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师能力素养探析
2018-12-06黄雪晴
摘 要:新时代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有新担当、新素养,新课标也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提出了新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提高政治素养、注重语文实践、扩大阅读涉猎、善于组织实施、加强研究探索,综合锤炼“德与才、思与行、博与专、道与法、说与文”的能力素养。
关键词:新时代;新课标;教师素养
作者简介:黄雪晴,武汉理工大学汉语言学系教师,武汉大学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汉语教学和研究工作。(湖北 武汉 430063)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25-0003-04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打造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尤其需要发展教师能力素养。强国必先强教,以教育强国,是新时代赋予教育的新使命;强教必先强师,以教师强教,需要教师有新的时代担当。[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颁布执行,这是“走进新时代的语文课程改革”[2]。语文教师作为推动新课标落地的重要力量,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总结与反思,对自身能力素养的培养与构建,直接影响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落实。《21世纪教师的核心素养》一书提炼了“21世纪教师”三大类型的八大素养,即:师德与理念素养(师德素养、教育理念素养)、知识与能力素养(知识素养、教育教学能力素养)、综合素养(人文素养、信息素养、研究素养、自主发展素养)。[3]具体到高中语文教师,就是要在不断提升教育理论、课程知识、学科知识、教学技能等必备专业能力的同时,进一步锻造锤炼“德与才、思与行、博与专、道与法、说与文”的能力素养。
一、“德与才”的素养:以政治建设为魂,体现语文课程的时代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新课标开宗明义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2018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也突出强调新时代教师要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确立,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普遍要求,也是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具备的最基本、最起码的素养。
语文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课程,它既要面对现代社会的语文生活,又要面对现代语文生活中最活跃的、成长中的现代青少年,语文教师与广大学生的联系最经常、引领示范最直接、言传身教最具体。从大环境来看,当今是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教学对象的特点来看,青少年又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最具可塑性的关键时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长期以来,语文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研究教材、总结教法、提升专业素养上,或多或少地忽视了自身的政治素养,或者错误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分内之事,与己关系不大。其实,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政治素养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不可偏废其一,只有两个翅膀同频共振,两个轮子同向发力,才能更好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语文课程改革,教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中语文教师要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贯穿于能力提升和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肩负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才可能成为“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才可能做好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具体来说,就是必须保持政治定力,加强思想武装,认真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为指引,以新课标的贯彻落实为具体抓手,真正入脑入心,融入教学实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高中语文教学和改革注入红色引擎和时代动力。必须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充分认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清醒認识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牢记“立德树人”的使命,坚定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育人能力,热爱脚下的三尺讲台。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的完美结合,最终将统一于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比虔诚,对语文教师岗位的无比热爱。
二、“思与行”的素养:以实践运用为基,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对学习与实践有着富有哲理的思辨。新课标对语文课程做出了明确定位,即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得以进一步证实和确认。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就如同开山的斧、收割的镰,这是语文的天然属性。工具的意义在于实践,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反馈、校正,语文这把“工具”才会愈加锋利。语文教师要更加重视语文实践的作用,用实践检验语文学习的成果,用语文的成果更好地指导实践,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方法论。
正确处理“思与行”的关系,重视语文实践的实例很多。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就特别注重从书本走向实践,用生活检验所学。1917年的暑假,毛泽东和他的好友萧瑜,不带分文,露宿旷野,夜宿沙滩,靠乞讨游学。当然,他乞讨的工具是毛笔和墨盒,是自己在书本中学到的知识,他一路靠帮别人写写对子、抄抄帖子,没有花一个铜板,步行游历了湖南十几个县,行程不下几百里,并写下了厚厚的考察笔记。游历结束后,毛泽东将他的笔记寄给了《湖南通俗教育报》,据周世钊回忆称“经该报选摘发表后,立即在全省引起了巨大轰动,人们都对此议论纷纷”。青年毛泽东对这次游学感触颇深,常对同学讲:“我们不仅要读‘有字之书,更要去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这次游学,使青年毛泽东完成了由书本到实践,再由实践到认识的一次升华,符合认识和实践的一般规律,这也是语文学习实践的基本方法,对高中语文教师有较好的启示意义。
加强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此次新课标修订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凝练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即“四对关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也是语文独特的课程素养,它最重要的手段和来源便是实践。因此,也可以说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本途径就是语文实践,教师应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一是要加强自身实践锻炼。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多是由大学校门走进高中校门,实现由大学生到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同时起步,读书与教书是生活的两条主线,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弥补生活阅历的相对简单和社会实践的相对不足。要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强化个体经验的积累、反思与感悟,更多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和现实需求,更多统筹社会、家庭、学校三方资源,让语文课堂教学与“社会大学”实践共促并进,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二是要提高对学生开展语文实践的指引能力。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社会实践、身边资源,通过多种形式语文实践的开展,积累言语经验,把握语文规律。
