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防性护理在急诊输液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18-12-07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32期
关键词:急诊科预防性输液

571159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八七医院急诊科(海南海口)

急诊科的特点是病情突发、病因复杂、工作量很大、患者治疗时间集中、使用的药物复杂等。由于急诊患者病情较重,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导致输液意外的发生,增加了急诊科护理工作的难度。因此,防止急诊护理中输液风险、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纠纷等是急诊科护理工作的目标。本研究旨在探讨预防性护理在急救输液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7年11月-2018年4月收治急诊输液患者500例,排除免疫系统疾病、严重器官功能障碍、皮肤溃疡、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中女242例,男258例;消化系统疾病180例,呼吸系统疾病160例,心血管疾病70例,妇科疾病70例,原发疾病20例;年龄4~78岁,平均(49.18±11.12)岁。以预防性护理措施为切入点,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50例。所有患者均有认知能力,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两组临床输液药物基本一致。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预防性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输液前预防性护理:输液室将不同季节的“常见、频繁”疾病手册放在书架上,供患者及其家属阅读并达到预防性健康效果。上岗前,护士必须保持自身衣服干净整洁,用一个体面的面容迎接患者,微笑并积极回答患者的问题。医护人员指示患者进入输液室以帮助他们计算药物的总量,明确告诉他们输液的天数,每日剂量,并给出药物保管说明卡以读取他们的每种药物,患者及其家属必须明确药物的有效性和预防措施,并明确告知他们不能随意更换座位,不能随意调整和中断输液。输液前,为确保患者在输液过程中的绝对安全,护士必须仔细检查治疗单和注射顺序。提示患者积极参与护理活动及帮助护士检查自己的信息。等待输液时,要对受影响的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调整,采取有效的沟通,互利和友好地对话,真诚行事,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对不遵医嘱的患者,护理人员不要直接指责患者,应该做出生气的表情或者其他暗示手段,让患者准确理解医务人员的情绪变化,自觉调整自己的不良行为[1]。②输液期间,患者进行静脉穿刺时,应轻声说话,并使用快速和熟练的技术,以尽量减少疼痛和不适。患者若出现发热、过敏等不良反应,告知其如何紧急处理,并告知服药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如输入头孢菌素时不喝酒,避免双硫仑反应。巡逻时,必须耐心听取患者的需求,并让患者理解医务人员的工作。输液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患者是否有发热、头晕、心悸、胸闷等症状。③输液后预防护理:输液后,告知患者正确的止血方法及下次输液时间,耐心告知患者一些注意事项及输液后可能出现的不适,以便掌握康复知识。此外,为提高穿刺水平及患者满意度,护士长必须定期评估护士的穿刺技术,定期培训。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输液后心理状态、安全意识和行为管理、护理满意度。护理人员观察“自我药检,异常病情的紧急处理,自我饮酒调整,自我中断输液”。使用症状清单90(SCL-90)评估输液后患者的精神状态。选择焦虑和人际敏感度作为指标。评分越高,症状越重。护理满意度采用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包括护理质量、健康教育、言行一致、服务态度、积极评估5个方面,总分100分,每方面0~20分[2]。

结 果

观察组安全意识和行为管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 论

输液护理的质量直接影响患者满意度。本研究采用输液前、中、后的全方位预防性护理,告知患者相关的疾病、输液信息,以减少护理事故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这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加强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急诊输液过程中,患者独立监护护理工作可提高护士的服务意识。

综上所述,预防保健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减少患者输液过程中的心理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表1 两组输液指标对比(n)

猜你喜欢

急诊科预防性输液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2015款奔驰R400车预防性安全系统故障
微表处在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中的应用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馆藏唐卡保管与预防性保护
高等级公路机电系统预防性维护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