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认知”素养的命题特点例析
2018-12-07北京杨崇广蒋立红
北京 杨崇广 蒋立红
在新课标背景下,“三维目标”逐渐让位“核心素养”目标,“核心素养”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区域认知”是四大核心素养之一。那么,“区域认知”素养含义是什么呢?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是指人们对人地关系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学生掌握了区域认知的方法,能够养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并能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从而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从地理教学层面上来看,区域认知需要认知的内容有: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或区域整体性)、地理特征的发展和变化、区域与域外的关联性、区域特征与域外特征的差异。这些认知的方面,在高考试题中的都有明确的体现。
一、认知“位置”与“特征”——位置是“果壳”,特征是“果核”
【典例一】(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Ⅲ)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1~3题。
1.贝加尔湖形成于
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
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3.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湖面蒸发弱 B.湖泊面积大
C.湖水盐度低 D.湖水深度大
【答案】1.A 2.C 3.D
【解析】第1题,由“世界最深、深度还在加大、面积大”推断贝加尔湖属于构造断裂下陷形成的湖泊,故选A。
第2题,贝加尔湖是断层陷落湖;注入贝加尔湖的众多河流携带大量的泥沙在贝加尔湖沉积,经过漫长时间的堆积形成巨厚的沉积物,湖泊应该变浅,结果是目前湖泊深度仍在加大,说明该湖盆仍在陷落,河流水不断汇入湖泊,导致湖水深度不断加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区降水量、入湖径流量变化不大,故选C。
第3题,结合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由于湖水深度过大,上层水体和下层水体之间的交换距离长,水体更新缓慢,故选D。
【命题特点】区域以示意图形式呈现,给出多方面信息,区域定位较容易,但是,考点主要是考查区域的某些突出特征。该题从经纬度、河湖轮廓、文字材料多个信息进行多角度定位,确定该区域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但这只是进入了试题的“大门”,题组分别考查了湖泊的成因、湖泊深度变化的原因、湖泊的水文特征的变化,即是对区域特征分项、分类的深入考查。命题最大的特点是“位置是果壳、特征是果核”,进入“大门”比较容易,然后“曲径通幽”较难。
二、认知区域与周围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即对“区位”的认知
【典例二】(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Ⅱ·36)(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数据中心是用特定设备在互联网上传输、存储数据信息的场所。数据中心的规模以设备运行耗能的多少来衡量,规模越大,运营成本越高。2010年之前,我国的数据中心一般规模较小,主要布局在东部沿海地区。2010年之后,一些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开始在中西部地区布局。位于贵州省中部的贵安新区(国家级新区,位置见下图),因气候凉爽、用电成本较低、自然灾害少等优势,吸引了数十个大规模数据中心在此集聚,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数据中心基地。
(1)分析数据中心在贵安新区集聚的有利条件与集聚发展的益处。
(2)如果把数据中心的数据比喻为“原料”,指出贵安新区利用这些“原料”可以发展的产业。
(3)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数据中心开始采取节能降耗措施。你认为目前贵安新区的数据中心是否有必要这样做?请表明观点并解释原因。
【答案】(1)集聚的有利条件:国家级新区,有政策优惠;有气候、水和电价等优势,可大幅降低运营成本;临近贵阳和安顺,便于对接或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等。
集聚发展的益处:可以共享基础设施,节省个体数据中心建设与运行的成本;有利于数据中心之间的联系,促进相互间的交流和合作。
(2)数据加工、数据分析、数据交易、数据服务、智能制造等。
(3)没必要。因为贵安新区气候凉爽,电力资源丰富且电价低,没必要支付节能降耗的成本。(或有必要。因为节能降耗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可持续发展模式。)
【解析】整体分析:本题组以数据中心的建设为载体,考查工业区位条件、产业集聚的条件和意义、以“数据”为中心的产业、区域产业发展措施的评价,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1)题,贵安新区数据中心集聚的有利条件,主要结合贵安新区气候凉爽、用电成本低、自然灾害少的特点,从政策、生产成本、地理位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2)题,以“数据”为原料贵安新区可以发展的产业,关键信息是“数据”,只要列出的产业以“数据”为中心即可。
第(3)题,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贵安新区的数据中心是否要采取节能降耗措施的原因。从有必要的角度,主要分析采取节能降耗措施对生态环境的积极意义。从没有必要的角度,主要分析贵安新区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和用电成本与东部地区相比的差异。要注意论据与观点必须一致。
【命题特点】以区域特征为依托,考查对区域开发条件的评价,规划区域特征的产业指向,即区域的发展方向。本组试题考查贵安新区的地理特征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命题的艺术性在于“区域特征是树枝、考点是枝上的花、枝上的果”,俗语说“什么样的树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用在这里,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正是地理原理在生产指导上的运用。
三、对“区域特征变化及其影响”的认知
【典例三】(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37)(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下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答案】(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富集(最终饱和)。
【解析】该题以乌裕尔河的变迁过程为背景,考查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及其相互影响。
第(1)题,湿地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地表积水条件和排水不畅等方面分析。据图可知,扎龙湿地地处松嫩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排水不畅;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说明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第(2)题,据材料可知,乌裕尔河原本为外流河,降水量应等于蒸发量、下渗量和流出到嫩江的水量之和,所以,降水量应大于蒸发量;乌裕尔河后来成为内流河,并形成了扎龙湿地,说明此时无地表径流流出,随着扎龙湿地面积的扩大,蒸发面加大,蒸发量是增加的,而流域内多年平均的降水量和下渗量基本不变,最后,当降水量等于蒸发量(下渗量忽略不计),即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扎龙湖的面积稳定。
第(3)题,盐度高低与蒸发量和降水量有关。河水泛滥不断为湿地带来矿物质,且受全球变暖影响湿地水分蒸发加强,盐分析出;且属于内流流域,没有外泄通道,盐分难以排出;据材料知泥沙淤积量大,湿地水浅,随着时间推移,盐分逐渐积累。因此湿地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命题特点】区域地理特征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自然和人类的作用下不断变化,同时会影响其他要素随之发生变化。本题组考查乌裕尔水文特征的变化及其对区域环境变迁的影响。区域认知素养考查的落脚点在于“在动态变化中认知区域地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