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生素配合腹部穴位按摩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效果分析

2018-12-07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32期
关键词:淋巴结炎肠系膜腹痛

213200常州市金坛区中医医院儿科(江苏)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小儿腹痛的常见原因。本研究采用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配合腹部穴位按摩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男29例,女13例;年龄3~7岁,平均(5.5±2.1)岁;病程2~12个月,平均(5.5±3.8)个月。对照组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3~8岁,平均(5.7±2.5)岁;病程2~13个月,平均(5.6±3.9)个月。两组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的诊断标准[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对照组给予头孢唑肟钠100 mg/(kg·d)治疗,分2次静脉滴注,至症状消失,疗程3~5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腹部穴位按摩,以掌心或4指顺时针方向分别按摩肚角穴、神阙穴、中脘穴、丹田穴,每个穴位5 min,1次/d,疗程3~5 d。

疗效评价标准:治疗结束后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判疗效[2]。①无效:腹痛或伴随症状无好转,或反复发作或加重;②有效:腹痛及伴随症状消失,停药后B超检查无改变,腹痛复发次数减少;③显效:B超检查淋巴结较前缩小,腹痛症状及伴随症状消失,4周随访无复发;④治愈:B超检查淋巴结不肿大,腹痛症状及伴随症状消失,4周随访无复发。治疗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为76.3%。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P<0.05),见表1。

讨 论

肠系膜淋巴结炎好发于冬春季节,多见于<7岁的小儿,常继发于肠道炎症或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回肠、大肠区淋巴结多,远端回肠的淋巴引流十分丰富,肠道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后,病毒、细菌及其毒素经血循环到达该区淋巴结,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症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咽痛、倦怠不适,继之发热、呕吐、腹痛,有时伴便秘或腹泻。20%的患儿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多数肠系膜淋巴结炎与病毒感染有关,如埃可病毒、Coxsackie B病毒等,表现为肠系膜淋巴结增生、充血、水肿,细菌培养阴性。少数肠系膜淋巴结炎与细菌(如乙型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感染有关,多表现为淋巴结内急性炎性反应、出血及坏死,淋巴结内可分离出病原菌[3]。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用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好,能有效控制病情,而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肠系膜淋巴结炎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只能起到预防继发细菌感染的作用。因此,本研究采用抗生素配合腹部穴位按摩治疗。

头孢唑肟钠属第三代头孢菌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肺炎克雷伯菌、沙门菌、奇异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等肠道杆菌有强大抗菌作用,对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和部分拟杆菌属等厌氧菌也较敏感。头孢唑肟钠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黏肽的生物合成而达到杀菌作用,并对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体内分布广、与其他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等特点[4]。因此,头孢唑肟钠对细菌引起的肠系膜淋巴结炎有较好的疗效。

穴位按摩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腧穴学说为基础,以按摩为主要施治,通过手法作用特定穴位或部位,具有调和脏腑、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效[5]。中医认为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于“腹痛”范畴,李东垣在《医学发明》中强调了“通则不痛”的病理学说,提出“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本研究发现,抗生素配合腹部穴位按摩治疗的效果明显好于单用抗生素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穴位按摩对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肠系膜淋巴结炎也有较好的疗效。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总之,在抗生素治疗基础上配合腹部穴位按摩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有较好疗效,有利于患儿及早康复。

猜你喜欢

淋巴结炎肠系膜腹痛
扁桃体炎并发颈淋巴结炎 贴敷见效快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腹痛难忍:生殖道畸形惹的祸
排卵后腹痛,别大意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腹痛候”导引法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下腹部腹痛应做哪些检查诊断
肠系膜插管外固定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