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问题引领”下的教学设计
2018-12-06朱善聪
摘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关键在于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数学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而学生思维需要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引领。文章以函数单调性的教学设计为例,通过问题设计与学生交流互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问题解决;教学设计;单调性
作者简介:朱善聪,浙江省台州市实验中学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一级教练员。(浙江 台州 318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市教育规划课题“高中数学核心内容教学的精细化设计”(编号:TG628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25-0042-04
2016年以来,教育界言必“核心素養”。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成为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改革的一个焦点。章建跃博士在《树立课程意识,落实核心素养》一文中提出:数学育人要用数学的方式,把数学教好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要示以学生思维之道,让学生能运用数学的思维和语言进行阅读、运算、推理和表达,让学生经历完整的获得对象——研究性质——应用拓展的过程。[1]由此可见,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而关键在于提升教师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教学设计水平。
思考是数学学习的基本方式,学生能否在学的过程中突显主体性与问题的设计紧密相关,“思维”是需要问题来引领的。教师对数学对象的理解把握,通过自己的方式转化为一个个问题,通过问题设计与学生形成交流,这是一堂数学课的价值所在。下文以“函数的单调性”新授课为例,分享笔者的实践与经验。
一、教学内容解析
函数的单调性是研究随自变量的不断增大,它的函数值是增大还是减小的性质。这是学生继了解函数概念后学习函数的第一个性质,对后续研究具体的初等基本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单调性起着引领作用,具有典型意义,体现了对函数研究的普遍的方法。教材中函数单调性概念的形成历经了“形”到“数”,“特殊”到“一般”,“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先是由初中学过的一次、二次、反比例函数,直观感知函数的特征,接着结合二次函数图象的观察、分析、归纳,发现增、减变化的数字特征,进一步定量精确描述上述特征,这样学生就实现了图形语言、自然语言到符号语言的三种语言的转换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借助图象或结合图象进行思考推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因而本节课在数学教学中具有核心地位。
教学重点:引导对函数增、减性进行抽象的符号描述,函数单调性形式化定义的形成。
教学难点:形成增(减)函数概念的过程中,用定义法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二、学生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学习过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初步认识到函数是一个刻画某些运动变化关系的数学概念,进入高中后,又进一步学习了函数的概念,认识到函数是两个数集之间的一种对应。学生还知道函数有三种表示方法,具备了可以借助图象直观得出函数部分性质的能力,尤其是有了利用函数图象进行两个数的大小比较的经验。从知识层面看,学生已对函数的单调性有了初步的直观感知与定性描述。但学生缺少对用准确的数学符号语言刻画函数图象的上升与下降,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变,从形到数的翻译,这是他们认知上的一个困难点。因此,函数的单调性概念学习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图形直观中的上升、下降改用数学中的比较大小来表达。
三、教学目标解析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解如下:
1. 通过观察一次、二次、反比例函数图象,形成增(减)函数的直观认识,再借助二次函数图象及函数值大小比较,认识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减小)的规律,因此形成函数增减性的定义。
2. 能够举例说明函数在定义域的某个区间上具有单调性,而在整个定义域上不一定具有单调性,认识到函数单调性是个局部概念。
3. 能借助函数图象的直观性得出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能够用定义证明一些函数的单调性,熟悉证明的基本思路和步骤。
四、教学策略分析
教师的教学应从目标出发设计“核心问题”,核心问题应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为了自然生成单调性概念,克服形式化定义给学生带来的理解上的不到位,教学中教师应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核心内容进行问题深度设计,以三、四层次的问题,层层逼近数学对象的本质,引起学生共鸣,提升思维质量。
五、教学过程设计分析
本课的设计分为以下6个环节:观察图象,引入新课——合作探究、形成概念——动手实践、建构概念——初步应用、巩固概念——总结反思、精准概括——目标测评、获得经验。围绕核心问题组成“问题串”,强调“问题引领”学生学习,拉长学生的思考过程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中的重要作用。
1. 观察图象,引入新课。
接着让学生自己完成课本例题1。
(学生都可以从图象上直观得到结论)
【设计意图】
