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常6+1”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讲练结合教学模式初探

2018-12-07四川庄永红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18年6期
关键词:龙卷风选择题植被

四川 庄永红

一、前言

在高三文综复习中,一直有两个困惑:一是单科考与综合考学生成绩差异为什么很大;二是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真正帮助学生解决二轮文综复习中出现的时间紧、不专业、不规范等问题。

带着前面两个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文综考试除了选择题分值变化(每小题由2分变4分)外,还有试题的数量、文综因素(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相互干扰、抢顺序、抢时间)等客观因素存在。时间紧,说明学生做题速度有问题。不专业、不规范说明学生作答质量有问题。长期进行的单科考突然变成综合考,学生不适应,使以上问题暴露得更充分。

的确,高三文综考试时间为两个半小时,对多数文科生来讲,加上提前进考场的时间和考场最后清理完毕才能离开的因素,考生要在考场待三个半小时左右,大部分考生感到文综考试既是技术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的活动!一般考生做文综试卷做得手心出汗,手臂写酸,非常正常。如果平时不加以仿真训练,实战效果会大打折扣。但现在的仿真训练形式多种多样,年级、班级、备课组、学生个人都在组织,但效果却不完全尽人意。笔者认为课堂质量才是抓手,只有抓住40分钟的课堂,提高二轮复习效率才是硬道理。按现在的文综地理试卷模式,11个选择题、2个大题、1个选做题,如果用平常教师都用的课后练、课堂讲的形式,会发现学生练的效果差,如果用一节课来练,一节课来讲的话,时效性又会变差,加上年级周考、月考、放假等因素,复习的有效性更会大打折扣。

作为地理老师如何提高珍贵的课堂有效性?笔者思考了一种在高三开始文综卷考试后的地理课堂讲练紧密结合的复习模式,取名为“非常6+1”,供一线师生参考。

二、 模式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非常6+1”,高三二轮复习非常关键,乃非常时期,需应用非常手段,所以模式中“非常”二字由此而来。“6”为6个选择题,也可以为两组或三组选择题,有可能5~7个选择题,取名6而已。1为1个综合题或1个旅游地理、环境保护选做题。题源以高考真题为主,或质量较高的各地诊断、模拟题。操作时将基础类、中挡题、高挡题适当分开,注意分类与综合兼顾。用A4纸将试题双面打印提前发给学生,留足答题空、学生反思栏、教师批语栏,页眉上还可以留两句名人名言。具体操作如下:

1.练习

一节课分为两段各20分钟,前20分钟以练为主,后20分钟以讲为主。前20分钟以学习小组形式,每次留一个小组先做“1”,后做“6”,以后循环。学生练习时,教师一定要走下讲台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巡视全班自主完成情况,特别注意地理成绩偏低学生的情况。然后开始用红笔批改先做“1”的那组同学的试题,尽量多批阅一些,了解更多学情。为了训练速度,到20分钟全班准时停笔。注意一个细节:为了保证地理课堂时间的高效性,需在课前提前发题,确保正式上课之前试题发放到位。练习的主要功能是解决时间紧的问题,要提速,必须强化训练,其次是老师有20分钟的时间充分掌握学情。

2.讲评

后20分钟又分为师讲和生讲两种形式。讲之前先统计选择题对错情况,为后面评讲做准备。在电子课件上公布主观题答案和评分标准,学习小组交叉打分,疑问留给老师。师评、生评、互评灵活使用。回放学生参考答案,全班点评或分享。通过教师精讲,采用最简练的、最朴实的、最容易让学生理解的语言去讲,讲解不能脱离学生的思考,学生可以收获规范、专业的答题技巧。通过学生评讲,同学之间取长补短,教师零距离发现学生闪光点和易错点,拉近与学生距离,更有针对性地教学。教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其具体表现就是不放弃,给予机会让学生说出不懂的和没有听会的地方。因为教师的关爱换来的是学生对教师的喜欢,对教师的喜欢换来的是对学科的喜欢,从而对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提高成绩的根本。此环节与第一个环节动静结合,师生互动,教学双方都有收获,整个课堂显得生动、和谐、有效。

