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海外竞争力研判
2018-12-07张晓黎
张晓黎
一、前言
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乘用车企业还是客车企业,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努力加强国际合作。中国汽车企业在海外经过多年的布局和经营,已经在汽车国际贸易领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中国汽车品牌在巩固和增强海外竞争力的过程中仍普遍遇有较大阻力。因此,积极推动汽车产业为支柱的高端制造业向海外布局,从输出产品到输出服务、输出品牌,将汽车产业打造成我国对外贸易的新增长点,是目前推进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根本点和落脚点。
二、我国汽车出口贸易竞争力现状分析
自2009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国以来,中国汽车产销量已连续9年位列全球第一。中国的汽车年产量从20世纪90年代的不足200万辆高速增长到2017年的超过2900万辆,占全球汽车年产量的近三分之一,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受“一带一路”倡议及全球经济回暖等利好因素影响,我国汽车出口自2016年起呈现增长趋势,至2017年突破百万量大关,特别是在常年占据我国汽车年出口量和出口额比重超过75%的亚非拉地区,汽车产业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实践的重要支柱行业。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汽车出口共计104.1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16.8%,继续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发展趋势总体向好,但从出口量占汽车年产量的比重来看,我国长期停留在较低水平,与国外成熟市场差距显著,因此中国汽车出口贸易的增长潜能仍有待进一步挖潜和释放。
三、海外市场整体竞争力乏力的主要原因
第一,出口规模和效益偏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对海外业务的信心和重视程度。一方面中国汽车出口市场规模偏小,出口量和出口额普遍低于同期进口数据,而且随着近年来的消费升级,国内消费者对进口汽车的需求有所增加,轿车和越野车的进口量呈现较快增长;另一方面出口单价偏低,受出口商品结构低端化和竞争力不足、品牌溢价能力有限等因素影响,中国汽车出口价格水平始终在低位徘徊。
第二,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给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带来新的挑战。一是贸易摩擦给中国汽车企业全球化发展埋下隐忧。部分发达国家出于贸易保护目的提高进口关税,变相抬高市场准入门槛,增加了中国向欧美发达国家出口汽车的难度。二是国内市场波动扰乱企业竞争力和自信心。随着购置税优惠政策结束以及政府调整优化新能源汽车乘用车补贴标准,未来车市增速有可能会放缓。三是中国汽车企业海外业务空间遭受合资车企业挤压明显。随着汽车合资股比的逐步放开,预计有更多的合资车企试水海外市场并加快在新兴市场国家布局,海外业务存在被瓜分的风险。
四、中国汽车企业海外竞争力提升的几点建议
(一)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有利时机,提前布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显示,2018年和2019年金砖国家和地区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得到大部分亚洲国家以及部分非洲和南美洲国家的积极响应和参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汽车市场潜力有望得到进一步挖掘和释放,从而助推全球汽车消费由美欧日向亚非拉普及,为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创造了巨大的市场发展机遇和产能转移空间。
(二)盘活海外资源,构建海外业务生态圈
中国汽车企业需增强海外发展战略的体系规划能力,应当充分利用资本融合、战略合作、海外建厂、海外并购等方式,有效盘活当地的汽车企业、经销商网络、配套零部件企业、仓储物流、金融保险等相关资源,构建更接地气的海外业务生态圈,帮助企业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增加和扩大企业在当地的存在感和竞争力。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互通”
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原因,中国汽车企业在海外曾发生过多起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的诉讼案件,一定程度上拖累了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发展脚步,因此中国汽车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着力加快建设一套攻防兼备的海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同时,行业协会应充分协助政府在“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及其他潜在出口市场,加快建立产品规格和技术标准的互通互认机制,推动中国汽车标准与世界接轨。
(四)加强政策引导,加快汽车企业“走出去”步伐
配套协同、“抱团出海”仍应成为车企海外发展的主旋律。我国汽车企业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规模和体量上仍与跨国车企存在较大差距,应尽量通过协同效应,强强联合、抱团发展。国家最新出台了《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可以预见中国汽车企业下一步在产、学、研、用等领域进行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的产业对接与合作。
五、结语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企业积极跻身于国际市场,我们对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的前景充满期待。希望通过本次研究所提出的具体改进措施能够为我国汽车企业提升海外竞争力提供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