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研究
2018-12-07刘朝霞宁佳英
刘朝霞,宁佳英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外语系,广州 510990)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按照总体目标,我国2017年要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到2020年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1]。
一、创新创业教育是全程化的实用教育
1991年,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从广义上把“创业创新教育”界定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2]我国则将创新看作创业的基础和核心,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并以此为受教育者创业奠定良好基础。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是全程化的教育,应纳入高校人才培养规划。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针对少数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就业行为,应纳入人才培养规划。创新创业教育本身的教育性质决定了其效果不像造机器和盖房子那样立竿见影,而是通过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使其具备未来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创造力,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和未来性。
其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延伸创业实践平台。激励创业是拓宽就业渠道、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基础。因此,相比“如何创办企业”,创新创业教育更重要的应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知识和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不是简单地以创业实体的数量判断,也不是以创业项目成功与否来评判,而是受教育者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所获得的,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提升和职业精神培育的效果来判断[3]。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建立协同培育机制
根据创新创业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1]。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各主体之间良性互动和资源整合,运行过程中,也会受到多方因素影响。
第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领导者、导师和学生团队直接影响育人效果。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导者至少需要具备完善的创新创业育人理念、丰富的工作经验、广阔的视野、卓越的组织协调能力等;理想的导师应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积极的跨领域合作思维、良好的沟通能力,最好还能有丰富的创业经验和创新创业理论,并且对创新创业精神感同身受。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领导者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无法提供创新保障。在学生层面则表现出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解片面,即使是部分创业团队,也缺乏对创新项目的认识和了解。
第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机构、组织文化等因素影响育人效果。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有着特有的优势,大学生思维活跃,热情洋溢。应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厚植校园创新文化;应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相关制度,不断增强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使创新创业成为大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受现实条件的限制,高校组织相互重叠现象明显,且担任承接其他制度的角色,很多高校缺乏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善于创造、勇于创业的动力不足,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尚未形成。
第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平台的构建影响育人效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元主体、多种资源、多种利益,因此,需要在组织领导下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共同的价值目标,实现知识资源的共享等,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沿着健康、和谐的轨道前进。于高校而言,实践教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意义重大,但这一块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4]。
以上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要保证创新创业育人各项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真正实现,必须建立一套协调、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
三、构建具有服务外包特色的独立学院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联动协调机制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要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丰富课程、强化师资、改进帮扶,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努力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1]。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华软学院初步探索构建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联动协调机制。
(一)强化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
1.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指导机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把促进创新创业摆上重要议程,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院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教务部门牵头,学生处、团委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领导小组加强形势分析研判,落实完善相关政策,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有效确保各项教育目标完成。在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下,学院相关部门增强全局意识,密切配合,进一步发挥各部门组织的作用,充分调动各方资源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性。
2.建立目标责任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各系部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纳入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体教师参与”“面向全体学生”的“三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落到实处,以实现服务带动实践,实践激发创新,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各教学系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结合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修订专业人才评价标准,细化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致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加强政策协调联动,营造创业氛围
1.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机制,实现创业便利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下,华软学院较早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简称“两创学院”),注重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实践结合。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创业孵化基地为入驻学生提供对外联络、创新创业政策咨询服务,开展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包括与业界紧密合作的创新创业团队、基于项目的创新服务外包团队、各学科提高班(精英班、特训班、培优班)及学生创新团队等。两创学院已然成为全校师生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平台,逐步实现服务带动实践、实践激发创新、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全新模式。
2.创建服务外包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型,建立协同培育机制。近年来,我国服务外包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表现出强调行业新业态应用情境、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华软学院作为广东省和广州市两级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注重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注重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率先创建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4654闭环工程。该培养模型是以4个组织机构(软件外包研究院、创新创业学院、省市两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广州创始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6个平台支撑(创新创业项目与团队服务平台、企业人才培养服务平台、视频课程平台、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企业群、投资机构群)、5个知识资产服务保障(专利申请服务、导师团队、专家团队、专兼职教师团队、服务外包培训课程群)、4项核心业务(培训、实训、接包、研发)组成的闭环工程。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平台,“4654工程”注重科技创新与学科专业融合,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建好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等,完善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促进项目落地转化,保障学院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向更高层次发展。以软件产业互联平台项目为例,不但众平台运营链得以很好地完善,新技术嵌入课程设计研发也顺利完成,仅院校方而言,收获了年培养新技术人才200人以上,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成功孵化创新创业团队8个。
3.完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管理机制,开展创新实践。独立学院学生普遍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且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但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的问题也同样突出。因此,要大力宣传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华软学院不断探索,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大力打造学生创新创业成功典型,发挥其示范作用;打造创始者俱乐部培育创客文化,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创业、宽容失败的氛围环境。学院还定期邀请企业专家和校友介绍创业经验,开展创业计划大赛。由各部门组织的各类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各种科技讲座等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提高了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也实现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自由交流,在学院形成了“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
(三)建立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1.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融合,培养学科融合型人才。为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需求,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学科融合型转变,华软学院依托专业教育主渠道,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专业课程中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知识点或模块,将培养创新创业思维融入知识讲授、课堂研讨、课程作业等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鼓励开展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有机融合,把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把提高学生创新的质量作为重点,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2.建立就业创业教育梯级课程体系,推进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需求,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有必要开发针对不同创业群体、不同创业活动以及不同创业阶段特点的就业创业课程,增强其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华软学院就业创业类课程体系涵盖引导学生从创业兴趣开始走向创业梦想成真全过程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和知识,一般分为三大类,即创业启蒙类课程、创业知识技能类课程、创业实践实训类课程。创业启蒙类课程包括创业基础、创业规划、创业指导等类型的课程;创业知识技能类课程包括创业税法和金融、创业与互联网应用、创业与电子商务等类型的课程;创业实践实训类课程包括创业案例分析、创业风险控制、创业管理案例分析等类型的课程。这些课程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业率和成功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业抗风险能力和承受力。
3.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结构。设立院系创新创业项目评审团和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库,吸纳有实践经验的创业者、各行各业优秀人才、企业家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等加入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聘请他们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系级创业导师主要由各系(部)主任、各专业骨干教师组成,同时,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
四、结语
华软学院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构建校企实践育人平台,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协同育人等方面,把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与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结合在一起,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但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整体状况一样,创新创业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体系还不健全,特别是对初创企业团队的扶持方式还是选拔式、分配式,要实现向普惠式、引领式的转变,还需要政府、社会和高校继续建立健全联动协调机制,形成强大合力,不断拓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空间。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国务院门户网站,2015-05-13.
[2]赖明勇.高校教育要厚植创新创业文化[N].光明日报,2015-09-07.
[3]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6):9-11.
[4]陈桂香.高校、政府、企业联动耦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分析——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5,(1):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