3.反思

学生将反思书写到A4试卷反面的空白处,作为作业交给老师,老师检查学生互改情况和学生反思情况,至少提一至两点建议后返给学生。学生将试题成册装订利于考前复习。20分钟定时定量的自主课堂训练,锻炼学生迅速收心做题和提高做题的速度与质量的能力,尽快达到规范答题,快速答题的目的。通过练习、讲评和小组探究,学生应该思考如何反思,如反思自己做错的题目都考查了哪些知识点、自己掌握的相关知识有没有什么漏洞、考查了什么能力、自己哪里有欠缺。经过经常的反复思考和拓展之后,不断地提炼解题思路和方法,才是提高属于学生自己的高三地理复习效率的有效方法。教师也通过学生反馈,反思“6+1”选题模式的实效性、针对性,努力做到通过每一个题目的训练都让学生有所收获,学到知识和方法。教师在选题时要坚决杜绝两个内容相同题的训练,与其多讲几道题,不如对一道题进行深思深挖,拓宽引导。

三、案例

在二轮复习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明显的是时间与进度、讲解问题的深度与考查深度等之间的关系,所以选哪些选择题放在珍贵的课堂上讲与练也很关键。笔者建议要大胆丢掉偏、难、怪的试题,将时间放在核心考点的备考上,做到重点突出,有效备考。地理选择题的占时按照高考时间分配,平均一道题是1分钟。地理11道选择题最多不能超过12分钟。这种计算是一种平均思维,但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有些题可能需要“秒杀”,有些题可能需要多花些时间,但做题时一定不能过多“纠缠”,要给主观题留足答题时间。

笔者建议为了引导学生体验全国卷的命题特点,在课堂上尽量选用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试题,如全国新课标卷Ⅰ、Ⅱ、Ⅲ,包括海南卷。此外,从全国卷的讲练结合中还可以看出命题者的命题意图,从而对将来的高考应对带来启迪。

以下以笔者曾用过的一组“非常6+1”试题,稍作分析:

【例1】(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6~8)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6~8题。

6.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 )

A.远大于2 000毫米 B.约为2 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7.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 )

A. 坡面 B.洪积扇 C. 河谷 D.湖盆

8. 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 )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 盐湖面积缩小

C. 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 湖水盐度增大

【讲评环节】先由某位学生分享第6~8题的答题思路,然后由三名学生分别点评,最后教师进一步补充。

第7题理论蒸发量大小与气温关系密切,实际蒸发量与下垫面关系密切。从图中可以看出,坡面地势最高,坡度最大,最不利于留存地表水。地表水向低处流走,故坡面地表水最少,且地下水埋藏较深,同时该流域气候干旱,坡面没有植被生长,缺乏植物蒸腾,因此实际蒸发量最小。

第8题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缺乏,注意设问中“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势必消耗较多的水资源,使得注入湖泊的水量减少,盐湖面积缩小。

【参考答案】6.C7.A8.B

【例2】(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7~9)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7~9题。

7.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云铜集团全年4 000~5 000 t干基铜阳极泥均借助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冶炼加工总厂(以下简称“云铜总厂”)稀贵分厂(以下简称“分厂”)进行贵金属回收。分厂采用选冶联合流程工艺回收铜阳极泥中的稀散、稀贵金属。因该工艺为湿法除杂与火法精炼的结合,故为了确保金银产品质量,在前端湿法除杂工艺中,必然要将绝大部分的贱金属与贵金属进行分离。铜阳极泥中的铜、硒在氧化脱铜、氯化脱硒工艺中实现了有效分离回收,碲依靠氯化分离及分银炉冶炼实现了部分回收,而铜阳极泥中的铅、锑、铋尚未实现回收。借助长期的生产数据分析计算,通过湿法除杂工艺后,铜阳极泥中铅、锑、铋、碲的分散率见图1~4。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8.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讲评环节】温故而知新,虽为2016年真题,部分学生做过,但这种专题性训练不够,这组题从小切口、大纵深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环境修复观。识记植被的生态作用,理清植被破坏或恢复对下渗、蒸发、地表径流等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正确解答该组试题的关键。因为植被被破坏,将导致其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因此,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同时坡面上地表径流速度加快,区域水体总量减少,最终蒸发和蒸腾减少,区域降水量减少;反之,则出现相反的结果。

第7题主要考查植被对水循环的影响。植被具有涵养水源、截留水分的作用,植被覆盖率下降,降水之后被截留的、下渗的水分减少,更多的直接形成坡面径流汇入河流。

第8题同样考查植被对水循环的影响。植被覆盖率增大可以使蒸腾作用增强,蒸发量增加;植被能够涵养水源,截留水分,使下渗量增加,坡面径流减少。

第9题主要考查植被调节地表径流的作用。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截留水分作用增强,会导致地表径流减少,即该区域总体地表径流量减少;由图可知,岩层向乙河倾斜,雨水下渗到透水岩层后,倾斜汇入乙河,乙河径流量增加,而甲河径流量减少。图中岩层(不透水层和透水层)的倾斜是导致甲乙两河径流量变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7.B8.C9.D

