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课堂渗透中落地法治观念

2018-12-07陈政锋

名师在线 2018年27期
关键词:法治意识法律

陈政锋

(广东省遂溪县第一中学,广东遂溪 524300)

引 言

法治意识是中学政治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法治意识的培养是指“营造一个处处有法治,时时有法治的社会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包括对公民法治的观念、认知及执行途径、过程等全方位的教育,促使公民进一步了解法律,掌握法治知识,形成一种法治意识或对法的信仰,并且在生活中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法治”[1]。随着依法治国的不断深入完善,在青少年中开展法治教育显得更为迫切。但是我们发现,虽然在高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中提出了法治意识,但是高中课本除了一本选修教材之外,并没有专门讲述有关法治的知识内容。而在高考指挥棒下,选修的课程基本是不开设的。因此,在高中政治学科中系统地学习法治知识,就无从谈起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法治意识成为未来人才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贯穿法治意识的培养就成为我们重要的议题。

一、整合教材,挖掘内容

整合教材内容,挖掘教材涉及法治的内容,是我们在课堂上能够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渗透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和必要保障。通过对教材的挖掘整合,为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积累素材,从而使法治意识的培养无处不在。

例如,《经济生活》在商品的知识讲解中引入商品质量的法律保障;在纸币的知识讲解中引入关于人民币保护的意识;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知识的讲解中引入关于国有资产保护的相关法律;在公司的兼并破产知识的讲解中引入《破产法》《垄断法》等相关法律;在劳动者知识的讲解中引入关于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在投资理财知识讲解中引入关于规范投资、股票市场的规章制度;在财政知识的讲解中引入《财政法》等法律;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知识讲解中引入规范市场秩序、《国际法》等法律。《政治生活》在公民的政治参与知识讲解中可以引入关于公民权利保护或者规范公民行为方面的法律;在政府知识讲解中引入《行政法》等法律;在人民代表大会相关知识的讲解中可以让学生了解法律制定的过程;在共产党知识的讲解中可以引入党的纪律规定与党的建设;在国际社会知识的讲解中可以引入国际秩序与国际法则的内容。《文化生活》在传统文化知识的讲解中可以引入传统文化对当前法治建设的启示;文化市场知识的讲解中可以引入关于对文化产品、文化影视作品的一些规定。《生活与哲学》则可以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理解法治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以及从哲学角度探索法治建设的途径。

法治意识的培养不能太过于拘泥于教材,我们要善于把教材看成是一种可拓展的资源,从教材中生成法治素材,超越课本知识局限,拉近学生与法治的距离,使学生在对知识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法治思想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法治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强化法治认同,增强公共参与意识。

二、课堂渗透,感悟尊严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应该是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与意义。这个过程是展示具体而真实的情景,从而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活化知识的过程[2]。我们仅仅整合课本拓展法治内容是不够的,它只是告诉了学生法治无处不在,但是无法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树立起法律的权威,维护法治的尊严。因此课堂上,我们还需要借助一定的情景再结合课本知识内容,让“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遥远而陌生”的法律。当然,我们不能采取知识灌输的方法,而是需要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学会从法律角度看待事件的是非曲直,判断事件的真善美丑,能够学会通过法律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既明白是什么,又理解为什么,还知道怎么办,这样才能够真正落实独立思辨的法治思想的培养。

比如,我们在讲解《经济全球化》时,必然会让学生探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应该如何应对。这时除了常规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的学习之外,我们可以利用中美贸易战中的中兴事件,从法治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让学生体会:法律是不可触碰的底线,是不容践踏的尊严!

再比如,在讲解《文化与综合国力》时,可以列举一些国人法治观念淡薄的表现,如闯红灯、乱扔垃圾、破坏公共物品等无视法律的行为。然后告诉学生我们强调的文化软实力更多的是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或者是文化的凝聚力等方面来说的,却忽视了法律意识也是属于国家文化软实力不可忽视的部分,让学生意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经济、文化的复兴,更应该是内心力量的复兴,应该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些社会层面价值观的内化。

通过这样切身的案例说法,学生不会感觉说教和陌生,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法治意识的培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找到了相交的平衡点,从学生的认知与情感角度,引导学生把陌生的法律具体化、生活化,在思考中交融了法律知识,在思考中树立了法律权威。

三、回归实践,切身体会

法治意识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课堂上,只能让学生感知法律的作用,无法真正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依据法律办事的习惯。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使之回归实践,指导实践。回归实践与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综合实践课目标也是相一致的。

比如,教师可以开展模拟法庭等活动,创设具体事例让学生在模拟活动中,能够身临其境地运用法律知识处理事情。同时,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回归实践的方法。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契机,引导学生策划好法治研究主题,做好方法指引。比如,教师可以针对某一情境创设问题,激励学生质疑探究的积极性,可以是针对某一问题所做的法律依据实践,比如企业环境保护是否符合法律要求、市场价格是否存在违规行为、市场秩序等主题。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纪念日或者学校活动渗透法治教育,比如在学校的法治宣传周、国家的宪法日、世界法律日等,开展“走进法律”等相关的主题实践活动。

结 语

法治意识的培养一定是在平时教学和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落实的,因为它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只有渗透知识与实践的教学,才能让我们真正地信仰法律、畏惧法律、尊重法律,树立法律认同,生成法律情怀,培养法律意识。

猜你喜欢

法治意识法律
法律的两种不确定性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文明养成需要法律护航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律讲堂之——管住自己的馋嘴巴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