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经济因素对美军装备项目的影响

2018-12-07任和仁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19期
关键词:军费开支苏联装备

肖 三,任和仁

(陆军装甲兵学院,北京 100072)

一、“经济”是制约装备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于“经济”的定义有很多,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经济”主要指“经邦济世”,而不是我们今天所指的“经济”含义。今天我们常说的“经济”含义来自西方,在《政治经济学辞典》中主要包括以下含义:一是指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或适应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经济制度;二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相应的交换、分配、消费;三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或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等;四是指日常生活用语中节约、节省;五是指个人或家庭的收支状况[1]。除此之外,还衍生出不少新的意义。本文所指的“经济”,主要指国家经济发展状况、武器装备项目研发费用等。

在今天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普通人想要满足最基本的衣食住行要求,是离不开经济的支撑的。这里的“经济”,即为金钱。同样,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经济”同样是须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国家要稳定、人民要富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作为“兵者,国之大事也”的国防建设和武器装备的发展更离不开经济的支撑。从某种意义上,现代战争打的就是“钱”。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仅仅打了42天的海湾战争,就耗资670多亿美元。其中,美军耗费高达611亿美元,平均日耗约15亿美元[2]。经济因素在战争行动中的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自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凭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霸权,左右国际货币,在经济上远远超过世界各国。冷战期间,美、苏展开军备竞赛。苏联不堪重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最终瓦解。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苏联正是由于长期以来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不切实际的比拼和对抗拖垮了自己。苏联解体后,作为唯一一个“硕果仅存”、高度发达的超级大国,美国由此得以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武器装备建设和发展也排在世界首位,其装备建设经费投入之大、从事装备科研单位之多、高精尖装备科研成果之巨令他国望尘莫及。尽管如此,由于武器装备建设是一项极其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烧钱”活动,即使是身为“世界首富”的美国也存在因为经济因素而中止或缩减相关项目的现象。回顾美国近几十年的武器装备研发历程,就会发现有不少项目是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而不得已搁浅的。

二、美国经济的衰退造成项目流产或缩水

在21世纪初始的五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比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贷还款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房屋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贷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银行收回房屋,却卖不到高价。2008年8月,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即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和房地美(Freddie Mac,NYSE:FRE,即联邦住宅贷款抵押公司)股价暴跌,持有“两房”债券的金融机构大面积亏损,引发了次贷危机。为了应对次贷危机,美国不得已削减军费开支,一些已经展开的尚未取得实际成效的“烧钱”项目就不得已取消。1997年,当时美国陆军装甲兵中心司令朗·马加特少将提出的“未来战斗系统”,在1997年6月的美国陆军“信息时代陆军”研讨会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进一步深化。在2002—2007财年的预算中,美陆军装备研究、研制和采购经费的62%都被投向未来部队建设。在科学技术研究经费中,仅仅“未来战斗系统”一项就占用了37%。可见,美国对这一项目的重视程度。但是美国还是在2009年6月取消了这项已经耗资140亿美元的计划。另一方面,由于伊拉克、阿富汗等地区局势日趋紧张,美国不得不采购新型武器用来打击恐怖分子。布什政府执政期间美国军费开支迅猛增加,这使防务预算达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里根总统扩大军备高峰期的水平。近几年,美国的军费开支依然保持在每年5 000亿美元以上。在预算赤字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美国也不得不考虑逐步缩减军费开支。随着控制军费开支压力的不断增加,陆军对一些耗资巨大的在研项目感到“钱”不从心、入不敷出。例如,2002年,美国国防部取消了已经耗资110多亿美元的“十字军战士”自行火炮项目。2004年2月23日,美国陆军宣布取消总预算高达390亿美元的RAH-66“科曼奇”武装侦察直升机研发项目,这是继“十字军战士”自行火炮项目遭淘汰以来美陆军历史上被取消的最大的武器研发项目。美陆军表示,“科曼奇”项目的剩余资金将被用于升级和扩大现有直升机战斗群,以提高陆军的快速反应和打击能力。总之,由于国家整体经济的衰落而导致军费开支的捉襟见肘,迫使部分“鸡肋”项目流产下马。

三、研发过程中经费失控导致装备下马

美国的某些武器项目在其构想提出之时,往往满足于对装备性能的追逐,而缺乏对该项目研发技术的可行性、实战预期效果的考虑,导致在装备项目深度展开之后,在持续地进行需求性、结构性调整改变的同时,使得本就高得离谱的成本进一步提高,从而导致其“性价比”严重不符,最终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科曼奇”就是其中一例。

“科曼奇”是英文comanche的音译,原本指的是北美印第安人的科曼奇族,这里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研制的一种双发单旋翼隐身,集攻击、侦察于一体的直升机RAH-66。其中,RAH-66中的R、A、H分别指代“侦察”“攻击”“直升机”。

在“科曼奇”提出之际,美国还面临着苏联的威胁,出于冷战思维的需要,担心将来有一天会在欧洲战场上无法应付前苏联的滚滚铁流,需要一种具有一定隐身性能的侦察、攻击直升机提供支援,“科曼奇”应运而生。应该说,在当时的情况下,“科曼奇”的确有其存在的理由。即使考虑到苏联的解体,“科曼奇”也不是一款一无是处的武器,凭借其出色的隐身性能和超前设计的数字化技术,它原本也可以在未来战场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而最终使得美国政府不得不忍痛割爱的,不仅仅是因为苏联的解体、反恐战争的兴起导致“科曼奇”无用武之地,同样也很重要的是这一款武器在其研发过程中节节攀高的经费支出,而且高到离谱而让人无法接受的地步。

事实上,在1993年苏联已经解体的情况下,这款原本设计用于对付苏联的武器并没有立即下马,而是在1993年的财政预算做了如下调整:在工程制造研究阶段(1998—2003年)先生产3架原型机,2001年小批量生产头24架,2002年生产48架,2003年生产96架,然后每年生产120架。2003年1月达到初步作战能力[3]。

最初,“科曼奇”直升机的总预算为惊人的390亿美元。由于苏联这个冷战威胁已不复存在,美陆军对“科曼奇”的要求也开始转变,不再满足于对付冷战情况下的欧洲战场,而着眼于21世纪的未来战场,并开始对“科曼奇”进行了六次结构性调整。美国陆军已经也为此花费了69亿美元。但是,不断进行调整的“科曼奇”节节攀升的研制经费让美国的决策者对它忍无可忍。最开始时五角大楼估计“科曼奇”的单价是1 200万美元,共生产1 200架。但到了后来,每架“科曼奇”的造价却已经涨到了5 900万美元,几乎是原定价格的5倍。尽管美国国防预算从2001年起每年都以数百亿美元的速度大幅上升,但还是感到捉襟见肘。加上无人机异军突起,成为美国反恐战争中的中流砥柱,“科曼奇”越发形同鸡肋,尽管号称集隐身性与数字化、智能化于一体,但终究无法摆脱下马的命运。

猜你喜欢

军费开支苏联装备
2023年全球国防预算创新高
好装备这样造
港警新装备
全球军费去年突破2万亿美元
防晒装备折起来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演习中的阅兵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