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思路 细分析 巧变式 善点拨
——高三地理试卷讲评有效性探微

2018-12-07浙江王振坤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18年6期
关键词:经度经线蒸发量

浙江 王振坤

试卷讲评课是高三地理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能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培养解题技巧,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理解知识、熟练技能、总结经验、拓宽思路。试卷讲评的核心是讲和评,讲应重技巧,评应重点拨。有效的试卷讲评不应是批评或简单纠错,而应成为对学生学习情况整体把脉基础上的知识补救和方法引导,是对错误资源的利用、引申与拓展,更应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再度梳理、提炼。因此,只有优化讲评点拨,才能整体提升试卷讲评的有效性。

试卷讲评课是在练习或考试之后,教师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课型,具有激励、矫正、强化和示范的作用,特别是复习阶段具有总结经验、拓宽思路、揭示规律和提高能力的功能,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复习课。这种课通过师生共同矫正知识理解上的偏差、探讨解题方法、寻找解题的思维规律,达到巩固知识并实现对知识的再整理、再综合和再运用的目的,是执行测试常规、全面实现检测功能不可忽视的环节。那么,怎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试卷讲评效果呢?

一、整体概述,明确得失,激发兴趣

课前教师要整体揣摩试卷内容,了解每道题的考查点,对某些题适当变式延伸,对某些题的知识点适当补充,要把握试题难易度,明确讲解的侧重点。课上通过电子课件展示试卷结构、知识点构成、能力要求以及学生答题情况明细表,同时要注重从不同角度去表扬或鼓励不同学生,激发学生兴趣。

二、学生主体,分组研讨,各个击破

试卷讲评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用5—8分钟的时间整体浏览试卷,重点关注错题,尝试独立查找原因、纠正错误;随后根据学生人数进行分组,相互交流错题,提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大胆假设、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敢想、敢说、敢做的思想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讲评课的主人,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三、重在技巧,巧在点拨,培养思维

讲评课涉及的内容都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但评讲内容和形式决不应是原有形式的简单重复,必须有所变化和创新。笔者一般以小组为单位,甲组提出问题,乙组解决问题,在学生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上,教师适当点拨讲解,点拨要重在引导、支持和沟通,注重相关知识点成题规律、解答策略以及注意事项。

对于同一知识点应多层次、多方位加以解剖分析,同时注意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升华,以崭新的面貌展示给学生。在掌握常规思路和解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和一题多解的方法,让学生感到内容的新颖,学有所思,思有所得。通过讲评,训练学生由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过渡,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和灵活运用能力。

【例1】甲图中虚线为乙图①河流域昼短夜长时某时刻地球光照图中的一段晨昏线。此时,全球今日与昨日范围的比例正好是3∶1(参照丙图),甲图中A、B之间的距离为1 110千米,B和C位于同一条经线上。据此回答1~3题。

甲 乙 丙

1.A点所在经线的经度是

( )

A.150°E B.180°

C.30°W D.0°

2.图中C点的夜长是

( )

A.9小时20分

B.10小时40分

C.13小时20分

D.10小时

3.一艘停泊在D港口的游轮,此时旗杆的影子朝向是

( )

A.西北方 B.正北方

C.东北方 D.西南方

【点拨剖析】第1题由图乙可知:①河在北半球,昼短夜长,则在图甲中可以用斜线表示夜半球,如图1,可得A、C点均在昏线上,为日落时分。A点在赤道上,昼夜平分,18点日落,故18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是18时。

图1

由题干中“此时全球今日与昨日范围的比例正好是3∶1”可化作图2:

图2

这种方法可以称作“数轴法”,“今日与昨日的比例正好是3∶1”则可以把全球分成四等分,两个日期的界限为180°经线和地方时24时或今日0时的经线。

结合图1、图2可知A点地方时18时比24时(90°W)晚6小时,经度差90°,所以A点的经度时180°(注:东早西晚,东加西减)。故B项正确。

第2题由题干“A、B之间的距离为1 110千米”,可知A与B的经度差10°(注:赤道上经度差1°,距离相差111千米);则B、C点的地方时为18时40分(注:经度差1°,时间差4分钟);C点刚好在昏线上,说明C点是18时40分日落(见图1),上半夜为24时-18时40分=5时20分,上半夜=下半夜,可求C点的夜场为10小时40分钟。故B项正确。

