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渤海湾经济圈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对策”

2018-12-07张昆洁孟庆军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渤海湾经济圈海洋

张昆洁,孟庆军

(河海大学,南京 211100)

一、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概述

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多国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2001年,联合国缔约国文件中首次提出了“21世纪是海洋世纪”。我国逐步重视和开发利用自身比较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实现稳步增长的“蓝色经济”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这在“十三五”规划(2016—2020)及相关内容的编制条款中越来越得到清晰的描绘。2016年,海洋经济首次纳入规划细化区域发展战略之中。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作为我国海洋发展的先驱,渤海湾经济圈处于中国渤海的沿岸,有较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及稳固的陆地经济支持。

从国际经验看,美国形成了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导,大中小企业、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海洋经济支持体系,重视海洋经济的绿色发展。日本陆地资源极其匮乏,鼓励私营资本对海洋经济的投入,制定法律促进海洋发展,注重海洋产业升级创新。澳大利亚政府用综合型管理模式,强调相关部门协调工作,重视海洋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追求海洋的可持续性发展。加拿大的各涉海部门分工明确,海洋管理体制成熟。

本区域海洋经济总体上在发展成长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淡水资源比较匮乏、海洋产业待提高核心竞争力、海洋资源管理创新困难、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经济参与者如何协同发展等问题。

二、经济圈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

1.有地理位置、发展资源等基础。渤海湾经济圈以京津为发展中心,以青岛、大连为副中心,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其覆盖面包括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西、辽宁、山东、内蒙古中东部五省区,交通便利,毗邻韩国、日本,可通过韩、日两国打开通往国际市场的渠道。这里拥有丰富的滩涂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水资源、海盐资源、海洋油气资源等,为渤海湾经济圈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强有力支持,多个港口也为渤海湾经济圈海洋运输提供了便捷。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人才的充足储备与持续更新,北京、天津、青岛等地具备大量高校人才输出及海洋研究所等致力于海洋发展的研究机构。“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也给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有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的基础。渤海湾经济圈海洋渔业发展成熟。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4)》中2013年沿海地区海洋捕捞养殖产量数据,可以分析出山东和辽宁的整体海洋捕捞养殖产量都居于全国较高地位。但是当前模式下,海洋渔业过度发展的弊大于利。渤海湾经济圈拥有丰富的海洋石油天然气储备,其将成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最大和最有价值的水下油田生产区域。这里的海洋矿产资源包括海滨、浅海、深海、大洋盆地和洋中脊底部的各类矿产资源。作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渤海湾经济圈海洋化工产业规模相对成熟。我国北方的海盐产量又依赖于渤海湾地区,虽然这个行业有技术明显的壁垒,但是近年来渤海湾经济圈海洋生物研究及产业发展成果显著。

3.有第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的基础。海洋工程建筑业发展较快,如天津市将加快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天津港码头、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与铁路、公路实现无缝对接。渤海湾经济圈拥有中国最为密集的港口群,由40多个港口构建,其中包括天津港、青岛港、大连港等知名港口,与160多个国家建立了紧密的经济贸易往来和全方位合作关系。滨海旅游业一直是近年来渤海湾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这里旅游资源丰富,有许多海光山色独具风格的旅游景观。海洋信息、海洋设备的发展已经初现端倪,有形成“海洋产业智造链”的实力。这对渤海湾经济圈海洋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性影响,甚至可以普遍运用到军事领域。

4.有人才、教育、金融、环境等基础。北方多数的人才资源和教育资源集中聚集在渤海湾经济圈。这里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以及以海洋专业闻名的中国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这里设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局研究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等致力于海洋研究的专业机构。随着渤海湾经济圈经济发展,可吸引毗邻的韩国、日本等国际人才的输入。渤海湾地区可持续不断投入大量的研究开发资金、专业化的出口信贷支持和融资公司支持。未来,应重视与民间资金和外国资本市场的合作,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支持网络。

三、渤海湾经济圈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对策”

生态学(Ecology)强调,自然界物种为了适应环境变化,在某一特定的生态压力下,可能采用的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对策就是“生态对策”。

1.完善法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随着海洋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法律法规体系应随着海洋各方面的变化而持续改进,才能构造和优化经济发展所需的环境。我国已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等法律。如果做出以下改进就更有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第6章第25条规定的罚款数额改进,建议将罚款数额“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增加20%,改进为“处12万元以上60万元以下的罚款”等。未来,应该制定针对于渤海湾地区的特色法律法规,将有利于政府整合区域海洋经济资源,构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2.明确经济圈海洋经济发展“生态位”。生态学认为,“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即包括在哪里生存、如何生存及如何受到其他生物的约束。渤海湾经济圈海洋经济的参与者,尤其是政府与相关产业管理层必须善于认清自己发展中的“生态位”。首先,渤海湾经济圈应该正确定位自己目前所处的经济地位或市场竞争中所有资源的优势、劣势与潜力;其次,确定自身发展的短期与长期奋斗目标;最后,渤海湾经济圈参与者应该通过竞争,不断提升自身海洋经济发展的实力,成为“生态位”中的强者。如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人才技术、金融文化等力量不断汇入,才能形成可行的发展思路。

