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人才引进机制建设
2018-12-07平淑娟灌云县人才流动管理办公室
文/平淑娟,灌云县人才流动管理办公室
1 人才引进机制存在问题
1.1 人才状况及供需掌握不系统。政府部门对行政区域内人才总体情况、各行业人才分布、各类人才结构、人才需求、人才项目及对接等缺乏系统而深层次掌握,人才引进缺乏系统而具体的规划。表现在只了解各类人才数量、人才大致类别、职称情况及人才项目大致情况等,只对本行政区域短期内人才需求情况作统计,制定引进计划。
1.2 人才引进渠道不宽。人才引进渠道狭窄,在人才引进模式上还是以内部人员推荐、校园招聘应届毕业生、人才市场招聘、在单位网站刊登招聘信息等传统方式为主,并且有时信息闭塞,渠道狭窄。
1.3 人才服务功能比较单薄。目前,人才服务的主要功能还是人才交流、人事代理等衍生服务业务,步伐不快、力度不大、范围不广,其他服务业务几乎还是空白。体现在对需求人才了解不够全面,对企事业单位对需求人才及人才项目的要求掌握不够具体,对人才供需双方缺乏精准化服务。
2 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2.1 缺乏大数据思维,人才资源数字化建设滞后。数据采集没有“全覆盖”,采集标准设定不规范,少有针对不同人才群体设定相应的采集标准;数据连通有阻碍,官方人才服务部门及非公人才服务机构档案、人力资源统计等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不够;数据价值体现不足,开放范围不足以满足人才供需双方及人才工作部门需求。
2.2 人才引进渠道创新力度不足,政府人才工作部门和企业在这方面意识不够强烈,难以跟上人才多样性突出、人才竞争白热化等形势,没有努力开辟引进各类人才引进新渠道,多形式引进人才,同时人才引进机制不够宽松。
2.3 人才服务功能开辟不足,方式单一、服务手段传还是采用统手段较多。创新意识不足,工作实效性注重不够,人才供需双方的对接、信息统计分析、政策宣传等信息化不高,管理不到位。
3 人才引进机制建设建议
3.1 构建人才数据库,根据经济发展和人才状况,制定人具体才引进计划 。互联网时代,信息和数据成为核心竞争力,人才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不仅是未来人才价值表达与实现的基础,更是地区间共享人才的基础。地方政府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来构建人才档案库,并通过与社会各个单位的联络和跟踪服务来了解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从而搭建能够同时为用人单位以及人才提供服务的互联网数据平台,实现人才信息资源共享,为供需的相互满足提供保障。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有必要针对人才的学术研究、项目等作出调研,并对人才的流动特征做出关注与总结。同时,政府部门要重视了解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并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更多的人才信息,从而对企事业单位的科研与生产形成助力。数据库的建立不仅能够确保地方人才具有合理的结构,也有利于人才引进计划的制定和人才引进政策的调整。如对于欠缺人才的产业,地方政府可以适当降低人才引入标准,并扩大人才引入补贴范围与补贴力度,从而实现人才的聚集。在人才引入计划的制定中,既需要重视中长期的规划、外来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引入,同时又需要重视制定阶段性目标以及本土人才的培养,同时需要实现人才引入补贴制度与企业扶持力度的结合,从而为企业人才的引入注入活力。
3.2 创新引进模式,多渠道引进高素质人才。一是建立校企合作试点。根据整个行政区域内企业需求人才专业,建立相应的校企对口班级,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利用互联网技术,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内部培训、组织学生企业实习等,将学校传统教学与企业教学计划相结合,共同完成培养实用型人才,做到应才施教,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既节约教育资源又能有效解决企业招聘成功率底和成本高及学校学生就业难题。二是开展“走进高校,走进科研院所”活动。人才工作职能部门建立网上与企业交流渠道,安排专门人员了解企业生产情况,搜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及需引进人才,然后和相关高校进行有效对接,组织本土企业家、技术人员带着问题走进高校、走进科研院所,在请教专家解决问题的同时,从高校、科研院所柔性引进急需人才。
3.3 探索“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新模式,推进人才服务创新。精心打造地市级统一、上下贯通、左右联接、运转协调,集人才项目申报、人才供需对接、信息统计分析、政策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地市级人才引进互联网信息平台,重点解决人才、企业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对接渠道不畅通等问题。服务对象包括:有意向到当地各类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才、高技能人才、需要招聘人才的重点企事业单位;实现了人才引进的一体化、精准化,为提升无当地人才引进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作用。
为人才提供精准化和个性化的人才服务,政府应在互联网思维的指导下,以人才体验为根本出发点,换位思考,为人才提供精准化和个性化的人才服务,让人才真正感受到人才服务的改进。可以通过网上问卷调查、公布电子邮箱、建立微信群调查等形式,对各类人才进行跟踪调查,听取人才的意见建议,列明各类人才的服务清单,把准服务需求,根据调查情况和服务清单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在厘清共性和个性服务需求基础上,针对各类人才开出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服务“配方”,让人才服务能够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