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8-12-07

金融经济 2018年12期
关键词:规范性事业单位部门

一、事业单位内控实施的必要性

在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对事业单位的运营发展等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可以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从内控角度加强事业单位各部门各流程环节的规范性,能够有效控制事业单位运营成本,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实现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实施内部控制可以实现事业单位的法制管理,提升其管理水平。事业单位具有行政职能,在业务实施时,主要是依靠规章条例,契合法律法规,要积极有效的实施内控管理,进行自我的约束制约,将流程合理的规范化、程序化,在内部实施多元化的职责,合理有效地扩大职员队伍,提升专业化水准,加强内部管理,加速提升内控制度的完善性,优化资源的各项配置,在公众面前营造增强法制管理水平,树立良好的形象。

二、事业单位内控存在问题分析

在内部控制发展变化历程中,对内控的界定具有一定影响力且得到国内外大多学者的认可的是由COSO委员会界定的内控的五个基本要素。因此,本文结合COSO对于内控的界定,根据五大要素来分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基本问题,分析内部控制实施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并针对此提出完善内控的实践措施,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

(一)内控环境缺乏,风险意识薄弱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缺失性体现在内控环境的薄弱性,具体的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出:第一,事业单位上至管理层,下至职员,对于内控的意识不足,没有真正认识到内控制度对于自身的重要性,只是单纯的认为是财务部或是会计审核部门的职责,与自身并没有多大的关系。领导对其没有合理的重视,没有为员工做好充足的榜样作用,员工因其对于内控制度理解欠缺的问题,也并没有理解内控对整个单位、自身的发展意义。第二,机构设置缺乏合理性,事业单位的机构运营体制由于事业单位自身性质,加之与时代具有一定的差距形成了各部门之间的机构设置不合理,影响了各部门之间横纵向的有效交流。第三,事业单位因“铁饭碗”、“大锅饭”而成名,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员工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降低了事业单位的运营效率。此外,事业单位缺乏风险防范意识,风险防范机制预警方案并不完善。事业单位风险主要来源于单位和业务两个层面的风险,包括滥用职权、资源配置率低以及道德寻租等单位层面的风险和资产购置、采购、预算收支等业务层面的风险。

(二)内控活动缺乏规范性,信息沟通阻塞

事业单位内控活动虽具有一定的成效,但整体实施来说,缺乏一定的规范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是规章制度规范性的缺乏。事业单位虽然建立了内控规章制度,但并不完善健全,覆盖面不够深入全面,并未深入涉足到单位各部门的各流程环节。另外,规章制度的建立可能脱离一定的实际轨道,缺乏可行性。第二是预算管理体系缺乏规范性。预算体系的制定、实施、修正等过程缺乏一定的严谨性,没有为调研形成良好完善的基础,预算调整较为频繁,削弱了预算设定的控制成本的作用,没有从成本控制方面为内控奠定基础。第三是事业单位会计缺乏规范性。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会计程序的实施以及会计核算的方法等较为基础单一,岗位职责不明确,信息失真情况时有发生,导致职权腐败滥用、国有资产资源流失。此外,信息化时代的大数据不仅对于企业重要,对于事业单位同样重要。信息流通机制应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体制,但事业单位往往并未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反馈机制,导致信息流通不顺畅,导致单位横纵向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受到阻碍,运营有效性缺乏,浪费较多的时间和资源。

(三)内外监督力度不足,审计机制不完善

对于我国事业单位来说,内外监督机制存在不完善性,监督岗位等设置不合理不完善,独立性问题依旧存在。因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质,负责监督审计部门的主体是纪检部、以及审计机构。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缺乏独立的内部审计监督机构,表现在单位没有设立专门的审计监督机构或者是有其他部门兼任审计监督机构或者是审计监督机构部门虚设等情况。另外,审计监督职员存在专业性缺失等问题,没有良好的审计专业化的基础,缺乏对审计概念的深刻理解,使得审计监督的执行缺乏规范性,不能够有效的执行。这些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审计部门的监督审计作用,否定了审计监督部门设立的初衷,出现了纸上谈兵的现象。

