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培训中训后管理的思考
2018-12-07黄威
黄 威
训后管理是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认知科学、学习理论的发展,早先的学员培训把焦点放在培训的设计和实施上,忽略了学员培训后工作绩效的变化。根据享利·法约尔提出的管理过程理论,培训不仅指受训者参与的所谓“培训中”的过程,也包括“培训前”和“培训后”的过程。也就是说,培训不仅指受训者在培训过程中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它还包括受训者在培训后运用这些学到的知识、技能的过程。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已经充分表明,培训并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良药,特别是短期的集中培训,其单独的作用和效果是十分有限的,对于受训者回到工作岗位后的持续支持与各种形式的指导与帮助,是促进培训效果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训后管理对于提升培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训后管理是强化培训效果,促进培训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培训成果转化是受训者把在培训中获得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应用在实际工作中的程度。培训理论认为,培训不是受训者单纯地在培训过程中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它还包括受训者在迁移情境中运用这些知识、技能的过程。因此,对于受训者来说,他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一个情境学习东西而在另一个情境应用所习得的东西,也就是将培训中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运用在实际工作实践中。因此,加强训后管理,是促进培训成果转化、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提高学员管理能力的关键环节。倡导终身学习,是党和国家对新形势下领导干部的重要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
二、训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企业训后管理的主要措施是签署训后“三个一”承诺书。即借鉴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的优秀经验,与培训学员签署了训后“三个一”承诺书(汇报一次学习成果、主讲一堂课、组织一次研讨),并要求在三个月内将开展“三个一”的经验和做法及时反馈给党校。这一做法促进了广大学员在回到工作岗位之后,弘扬理论联系实际之风,巩固培训学习成果,拓宽培训受众面,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首先是在学员“三个一”完成后,党校与学员的就失去了常态化的沟通联系;其次是党校不能将后续的学习资源继续提供给学员,无法为学员训后继续学习提供资源支持;最后是党校在后期课程与讲师开发方面,失去了从往期学员中发掘资源这一重要的渠道。
三、企业训后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开展训后管理,为学员搭建继续学习的平台,对于建立学习型组织,使学员拥有持续学习的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学员信息管理,加强党校与学员的沟通交流
第一,完善学员信息库,跟踪了解学员动态信息。整理汇总历届学员信息,实时跟踪学员在工作岗位、职务级别、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变动,建立起党校与学员充分沟通交流的平台。
第二,不定期向往期学员发送调查问卷,就教学方案、课程设置、讲师资源等征求意见,在后期培训班设计中,统筹考虑吸收利用,保证后期培训质量的不断提高。
第三,注重学员人文关怀,在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学员生日等时点,以培训机构的名义发送慰问信、电子贺卡等,表达对学员的关注与关怀。
(二)适当利用当期培训资源,做好往期学员的再学习
第一,适当利用当期培训资源,邀请往期学员参加部分课程学习。学员根据时间安排,选择性参加部分课程。
第二,通过网络工具,定期推送当前热点学习材料和资源。可订阅部分关于时事政治、改革发展、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电子版学习资料,利用邮件、微信等工具,将此部分最前沿、最热点的学习材料和资源,推送给往期学员。
(三)充分发掘学员资源,为后期培训班的课程及讲师资源开发做好支持
第一,在学员讲堂的基础上,利用培训机构专业资源,将部分优秀课程进行深入开发、推广,充分发掘学员资源。
第二,适当时机组织往期学员代表返校授课、交流座谈。例如在当期培训班的课程设计中,邀请往期学员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技或管理专家,给当期学员授课并与学员座谈交流,达到发掘教学资源、传承知识经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