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航天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
——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

2018-12-07吉铠东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航天事业航天思政

吉铠东

(1.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桂林 541004;2.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航天文化研究中心,桂林 541004)

2016年4月24日,中国迎来首个“航天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1]并指出设立航天纪念日的重要意义在于: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当代大学生是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如何将航天文化所蕴含的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从而激励大学生刻苦学习,报效祖国,提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效果,这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索。

一、航天文化资源的内涵

航天文化资源是指中国航天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具体的航天实践所凝结而成的并能够开发利用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其中最为核心的内涵是“航天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表现为: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与航天事业实践相结合的结晶。

航天文化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七个方面:(1)文献档案类,如我国发展航天事业的政策文件、重要决议等;(2)航天发射基地和航天相关企业,如我国四大航天发射基地、两大航天集团等;(3)航天类博物馆、陈列馆与航天科普基地,如中国航天博物馆,某些高校的航天博物馆等;(4)物化的航天模型,如玉兔号月球车,长征火箭模型、天宫一号模型等;(5)与航天人相关的文学作品,具体包括回忆录、论著、书籍,如《钱学森传》《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等;(6)意识与观念层面的精神资源,如航天人的优秀事迹、钱学森精神、航天精神等;(7)与航天主题相关的艺术作品,如电影、电视剧、歌曲、戏剧等。

二、航天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

航天文化资源蕴含丰富多样、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航天人在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真实而生动的写照,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思想教育素材。因此,充分将航天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对丰富思政课程教学素材,提升思政课教学说服力,增加学生民族自豪感等方面大有裨益。

(一)丰富教学素材

目前思政课的四门课程中,直接描述到中国航天事业的内容极少。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虽然时间上覆盖了中国航天发展的历史,但直接涉及中国航天的内容也不过简单叙述一下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的时间、载人航天成功的时间,在教材当中属于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的状况。其他的思政课程,诸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在内容上同样也是鲜有涉及中国航天事业。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正是由于该方面的内容涉及太少,反而给思政课教师在上课时运用航天文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知识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素材。例如“纲要”课中讲到新中国建立时期各项建设的恢复,可以与航天事业的起步联系起来,首先利用校园航天文化景观,比如通过钱学森铜像作为切入点,讲述钱学森为了报效祖国,下定决心冲破重重阻挠、义无反顾地回国,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在荒凉的大西北建立起了航天实验基地,由此开启中国的航天之旅。除了学生们都比较熟悉的钱学森之外,还有很多优秀的航天人,如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的23人中,有20人就是从美、英、德、法、苏等国留学归来的高级科技人才。通过这样的航天案例,将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嵌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从而使教学内容贴近校园文化、贴近日常生活。

除了课堂上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外,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也可以提供很多的资源。如设计与航天文化主题相关的实践活动,开展航天演讲、朗诵比赛等;以航天景观为依托,讲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或者是表演航天情景剧;进行航天绘画比赛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布置开展实践教学的时候,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挖掘航天文化资源,既让学生了解当今中国航天的发展成就,更要铭记过去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历史,弘扬和继承航天精神。

(二)提高教学亲和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航天文化资源嵌入思政课教学,对提高思想教育亲和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因为学生对自己母校的发展历程、校园文化和杰出校友往往具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我校曾隶属于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现为中国宇航协会理事单位、广西航空航天学会理事长单位,办学近40年,为中国航天事业输送了不少优秀人才,与中国航天事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对于本校的学生来说,校园里的航天元素的景观,如钱学森铜像、钱学森广场、火箭模型、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模型、航天陈列室等,以及一年一度的桂航“航天日”主题活动,这些浓厚的航天文化时刻围绕在学生的身边,和学生的日常活动浑然一体,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受到航天文化的熏陶。从心理上和情感上,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容易产生一定的好奇感、亲近感和荣誉感,也更愿意接受与航天文化相关的学习内容与教育素材。对于文科生而言,在校园航天文化的影响下,往往也对航天文化产生兴趣。

因此,在进行思政课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恰到好处地将航天文化资源嵌入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航天文化资源,这样不仅可以令学生对教学的知识产生兴趣,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亲和力,而且令学生更为容易关注、接受和认可教材的内容。

(三)增强民族自豪感

中国航天事业始于1956年,经过60多年的艰苦奋斗,从航天工业基础几乎为零的状况,发展到跻身于世界航天大国之列。中国航天人在锲而不舍的航天实践过程中,遇到过许许多多的困难与挫折,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苏方突然撤走航天专家,致使中国航天事业陷入极大的困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凭借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1970年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1994年国际空间站开始第一阶段时,中国曾经申请加入,但是遭到了美国拒绝。中国航天人不卑不亢,以满腔热情投入到研发工作中,辛勤的汗水最终浇灌出丰硕果实。2017年,“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载人航天已经全面迈进了空间站时代”[3]。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创造了一个个航天重器,用汗水、用青春、用智慧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飞天故事、中国故事。航天人的优秀事迹,航天事业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新中国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谋求复兴的奋斗史,也是一部不断创造辉煌的腾飞史。事实证实,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的航天事业才能在未来的航天之路上越走越远,越来越强。在课堂教学中,要恰当地将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成就与教学内容结合,并分析取得成功的原因,从而拥护党的领导,坚信社会主义制度,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航天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路径