3.选择“合作者”有利于资源综合管理。渤海湾经济圈海洋经济参与者可以与国内其他海洋经济区合作,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包括国内外的金融、人才、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利用合作有利于取长补短。与舆论界合作宣传,使人们树立海洋开发与保护意识;与高校合作,有利于海洋专业人才的培养;与金融业合作,可增加投入资金为技术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国际海洋经济发展领先的地区合作,发挥天津港口建设的优势,向国外输出港口建设资金、技术、人才和工程装备。加强与政府、行业协会、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投资公司等合作,可以发展沿海银行,建立专项基金,并在在发展海洋产业基础上,形成产业集群。

4.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优胜劣汰”功能。生态学认为,捕食者在自然界中捕食的往往是体弱患病或遗传特性较差的个体,由于淘汰了“劣质”,就有防止了疾病传播及不利遗传因素延续的积极意义。政府支持有关经济组织在渤海湾经济圈中采取综合措施来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即将不成熟、污染大产能小的海洋产业等经济组织,采取破产、兼并重组等措施,以集中、高效利用这些宝贵的环境资源,使之形成有规模、低污染的海洋产业链。这样,才能有利于海洋经济高效环保的发展,可促进这些经济组织提高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加快研发进程,早日形成成熟的高新技术产业链。利用环境资源可开发海洋文化产业,如开发以海洋为主题的电影产业、娱乐产业及周边(即衍生品)产品。

5.经济发展有“互利共生”的网络。渤海湾经济圈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有政府、企业、金融机构、舆论界和民众支持并形成“互利共生”网络才能实现。在自然界的许多生物之间,为了解决食物资源短缺和逃避被捕食问题,逐步学会了应用集体围猎等技术,它们之间形成了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互利共生”的复杂关系并形成网络。海洋经济涉及学科多,具有系统性和艰巨性等特点。只有互利合作,才能尽快将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使创新成果市场化和产业化。只有真正维护双方合法权益,才能减少冲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才能持久。渤海湾经济圈应树立周围民众的海洋保护意识,建立专门的海洋环境督查小组和详细的海洋资源保护文件,定期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海洋污染事件进行解决方案预演和宣传。

[1]王茜,徐建华,陈嘉茜.国家海洋战略视角下的“海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理论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6,(1):11-14.

[2]徐胜,张鑫.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资源环境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S2):366-369.

[3]桂文静,王容天.对第四产业内涵的再思考[J].商业时代,2011,(17):99-101.

[4]宋维玲,郭越.加拿大海洋经济发展情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海洋经济,2014,(2):43-52.

[5]张颖,高松.江苏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产业基础与金融支持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4,(5):253-258.

[6]Meng Qingjun,Wu Jianping.The enterprise ecological niche problem and their ecological countermeasure in complicated environment[R].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ITAP 2010-Proceedings.

[7]靳光辉,刘志远,花贵如.政策不确定性、投资者情绪与企业投资——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证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6,(5):60-69.

[8]苏秀花,赵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研究[J].财会通讯,2013,(24):104-106.

[9]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2-7.

[10]胡鞍钢,周绍杰.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14-20.

[11]刘大海,连晨超,刘芳明,等.关于中国大西洋海洋战略布局的几点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5):3-7.

[12]吴丹,胡鞍钢,鄢一龙.国家发展五年规划的战略分析与实践认识——以“十二五”规划为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27-39.

[13]武群芳,郭鑫,王继民.我国海洋经济领域研究主题的共词分析[C]//“一带一路”战略与海洋科技创新——中国海洋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2015.

[14]天津海洋经济发展研究课题综合组.天津发展海洋经济的重点[J].港口经济,2003,(2):6-7.

[15]王磊,林宁.天津市海洋经济中港口产业发展研究[J].海洋通报,2007,(4):99-104.

[16]杨林,苏慧.关于把青岛港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6,(1):106-109.

[17]陈继红,路瑶.中国环渤海湾区域主要港口发展布局及其层级划分[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5):11-15.

[18]王双,张雪梅.沿海地区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以天津为例[J].理论界,2014,(11):35-40.

[19]刘玉新,王占坤,崔晓健.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5):51-54.

[20]王晶,韩增林.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12):93-97.

[21]海洋经济统计年鉴(2014)[Z].2014.

[22]王志.国外海洋经济发展成功经验启示与借鉴[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7):32-34.

[23]刘超,崔旺来.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科技竞争力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6,(16):55-60.

猜你喜欢

渤海湾经济圈海洋
三大增长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溢出影响研究
渤海湾省际滚装船舶零担货物运输现状及安全管理
基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国数字贸易出口促进效应研究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山东整合组建渤海湾港口集团
爱的海洋
渤海湾水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建设研究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