种、技术、市场等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三是鼓励省内优先使用。探索建立医疗保险药品支付标准谈判机制,完善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将省内获批上市的创新药、改良型新药、创新医疗器械和全国首家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按规定纳入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及时纳入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范围,并鼓励医疗机构优先采购和使用。
3.加强医药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约发展
推动医药产业集约化、园区化发展,以浏阳经开区、长沙高新区、岳阳经开区为龙头,建设一批管理规范、环境友好、特色突出的创新型专业园区。一是提高园区服务能力,鼓励医药企业入园。提高园区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提升园区服务意识,创造优质高效的园区服务环境;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为企业入园提供土地、税费等优惠政策。二是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建议由政府、园区、医药企业和投资机构共同设立医药产业创新促进基金,重点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新药研发引进和产业支撑平台的建设,推动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三是建立医药产业集约化发展孵化器。支持园区企业共建国家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医药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流动站、院士工作站,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园区主管,以医药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校、医疗机构、金融机构、政府主管部门参与的生物医药“孵化器”,为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
4.明确创新引领重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药品研发及生产企业要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10]为契机,明确药品研发创新的重点,有的放矢,抢抓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明确研发思路和重点。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中挖掘“金子”,重视罕见病药物研发,抓好经典名方品种的筛选和申报,高度重视细胞制剂类药品研发,注重大健康产品的研发。二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激励药品医疗器械优势企业兼并重组,促进品种、技术、市场等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三是促进产业创新与文化创新的融合,打造“湘药”品牌。瞄准健康产业大市场,实施“健康产业”“民生产业”“朝阳产业”创新发展战略,打造“湘药”品牌,发展湘药大产业[11]。
5.提升审评检查能力,保障医药产品质量安全
不断优化工作机制,加强审评能力和检查能力建设,提高审评检查效率和质量,保障医药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建立科学高效的医疗器械审评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引进高水平技术人才,提升队伍总体水平。二是建立职业化检查员队伍。整合食品药品监管系统资源,建立以专职检查员为主体、兼职检查员为补充的职业化检查员队伍,加强检查装备配备,提升检查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加强检验机构人员队伍建设和检验检测仪器设备配置,全面提升对药品的检验检测能力。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释放创新活力,发挥检验机构在标准制订与提高、产品检验等方面的专业优势,服务研发创新,保障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