航天文化资源是蕴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共性与航天行业文化独特个性的辩证统一,具有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强大张力和航天特色文明的活力,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载体与优势资源。

(一)融入课堂教学

课堂讲授是思政课教学最基本的渠道。如果照本宣科,囿于教材编写的篇幅,无法提供大量生动形象的案例,恐怕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讲授时,适当引入生动形象的素材,或者播放相关的视频,也可以结合当今最新的航天科技成就,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基础”课中讲授有关“爱国主义”章节的内容时,就可以列举钱学森、邓稼先等先辈们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先进的科研环境,毅然决然地回到国内建设等有关案例。钱学森坚定地说:“我们科研人员爱国是一贯的,是有光荣传统的。”[4]另一位从国外回来的专家也说:“我回来不是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是为了把学到的知识奉献给祖国!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事业贡献一份力量。”[5]通过这样的爱国案例,从而“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原理”的教学中讲到“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学内容时,可以讲述在建设初期,航天人用原始的工具,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从无到有建立了航天发射场、机场、铁路,解决了航天科研工作最基本的场地要求,而当时的外国专家认为条件如此恶劣,至少需要15年时间。在1988年,中国研制长征二号捆绑火箭时,由于时间紧迫,只有短短的20个月。当时美国专家曾嘲讽“中国人是不是又吃了鸦片”[6]。中国航天人顶住压力,靠着顽强意志,结果提前了两个月圆满完成任务,而这一情况在常规状况需要6年时间才能完成,粉碎了外国人眼中的“不可能”。通过这些生动的航天实践案例,充分说明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能动改造作用。用这些案例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并使学生感受航天精神的力量。

(二)融入实践教学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提到实践教学的指导原则: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创新推动学生实践教学和教师实践研修。可见,在《意见》中明确指出实践教学育人的重要性。因此,思政课教学中实践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这也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路径。航天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课堂内实践教学

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具有三点优势:全员参加、活动成本低、形式多样。就具体的组织形式而言,在课堂上以航天文化资源为载体,比如播放与航天相关的影视作品,组织学会进行辩论、讨论、演讲、朗诵等。此外组织学生研读航天人传记,这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可以从中吸收精神营养,见贤思齐,树立榜样,并在课堂上进行读书交流会,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2.课堂外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的设计中,要充分利用我校已有的航天文化景观,让学生们重温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光辉历史。目前我校高度重视航天文化育人,积极探索实施具有航天特色的“三全”育人体系,坚持“航天精神铸魂,航天文化育人”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实施航天文化进校园“六个一”工程。因此,以充满航天特色的校园文化为依托,从而开展以航天主题为中心的“五个一”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具体是:让学生讲一段航天发展的历史课,介绍一位航天人的优秀事迹,录制一种航天重器的微视频,读一首赞颂航天精神的诗歌,出一版有关航天知识的手抄报。通过行动去认知、去感受航天文化,将其内化于心,化外于行。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可以针对他们具体的专业特点,布置符合专业特征的实践教学。如与美术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可以采取绘画的方式通过连环画讲述一个航天小故事,或者设计航天卡通人物等等。如果设置的实践主题符合学生的专业特长,往往能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利用航天主题纪念日开展实践教学

航天主题纪念日是指每年4月24日国家设立的“航天日”、每年12月18日我校设立的“航天日”,以及重要航天人物的诞辰日和逝世日,或者与重大航天事件有关的纪念日。习总书记曾经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7]因此,节日、纪念日都是特殊的日子,为的是铭记与传承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教育资源,故而也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载体。结合节日、纪念日进行实践教学,更具有仪式感和归属感。

(三)航天专题讲座

航天专题讲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看作是思政课堂的延伸,这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提升学生的求知欲。结合四门思政课的内容,教师可以开设如“钱学森的成长经历与启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飞天圆梦”“航天精神的内涵与实践”等系列航天专题讲座,让学生在了解航天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此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聘请航天专家进行专题报告,如之前我校邀请“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将军,神舟号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对学生产生的说服力、震撼力、影响力更为明显。航天专题讲座囿于条件,不可能像日常的课堂一样常态化进行,但这是对思政课教学的一种有益、有效的补充。

四、结语

航天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且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一座有待进一步挖掘、整理、利用的思想宝库。简言之,运用好航天文化资源不仅能够为思政课丰富素材、开阔思路,而且能促使学生弘扬与传承航天文化,更能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航天事业航天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的推动者——孙家栋
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的推动者
——孙家栋
让我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奋斗
思政课“需求侧”
逐梦航天日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