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下中国创新型人才民族精神培育研究

2018-12-07鲍美杉樊继福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创新型培育内涵

鲍美杉,樊继福

(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61)

引言

纵观世界各个民族的发展历程,凡是创新能力强、技术成就高的民族,往往具备较强的竞争力,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反之,一个缺乏创新能力、故步自封的民族,往往难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良好的发展。21世纪,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必须要在专业知识教育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首先对创新性人才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概述,随后指出当前高校开展民族精神教育面临的一些挑战,最后就如何培养当代学生的民族精神提出几点建议。

一、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推动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关键。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到国家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战略高度,尤其对青年创业创新给予了高度关注。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创新思维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还要在某一领域或多个领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够将个人的创造性想法变为现实,创造出新的成果。因此,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时,不仅要鼓励学生“敢想”,还要通过专业教育丰富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敢干”,塑造出全能型的创新人才。

根据“十三五”规划要求,2016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6.2%,截至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要提升至60%,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高校也需要通过优化教学管理,为学生创建浓厚的创新创造氛围,以一流的硬件设施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支持和帮助,向社会输送更多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目前创新型院校培育当代民族精神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长期以来,国内高校的教学重点倾向于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念教育则相对缺乏。而许多高校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少,信息分辨能力差,因此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例如,受市场经济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影响,导致高校内奢靡之风盛行,这与中华民族精神中“艰苦奋斗、克俭于家”等内容格格不入。另外,还有的学生由于缺乏教师的监督,自甘堕落,沉迷网络,这也与民族精神中“业广为勤、天道酬勤”的内容相违背。这些现象在国内高校普遍存在,也折射出我国高校在培养民族精神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1.多元文化冲击引发价值观的冲突。高校学生对新事物、新思想、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加上在多媒体时代,学生可以借助于互联网了解更多的外部信息,学生的认知范围和视野都变得空前广阔。与此同时,高校学生的思想还比较单纯,对不同思想观念和价值文化的辨别能力不强。在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下,中西文化的价值观差异对高校学生原有的价值观产生了冲击影响,使学生产生诸多困惑。由于国内高校一直以来缺乏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导致学生对本民族精神的认同度不高。例如,“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内核之一,但是由于学校对民族精神教育重视不足,导致学生在困难面前畏首畏尾,缺乏克服困难和创新创造的勇气。

2.民族精神培养的方法相对滞后。民族精神的内容会与时俱进地不断丰富和更新,这就决定了民族精神的培育方法也需要动态变化,以适应当代学生的认知特点。例如当代大学生被称为“网络新一代”,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开展民族精神培育时,也要借助于网络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成果。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模式看,仍然有许多高校教师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一味地进行理论说教,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兴趣,民族精神培养效率也会受到干扰影响。除此之外,受封建思想观念的影响,传统民族精神中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糟粕。教师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也需要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筛选,激发“正能量”。如果教师不加甄别,没有将民族精神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就容易导致教学内容的理论化,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果。

三、培育创新型人才之当代民族精神的着力点

基于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根本任务,创新型院校应大力提升教育的文化职能,充分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和民族精神培育的整合,积极推出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政策与措施,促进学生形成对周围世界和自己的积极、理智、富有情感、敢于探索创新的思维方式与健全人格。这是开发学生生命潜能,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当代民族精神培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公共精神”和公共服务意识。在现代“公民社会”背景下,所谓“民族精神”,实质上就是一个民族所一致认可的“公共精神”。“公共精神”是现代公民社会生活形态中,公民个体与社群应有的“自主、公道、宽容、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等理性风范和美好风尚。对创新型人才施以“公共精神”教育是培育当代民族精神根本点。此外,随着国内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全球化领域的扩大,公共服务意识是未来中国公民社会的基础。培养大学生公共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则成为创新型人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

2.培养学生宽容大度,兼容并包的博大精神,促进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发展。现代社会多元文化间的互动与冲突一轮紧接一轮,教育学生尊重文化差异,寻求不同文化间的“兼容和合”,促进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是促进学生适应全球一体化,实现中华民族精神创新发展的根本前提。其次,要大力培养学生跨文化间性思维能力与“文化自觉”意识。文化间性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对相关文化的生成、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文化自觉就是对民族文化的理性思考和创造性发展,是对民族精神的自觉反思与提升。引导学生关注文化间性,培养学生间性思维能力以及“文化自觉”意识,是塑造和弘扬当代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四、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途径与策略

1.积极开发民族精神培育的隐性课程。民族精神与其他普通学科相比,其教学途径更加灵活和多样。教师除了开展理论教育外,还可以通过营造必要的环境氛围,开展隐性课程,达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开展以民族精神为主体的讨论活动,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民族精神中的某一代表性内容展开论述。例如结合当前国际社会的复杂形式,教师可以开展一次以“爱好和平”为主体的教学活动,通过讲述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观看“维和”纪录片等形式,让学生对民族精神中“爱好和平”这一要素有更加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还可以定期组织班级学生集中观看《英雄儿女》《建国大业》等影片,让学生对民族精神中“爱国主义”的内涵有更加立体的感受,从而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

2.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自觉践行民族精神内涵。通过让学生直接参加以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性活动,不仅可以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确保民族精神教育能够取得实质性成效;也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这对于增强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由于物质生活丰富,因此对于民族精神中“勤劳、担当、独立、进取”等内涵的体会不够深刻。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性教学活动,则能够给予学生直接感知民族精神的机会,这对于提升民族精神的教学成果也有积极帮助。近年来,国内高校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例如组织高校学生在奥运会、大运会中充当志愿者,在各种救灾活动中也能看到高校青年学生的身影,这也是对民族精神中“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内涵精神的实践。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民族精神发展。继承和创新是民族精神发展的两大必要条件,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要想推动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发展,一方面要继承传统民族精神中的优秀精华,不断剔除其中的糟粕,使其迎合时代主旋律;另一方面又要以包容的心态,有选择性的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并通过适当的筛选、创新,使其内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为丰富民族精神内涵提供必要的帮助。因此,高校在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时,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共性特征,通过对比学习丰富民族精神内涵,推动民族精神发展。

结语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的客观需要。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对这一历史的高度概括。高校学生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不仅要从民族精神中汲取营养,实现自我发展,更需要发挥创新创造能力,推动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1]任福战,周颖,王自华,等.试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大学生健康成才的意义[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57-60.

[2]谢林森,孟亚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宏扬民族体育文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15):81-82.

[3]丁草菱,刘春宇.注重创新不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学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思考[J].成才之路,2013,(3):25.

[4]贾东海.提高大学品位弘扬民族精神培养高质量的民族人才[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09-110.

猜你喜欢

创新型培育内涵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DARPA:美国创新型机构成功实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智能制造“四维”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