【教学反思】从这组“非常6+1”选择题中笔者发现: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同时出现在试题中,在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37题第二问中也出现了。水平衡原理在过去的老教材上出现过,现在老师们很少讲,学生更是不清楚。所以这组题目反复的出现应引起一线师生对一些基本地理原理、地理过程等的重视。

(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Ⅱ·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

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布。在美国龙卷风多发区,活跃着“追风人”,他们寻找、追逐、拍摄龙卷风,为人们提供龙卷风的相关信息。

(1)读图,指出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抬升的原因,以及气流发生旋转的原因。(8 分)

(2)分析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6 分)

(3)解释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4 分)

(4)说明龙卷风被人们高度关注的理由。(4 分)

【讲评环节】

该题难度较大。由学生充分讨论后再由老师进行讲评。

第(1)题要求学生将“湿热”二字做上记号。“热”,主要来自较低纬度;“湿”,主要来自广阔海洋。那么在美国本土龙卷风多发区的湿热气团主要来自南部的墨西哥湾。湿热气团抬升的主要原因可从主动抬升和被迫抬升两个角度分析。被迫抬升:一方面,湿热空气受北来的干冷气团影响,被迫抬升(类似冷锋,锋面下方是冷气团,上方是暖气团,暖气团被迫抬升);另一方面,中部平原地区,地处中低纬,太阳辐射强,下垫面温度高,湿热气团受热被迫抬升。主动抬升:湿热气团在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后自己主动抬升。湿热气团旋转的主要原因是受气压梯度力影响,空气做水平运动,在做水平运动的同时,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从而形成旋转气流。

第(2)题,学生必须对美国的地形有清晰的了解,西部高原山地,中部宽广的平原,东部低缓的山地,所以中部平原就像冷暖气团的战场。一方面,平坦的地势,几乎无法阻挡气流;另一方面,平原南北延伸,面积广大,南北气团频频交汇,极易形成龙卷风。

第(3)题,学生需注意“春季”二字,可以逆向思维去思考这道题。风大,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进一步得出南北温差大。而春季北美大陆普遍开始升温,但由于北美南北纬度跨度大,南部升温快,北部升温慢,导致南北温差加大,较大的温差形成较大的气压梯度力,这样,冷暖空气交汇更加频繁、强烈。

第(4)题,教师给学生的提示是为什么要用“关注”一词?因为难得一见,因为美丽壮观,还因为对人类本身或生产、生活带来可怕的威胁等等。

【参考答案】(1)主要源地:墨西哥湾。抬升原因:与北来的冷干气流(气团)交汇,湿热空气抬开,(地处中低纬,太阳辐射较强)下垫面温度较高,(湿热)空气受热抬升;湿热空气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并进一步抬升空气。旋转原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2)地势平坦,对气流旋转阻挡作用弱(摩擦力小);平原南北延伸,面积广大,利于(南北向)冷暖气团交汇。

(3)北美大陆春季中低纬升温快,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强烈。

(4)强烈的涡旋,从地面至云端,壮观;历时短,局地性强,不易见到;破坏力大,对生命财产构成巨大威胁。

【教学反思】学生对自然灾害知识点准备明显不足,甚至有学生置疑全国卷是不是搞错了,自然灾害不是不考了吗?虽然2017年高考试题中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没有出现在选做题中,但是不代表该知识点就不会出现了,从这道题可看出自然灾害知识的考查不仅不会变少,还会增加!因为自然灾害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密不可分,自然灾害对人类经济建设和社会影响深远,而中国还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中国自然灾害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有明显的南北不同和东西分异。本题以美国龙卷风为切入点,以龙卷风的源地、成因、高发季节、关注度高等为主要考查点,以引起学生、社会、国家及国际对自然灾害的研究和重视,从而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四、小结

猜你喜欢

龙卷风选择题植被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植被覆盖度变化遥感监测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龙卷风
疯狂龙卷风
单项选择题狂练
数列选择题精选精练
与生命赛跑的“沙漠植被之王”——梭梭
例说速解选择题的几种有效方法
卷卷龙卷风日
公路水土保持与植被恢复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