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思维 精彩纷呈
——“超级全能生”全国卷26省3月联考乙卷理科第15题探析与教学启示
2018-12-07山东尹承利
山东 尹承利
“超级全能生”3月联考成功举行,通过联考及时检测了学生复习备考的情况.在试卷中有许多蕴涵丰富数学思维价值的试题,本文根据数学全国乙卷理科第15题的考情及所潜在的思维功能、应用功能及拓展功能作如下探析.
一、试题呈现
二、考情分析
这是一道有着深度思维背景的考题,从考试成绩分析的数据看,该题平均得分率、区分度均偏低,由下表便可窥见一斑.
题号满分类型平均得分难度区分度参考样本数平均得分率满分人数155填空题0.150.029 80.080 07.6892%230
由于是填空题,我们无法从学生卷面去找到学生答题不理想的原因!但我们可以试着从试题本身的结构形式和思维量等视角略作剖析:
1.该题难度大,体现在该题的是“二元分式型的条件最值”问题,并由此使得变形、整理过程冗繁,运算量大,技巧性强.因而大多数的学生“望题生畏”、“望题兴叹”,出现解答的畏难情绪或不敢涉猎该题的情况也就不足为怪了!
2.难道说该试题就不可取吗?恰恰相反,该题是一道能充分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优质试题,命题老师设置精当、颇具匠心.那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局面呢?笔者个人认为,问题还是出在备考上,就该题而言,在备考方面无论是学生的知识和方法的积累、储备,还是学生应对思维量大的问题,分析问题的背景、将问题转化处理的能力等都还是有所欠缺的,当遇到情景相对新一些的问题就不知所措、束手无策了.其实,解答本题时,消元→化为一元函数式→利用单调性求解;或者,代换“1”→待求式通分整理→齐次化→分离常数→直接运用基本不等式,或换元后运用基本不等式,或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用判别式求解,这两方面的途径都纯属再正常不过的解题思路.至于学生作答的这么不理想,不能不说是有些遗憾的,这也为我们后面冲刺阶段的备考敲响了警钟,理应引起教师的重视.
三、解法探析
为发挥该试题的最大效益,笔者特从不同的视角给出解答该题的思维分析和几种不同的解法,供参考.
1.思维分析
解答该题如何寻找切入点呢?条件式是整式和的形式,结论式是分式和的形式.在求最值的一些常用方法中,比如利用二次函数的最值、三角函数的最值、基本不等式等求最值,依据目标式的结构特点,我们首要想到的是运用基本不等式,这样就初步确定求解该题的基本方向,当然也可能会有其他的方法.其次,从条件式2a+b=1获得的信息,可大致有两种具体求解的路径:一是消元,转化为一元问题求解,根据变形、转化待求分式的情况或利用单调性,或利用基本不等式;二是,由于待求分式第二项的分母中有“1”,这就暗示可以进行“1”的代换,“1”的代换后就将分式化为了齐次式,进而或通分并分离常数,或换元转化,变形出基本不等式的结构求解.
求解这类二元最值问题的思维导图:
由于求解该题的方向、方法均确定了,便有了下面具体的求解方法.
2.解法赏析
分析1.首先进行“1”的代换:1=2a+b,化为关于a,b的二次齐次分式后变形为基本不等式的结构形式,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得最值.
【点评】该解法将目标式整理为关于a,b的二次齐次分式后,分离常数,进而转化为运用基本不等式的结构形式求解,技巧性较强.
分析2.首先进行“1”的代换:1=2a+b,化为关于a,b的二次齐次分式后,进行双变量换元,变形为基本不等式的结构形式,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得最值.
令a+2b=m,a+b=n(m>0,n>0),则a=2n-m,b=m-n,所以
【点评】对于通过“常值代换”转化成两项一元齐次分式和的一类二元条件最值问题,利用双变量换元法求解十分奏效.
【点评】该解法把目标式变形整理作比后,再换元化为关于新元的一元二次方程,利用判别式法求解.
分析4.由2a+b=1,得b=1-2a,消元转化为关于a的二次齐次分式后,利用导数求解.