三、事业单位内控实践的完善措施

(一)确立内控目标,完善内控财务体制

短期或是战略目标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也不例外。事业单位也要确立内控目标,完善内控机制,以实现事业单位组织结构的良好运行。事业单位建立内控目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首先,事业单位各项组织业务的进行要以国家规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使组织行为有法可依,对事业单位人员行为进行规范,使其合规合矩。再者,要做好事业单位的预算目标的设定,并设立合理有效地内控会计目标,使得资金的使用效率得到最大化。特别是在经济转型时期,事业单位要合理的建立预算体系,建立精细化的预算,节省开支。国家对于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一般属于专项资金,则事业单位职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等都需要事业单位及其当地政府进行支出,因此事业单位预算体系的建立是节省开支,实现资金有效利用的基础。因此,在进行预算的编制时,要切合实际情况,详尽的罗列单位各部门各项业务的支出用度,谨慎制定单位支出总额,减少资源因预算的盲目增加而浪费。另外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要注意管理的强化,遵守国家法规政策,详细记录资金项目支出等。

其次,在预算体系建立完善的基础上,要建立预算目标责任体系,将预算成本与各责任中心有效结合起来,落实预算绩效的考核,做好预算管理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一体化控制规划,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此外,注意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真实有效性以及完整性的有效提升,加强财务部对于财务信息的获取及控制能力,增强财务信息的质量,确保内控会计功能的有效发挥,为事业单位各管理层制定决策提供财务基础。最后,要注意内控目标的设立要遵循适用性、制约性、全面性等各项原则,切勿照搬其他单位的内控目标,内控目标的设立要注意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制约协调性,强化各部门的相互监督制约,优化内控体系,实现内控目标质量的有效。

(二)提高内控意识,建设风险防范机制和道德体系

提高事业单位各管理层以及职工的内控意识,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从事业单位管理层开始,由上至下进行内控意识的培训,使其管理层领导者认识到内控的重要性。管理者对于内控认识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对内控会计的重视,还体现在对内控机制关键环节的重视。内控机制的核心是内控会计,管理者只有认识到内控会计的重要性,才能够积极有效的采取决策,实现会计部门以及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提升,积极做好会计数据信息等的处理,实现良性循环。再者,事业单位内部对于单位员工的绩效要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监督体系,运行单位运行的纠错机制,同时使得管理者更好的了解单位财务信息,健全内控管理机制。另一方面,加强机制的事前、事中等一体化建设的内控建设,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内控体系,使员工的行为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降低制度的缺失造成的损失,并在责任明确的基础上,细分各职层工作权限,提高各职工参与内控机制的行为积极性,有效提高单位内控力。

风险防范机制以及道德体系的建设对于内控机制的完善是切实必要的。在事业单位建立风险防范机制:首先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对于事业单位来说,“铁饭碗”的思想相对固化,事业单位要紧随新时代的发展步伐,弃除固化思想,分析各单位生存发展环境,形成居安思危的风险防范意识。再者,结合各事业单位具体实践情况,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确立风险预警方案,对风险对象等实施合理的风险应对方法。最后,对财务数据、财务信息资料等进行全面的收集整理,加强专业的第三方专业的介入监督,加强预算管理机制,强调宏观调控,提升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水平,实现效益最大化。

(三)规范内控程序,完善单位内控机制

内控程序的规范对于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可以从三方面对事业单位内控程序进行规范提升:第一,内控程序在事业单位的有效执行是基于组织具有调理架构清晰地组织机构,事业单位各部门的职权要尽量实行透明化的管理,进行职权的开放化管理;另外,在岗位设置上,要加强各岗位之间的牵制作用,强化各部门之间的监督作用,细分工作,将责任与职务相连接,推动各部门的联系,提升各部门工作效率。第二,在组织架构完善的基础上,加强单位内部审计监督体制的建立,事业单位因其特有的性质,在监督体制建立时要注意结合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寻找专业的审计监督人员,保持独立性,有效发挥内外部监督职能,实现内控运行的有效性。

第三,组织内控实施过程所需要的人员需要进行专业化。财务人员要加强财务培训,进行继续教育,提升财务数据处理以及信息知识获取能力,加强对国家政策法规的理解与转化,提升财务专业性,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养以及综合素质。同时事业单位改革用人培训制度,借鉴企业人才招收制度,加大各岗位人员交流以及业务水平力度,做好人员激励政策,增强事业单位职员的责任感,加强专业技术等职称考试的奖赏力度,提升整体人才素质。

四、结语

事业单位要提高运营效率,实现大数据环境下的稳健发展,就必须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因此,我们可以从内控意识、程序规范性,优化审计考核体系、信息化的建设等方面来加强内控,实现事业单位的有效运营。

(青岛市平度市店子镇人民政府,山东青岛266753)

猜你喜欢

规范性事业单位部门
规则与有效——论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的规范性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自然资源部第三批已废止或者失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作为非规范性学科的法教义学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我国知识产权判例的规范性探讨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7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