让学生直观感知函数图象,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函数图象的“上升”“下降”的特征。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直接给出增(减)函数的一个(图形语言)定义:设函数的定义域为I,区间D?哿I。在区间D上,若函数的图象(从左至右)看总是上升的,则称函数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区间D称为函数的单调增区间;在区间D上,若函数的图象(从左自右看)总是下降的,则称函数在区间上是减函数,区间D称为函数的单调减区间。
在数学教学中,从课堂提问到新概念的形成与确立,新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与提高,以及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增强,均从“问题”开始。所谓“问题串”,就是由一连串具有逻辑联系的问题构成的问题系列。
2. 合作探究,形成概念。
问题2:当一个函数在某一个区间上是单调递增(或单调递减)的时候,相应的自变量的值与对应的函数值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呢?也就是如何从数量关系来刻画函数的这种性质。
【设计意图】
3. 动手实践,建构概念。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让学生由特殊到一般,通过类比,尝试抽象概括函数的单调性的形式化定义。
一般地,如果函数y=f(x)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时x1 如果函数y=f(x)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D间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 如果函数f(x)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或减函数,则称函数f(x)在区间D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区间D叫作函数f(x)的单调区间。 【设计意图】 为什么要用任意两点的变化来刻画函数增减性这种变化特征,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我们通过问题导向,设计“问题串”不断启发学生思考;在问题引领下不断拉长学生的思考过程,从而深刻理解单调性概念形式化的本质。当然,企图在一节课中完成学生对函数单调性的真正理解是不现实的。在概念教学中,要从感性认识开始,使学生对概念表象,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把数学原理讲细讲透,还必须精准设计问题,使学生加深对数学原理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2] 4. 初步应用,巩固概念 问题8:你能判断下列函数的单调性,并运用定义证明你的结论吗? 【设计意图】 问题8先从“形”上去判断单调区间和单调性,再从“数”的角度去证明;问题9运用概念解题,强化函数的单调性的形式化定义。提供反面例证,辨析概念,巩固理解。 5. 总结反思,精准概括。 问题10:学习了“函数的单调性”,如果一个函数是单调递减的,那么这个函数有什么特征?能从“数”和“形”两个角度说一说吗? 【设计意图】 总结研究问题的过程,从直观图形、定性刻画到定量刻画,最后转化为用不等式的方式通过“大小比较”的方法刻画了函数的变化特征,體现了数学的“精准”本质。[3] 6. 目标测评,获得经验。 【设计意图】 新授课的测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运用定义法证明函数单调性的过程中,体验代数论证的逻辑思维。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在代数方面的推理论证能力是比较薄弱的。通过问题(1)进一步强化函数单调性的形式化定义;通过问题(2)可以引起认知冲突,可以看作是(1)的变式训练;通过问题(3)提高学生的代数逻辑推理能力。测评既是对习得知识能力的反馈回应,也为教师进行下一个教学设计提供了方向。因此,教师在“问题串”的设计上应体现梯度性和过渡性,备课时要在精细化上下功夫,使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探索,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变。在本质上就是促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给了我们一个忠告:“一名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名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以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更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由于数学思维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心智活动,所以数学思维是由问题引起的,总是指向问题的变换,总是表现为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述教学过程设计,让学生历经从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向符号语言转换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定性到定量的数学思想方法,以问题为导向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引领学生合作交流,关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正如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所说,确实应当将“善于提问”看成数学教师最重要的一项能力,即如何能由具体教学内容提炼出相应的“本源性问题”,又如何能够通过进一步的加工很好地发挥“问题”的“驱动作用”。[4]综上所述,“问题引领”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数学教学实现学生与教师“双中心”的一个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章建跃.树立课程意识,落实核心素养[J].数学通报,2016,(5). [2] 朱善聪.数学核心内容教学的问题串精细化设计[J].新课程研究,2016,(4). [3] 张奠宙.解放思想,也来说说数学核心素养[J].中国数学教学参考,2017,(10). [4] 郑毓信.数学教育的“问题导向”[J].中国数学教学参考,2018,(3). 责任编辑 黄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