【点评】该解法通过消元,化为关于a的一元函数式,求导利用单调性求解.这也是求解二元条件最值问题常用的一条途径.
四、问题变式
俗话说:铁打的盘,流水的兵.高考中不变的是知识,变化的是情景的呈现形式和问题的结构方式.这就要求我们面对典型的数学问题时,能突破常规,多做变式工作,使学生做一个题,会一类题、一串题.
仅仅改变一下问题的条件式的背景,可有变式1~4.
略解:由点(a,b)在线段2x+y=1(x>0,y>0)上,得2a+b=1(a>0,b>0).下同上面的方法.
略解:由点(1,1)恒在函数y=2ax+b(a>0且a≠1,b>0)的图象上,得2a1+b=1(a>0且a≠1,b>0),即2a+b=1(a>0且a≠1,b>0).下同上面的方法.
略解:因为m·n=-1,所以-2a-b=-1,即2a+b=1(a>0,b>0).下同上面的方法.
所以2a+b=1(a>0,b>0).下同上面的方法.
问题的条件式不变,改变待求的分式的形式,可有变式5.
注:本题是将目标式化为两个一次齐次分式和的形式后,利用双变量换元,转化为基本不等式的结构求解的.
既稍加改变条件式,同时又改变待求的分式,可有变式6.
逆向考虑问题,可有变式7.
设2a+b=m,2b+a=n(m>0,n>0),
注:已知条件式是“和的形式”,目标式是“积的形式”,从而联想到基本不等式,采用“1的代换”,把目标转化为一次齐次分式后,进行双变量换元,问题得以解决.
将问题中的条件等式换为不等式,同时改变待求的分式,可有变式8.
设u=t-2(u>0),则
注:本变式的条件式是不等关系式,应特别注意换元后新元的范围跟进.本题解法中进行了两次换元,最后转化构造出基本不等式的结构形式求解.
若进一步强化条件,将问题中的条件等式加强为不等式,同时改变待求的分式,可有变式9.
注:首先分析出条件中的不等式与待求式在结构上的联系,然后进行代换,构造出基本不等式的结构,利用基本不等式放缩求解.运用放缩技巧时,要注意放或缩的一致性,并且特别注意各步的放或缩是否可以同时取得等号.
二元条件最值问题,不止是“分式型”,在高考或各地模拟题,或是各类竞赛题中“整式型”的问题也常出现,结合联考题化为二次齐次式的式子,这里可有变式10.
变式10.已知正实数a,b满足a2+3ab+2b2=1,则a2+2ab+2b2的最小值是 .
解析:(单变量换元法)由a2+3ab+2b2=1,得(a+b)(a+2b)=1.
由于a,b均为正实数,则有a+b>0,所以k>0.
五、题型规律
二元函数的条件最值问题,因其注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具有很好的区分功能,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一直备受命题者的青睐.此类问题求解时往往技巧性特别强,学生不易掌握.储存、掌握这类问题的模式和解决的方法是解答的关键.
根据问题的结构特征,解答二元函数的条件最值这类问题所用的数学思想是:常量(“1”)代换和齐次化;所用的方法途径通常有三个:①将函数式变形转化后,直接利用基本不等式,如联考题解法1;②将函数式变形转化后,消元转化为一元函数利用基本不等式或函数的单调性,如联考题解法4;③将函数式变形转化后,换元,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如联考题解法3,或转化为一元二次不等式利用判别式工具求解,如联考题解法2;其中换元又分为单变量换元,如变式10的解法,双变量换元,如联考题解法2.
六、教学启示
如何利用“变式教学”来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当前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此《教学考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地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们应怀有一颗虔诚的心,顺势而为.
1.数学问题的“变式教学”,不能仅仅满足让学生掌握几种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各种方法的对比,教会学生如何挖掘问题条件蕴含的内容,学会看准目标,优化解题思路.当然,过程体会与循序而导对于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解法自然生成也有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在关注解法的同时,更让学生经历“如何想到这样解”的思路历程.这样的话,解题的思想方法才会得到较充分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