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共享经济建设共富中国的几点思考
2018-12-07王小元葛润荃
王小元,葛润荃
(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2017年,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达到了人民币82.7万亿元,人均GDP达到9 000美元,中国连续八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逐年提高到15.3%。中国已经实现了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中期发展目标。与此同时,大部分人和大部分地区刚刚达到总体小康,甚至还有一部分人生活在温饱线以下,尚未脱贫。因此,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新目标。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群众,即中国共产党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梦想而奋斗的政党[1]。而共同富裕作为中国梦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奋斗的目标之一。因此,中国共产党需要认真思考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长期以来,“低劳动力成本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的看法在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得到广泛认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也确实从“低劳动力成本”获益颇多[2]。这种情况导致在过去的近四十年中,居民收入增长明显慢于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的增长速度,居民收入比重不断降低,居民生活水平改善速度长期较慢。以世界前三大经济体的国民收入分配情况为例,2007年,我国政府、企业和居民在收入分配中的份额为1.4∶4.6∶4,居民收入小于企业所得。而美国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大致为 1∶1∶8,日本三者间的分配比例大致为 1∶1.5∶7.5[3]。为此,中国政府需要积极思考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的问题。第一,要通过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为鼓励经济发展,吸引内资和外资进入生产领域,中国政府在收入分配方面,倾向于鼓励资本收益,抑制劳动收益,导致劳动报酬的比重逐年降低。在我国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比例已由2000年的51.4%快速下降为2007年的39.7%。这种趋势导致劳动者收入增长缓慢,国内市场难以真正启动,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呈现下降趋势就不难理解。据西蒙·库兹涅茨研究,西方国家国民收入中由物质资本所贡献的份额已从45%下降到25%,而劳动对国民收入的贡献从55%上升到75%[3],这种极大反差显露出中国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的极度不利地位。为推动中国经济健康发展,政府需要持续通过提高劳动工资的方式,使工资增长快于国民收入增长,改变劳动报酬低的局面。第二,适当降低中产阶层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手段之一。自中国政府1980年征收个人所得税以来,个人所得税不同程度地发挥了这一功能。全国个人所得税总额从1980年的16万元,逐步增加到2017年的11 966.37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为8.29%,成为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但是,随着经济的增长,特别是房价和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无法同步赶上,个人所得税的功能逐步发生变化,中产阶层特别是工薪阶层逐渐成为个人所得税的主力军。为此,通过改革个人所得税政策、提高税基,以及增加教育、医疗和抚养比例等因素等方式减税,将能够持续增加中产阶层收入,不断扩大中产阶层队伍。第三,继续降低“三公”经费占政府收入占GDP比重。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推出“八项规定”等纪律,中央财政带头大力调整和压减一般性支出,继续实行“三公”经费只减不增,确保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在中央的示范下,各级党政部门严格“三公”经费审批和使用,“三公”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降低,间接增加了政府的有效收入,为发展共享经济,推动共同富裕做出了表率。
二、健全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为房地产业提供了高速发展的机会[4]。2017年,全国房地产投资10.9799万亿元,占全年固定投资的17.4%,其中住宅投资7.5148万亿元。房地产行业成为继制造业和基础设施产业的第三大产业,是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随着房地产的迅猛发展,房屋的功能产生了异化。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房屋作为一种商品的真正功能在于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使人民免受风吹雨淋之苦。但是,反观当今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房屋已经成为投机者牟取暴利的手段。这种畸形的房地产发展模式透支了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潜力,使大批具有消费欲望的青年人过早地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导致部分中青年公务员贪污腐败,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埋下了定时炸弹。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大声疾呼,尤其是在十九大报告中重申,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5]。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解决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行为指明了方向。为此,政府必须狠下决心,推进房地产市场改革,促进中国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一,严厉打击房地产投机行为,平抑房价,使其回归理性,使房子回归居住这一本来用途,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第二,增加房屋供给主体,形成良性竞争,打破供给垄断行为;第三,推进租售同权,减少房屋的非居住功能;第四,加快房地产税改革,增加房屋的持有成本,减少投机可能。
三、积极促进社会就业
就业托起民生之本,也是实现经济共享发展的有力武器。只有实现了充分就业,居民收入才能够持续增加。为此,政府需要加大力度推进就业增长。第一,大力发展常规就业。政府要继续通过降低行业准入门槛,积极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就业有效增加,鼓励先富阶层扩大生产增加常规就业。第二,大力发展生态就业。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生态化转向[6]。为此,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一支稳定的生态就业队伍,积极推进生态就业工程。一是引导人民继续推进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工程;二是加快植树造林和森林养护工程;三是加快疏浚河道、新建和维修水库和水渠工程;四是加快在丘陵地区和高原沟壑地区的国土整治工程;五是实施偏远农村的生态搬迁工程。通过实施这些工程既促进了就业,又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大力发展境外就业。21世纪以来,中国对外投资快速增长,到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创下1 961.5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对外投资存量也达到13 573.9亿美元,对外投资企业3.72万家。庞大的外资总量需要大量的就业人员,中国政府应鼓励相关企业雇佣国内就业人员,推动境外就业增长。第四,严厉打击境外居民在中国非法就业。改革开放以来,部分企业主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乐于雇佣境外就业者。这种情况给中国就业增加了压力,也给中国治安管理提出了挑战。中国政府应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境外非法滞留人员,通过遣返等方式将非法滞留人员遣返回国,确保中国居民就业安全。
四、大力提倡和发展社会慈善事业
一个国家、社会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可以用很多经济社会指标来表示,其中慈善事业的发展程度无疑是重要的指标之一,而且是目前容易被忽略的一个指标[7]。当前,推进中国慈善事业发展,需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加强慈善宣传,使慈善理念深入人心,鼓励更多人参与慈善捐助。第二,加强社会慈善法制建设。2016年3月1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使我国进一步发展和规范慈善事业有了根本大法。国家通过加快完善慈善立法,倡导国民参与献爱心的捐赠活动,引导富裕阶层习惯于向社会弱势群体捐钱捐物,推动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既是我国启动国内市场和促进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体现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6]。在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的同时,要严厉打击慈善行业的腐败行为,反对以社会慈善为幌子,谋个人私利的假慈善行为。第三,加快遗产税的制定和实施。当前,阻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原因很多,其中未开征遗产税是重要原因。为此,加快制定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遗产税法》将成为推进社会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