第3题求物体影子的朝向,关键是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①由题干内容可知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则北半球D点游轮上的影子朝北;②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即地方时12时的经线,由图2可知90°E地方时为12时,即太阳直射的经线,D点在90°E的东边,影子朝东,故旗杆影子朝向东北。故C项正确。

【答案】1.B 2.B 3.C

【例2】图3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4,5题。

图3

4.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 )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

【点拨剖析】第4题,此题难度较大,曾被评为“十大好题”之一。初看此题几乎无从下手,因为在岩层构造图中此类图形较为少见,但只要抓住“岩层的埋藏深度”,即岩层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将该图上下两部分合二为一,此题便迎刃而解。如图4:

图4

第5题由图4可以看出,①④处为背斜谷,⑤处相对上升。此类图图转换法往往能在思维难点上有所突破,给人以茅塞顿开之感,当然这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底和熟练的转换技巧,加之以适当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形成能力。

【例3】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图5)。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图5

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点拨剖析】这是一道地理过程推理题,考查流域降水量和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难度较大。对于此类试题,首先一定要明白“过程”,在过程中去解读“该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结合该题材料和题干,应该这样思考:①当乌裕尔河汇入嫩江时,乌裕尔河是一条外流河。理论上,该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等于多年平均蒸发量与多年平均径流量之和(不考虑下渗)。乌裕尔河作为一条外流河,河水汇入嫩江流入大海,故降水量要大于蒸发量,降水量比蒸发量多出一个乌裕尔河汇入嫩江的流量;②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脱离嫩江,成为“独立王国”。随之,乌裕尔河河水“无路可走”,只能“自谋前程”,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乌裕尔河河水汇入地势低洼之处,形成湿地。湿地的面积,随着河水的汇入,而不断扩大。此时段,该流域降水量等于该流域蒸发量和湿地扩大的水量,由于湿地在不断扩大,所以乌裕尔河流域,此时段降水量还是大于蒸发量,降水量比蒸发量多出一个湿地扩大的水量;③当湿地面积保持稳定的时候,湿地的面积不断扩大,蒸发量也会随之增大。当湿地面积达到某个“临界点”的时候,该流域的蒸发量恰好等于该流域的降水量。也就是说,这时该流域的降水和蒸发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湿地的面积也就基本保持相对的稳定。

四、聚焦变式,拓展训练,构建思维

在高中地理讲评课中运用变式教学法巧设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对象的本质属性,建立学习对象与已有知识的内在合理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4】图6为东南亚部分区域略图。该区域火山众多,火山活动频繁,火山喷发往往会将大量的气体和火山灰喷入大气。图7为图6中甲、丙两地不同月份降水量占全年比重图。

图6

图7

【原题】分析甲、丙两地降雨较多三个月降水成因的异同。

【点拨剖析】降水特征是气候知识组块中的主干知识,主要围绕降水量的多少和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来思考问题,再从降水的影响因素来分析成因。我们深知在高考地理复习中总是用最少的时间给予学生最大的有序知识,通过变式讲评,以一个点为中心搭建起“气候特征”的知识网,构建“气候”知识组块,而这些组块相对于孤立的知识点无疑具有更大的功能。为此,可以保持原命题的本质不变,不断变换原命题的条件,或结论,或形式,或空间,或内容,或图形等,产生新的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维去探究问题。

【变式一】分析降水对甲、丙两地气温的主要影响。

【变式二】比较甲地和丙地年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

【变式三】描述甲地(丙地)降水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学生通过解答这一组问答题,培养了从题目的图文信息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规律的能力,培养了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在进行讲评课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运用变式教学法,对讲评的习题或试题进行各种变式,最大限度地挖掘题目的教学价值,带动各种层次的学生乐于思考,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提高讲评课的效率。

五、小结

猜你喜欢

经度经线蒸发量
贵州清镇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高考地理中关于日期比例问题计算的探讨
对时差计算方法的探讨
1958—2013年沽源县蒸发量变化特征分析
1981—2010年菏泽市定陶区蒸发量变化特征分析
谈“日期图”的判读分析技巧
高考中有关日界线常考的问题及解题方法
巧用规律妙解“日期变更题”
如何计算地方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