三、“博与专”的素养:以阅读鉴赏为要,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人文素养是形成语文教师精、气、神气质的积淀,而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读书。阅读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外显形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通过阅读实现。新课标把“整本书阅读”“跨媒介阅读”“文学阅读”“思辨性阅读”“实用类阅读”等多种阅读形式列入课程结构,特别是近几年热度很高的“整本书阅读”理念、方法在这次新课标的修订中占有较重的分量,阅读的要求得到较为完整的体现。这对语文教师的阅读量、阅读能力、鉴赏水平、引导作用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通过广泛涉猎,成为博采众长的“杂家”、学有所长的“专家”。
在阅读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作为配角,教师要做好引路者、同行者和鼓励者的角色。较之2003版课标,新课标要求阅读和背诵的数量呈大幅增长态势,明确要求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150万字”,选择性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总量不低于150万字”,这个量的要求是空前的。背诵篇目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新课标强调古诗文要背诵积累,背诵篇目都是传统文化的經典之作,其难度和广泛性也大大提升,并且还给出了课内外读物的建议,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要求更高。乐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专题读、思辨读、读整本,是新课标在阅读上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导向。
语文教师是学生阅读的榜样,要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教学相长”;要帮助学生选择好推荐书目,同时关注不同学生的读书习惯和兴趣,“因书施教”“因材施教”;更重要的一点,语文教师自身要广泛涉猎,先学一步、读深一层,“学为人师”。至于学习、阅读的路径,可以立足语文教学的主体,克服自身阅读喜好的局限,从文学史出发,多读经典名篇名著,建构中外文学史系统知识架构;以此为圆心,将阅读视野向文化史拓展延伸,系统研读一批文学史之外的文化史经典以及今人研究文化史的著作,学会在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中解读文学作品。在此基础上,把知识结构扩展到历史哲学、思想政治、逻辑伦理、民族宗教、自然科学等领域。这样就进一步拓宽了自身的思维视野,充盈了自身的知识结构,建立了语文课程的知识大背景,具备了引领学生阅读的核心素养。
四、“道与法”的素养:以组织实施为纲,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的《师说》是教师定位的千古名篇,履行好“传道”的任务,必须要因循利导,重在“得法”。语文教学不是单向的活动,而是师生间的交往活动,它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实施。新课标的一个突出亮点,是提出了“学习任务群”这个组织课程的综合方法,设有学习任务群18个,分列于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三大版块,内容之丰、涵盖之广、要求之细,在以往的课标中是不多见的。“学习任务群”要求教师“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应用系统。”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策划、善于组织,避免课程实施的随意性,增强语文教学的科学性,这是“学习任务群”目标达成的内在要求。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是一门文化内涵深厚、包罗万象的学科。整体而言,18个“学习任务群”构成一个完整系统,不仅能满足学生学习、生活和日后工作对语言运用基础能力的需求,还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关注跨文化、跨媒介等语言文字运用新视角,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语文课程的实践能力。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师生互动,这是“学习任务群”释放的强烈信号,是课程内容的主体,直接影响到学业质量水平。
课堂教学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主阵地,需要语文教师以日常教学实践为载体,围绕“学习任务群”目标的达成,进行有效探索、优化调整。至于课程组织的方法,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极具语文教师的个性特征,这方面的经验和成果颇多,在此不再赘述。单从“学习任务群”体现出来的要求来看,语文教师要找准“组织者”的角色定位,既“不抢跑、不越位”,又不能“失语、失位”,要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有新突破、新思路,摒除中规中矩、因循惯例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以专题的形式展开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既要立足文本,但又不能以文本为纲,不求完备、系统的知识点灌输,力戒“大水漫灌”;在训练方法上,要有训练有技巧,但又不能把训练当作纯技巧进行分解,也要避免课堂教学陷入“炫技”主义的误区。
五、“说与文”的素养:以研究探究为先,体现语文课程的专业性
“说与文”的素养是语文教师需开发挖掘的有利资源,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增强研究探究的能力。王宁先生在解读新课标时特别指出,语文教师要“实实在在做好探究、创新的教育”“在探究中培养严谨求实的作风。”语文是一门学科,有其科学的规律性;语文教学是一个整体,有其自成体系的专业性。语文名师洪宗礼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就是“承认语文这个整体内部各要素的存在,用心寻找和探索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的规律,并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语文整体和各个系统分支各要素,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4]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抽丝剥茧、鞭辟入里,以治学的精神做好研究。
实践表明,只有经过教师理性思考和实践活动得出的结论观点、方法策略,才能转化为教师的实践智慧,成为稳定而持久的专业素养。比如,在古诗词、文言文的教学中,要求语文教师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传统“小学”的知识有所研习,能够深入浅出地讲清字理,杜绝误读、讹传,挖掘深层的语言文字讯息,让现代语文教学“活色生香”。再如,教学实践中要多思考一些课程理论,多运用一些学理依据,对开展的课堂教学多变换一个视角,从更高、更多的维度上予以考查,如学科本体性质、课程知识框架、教学教育原理、教育学和心理学原则等。读书和研究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双翼,如果说广涉猎、多读书是呵护语文教师职业发展的根基,那么研究探索则是在阅读、思考基础之上绽放的绚烂花朵。活跃于教坛的语文名师,如宁鸿彬、洪宗礼、王尚文、王栋生等,无一不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專家,无一不是在教法创新、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颇有建树、成果丰硕。
语文教师研究探究的过程,是在积累中不断增强学习反思的过程,是在正反馈作用下产生叠加效应的过程。要会引导学生研究、创新,新课标突出强调探究学习,要从贴近学生的课程内容和生活实例切入,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发现问题、敏锐捕捉,进而培养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积极尝试撰写学术论文,不断反思实践、勤于动笔总结是语文教师的优势,也是一门“看家本领”,教学经验的积累凝聚,教学改革的成果展示,课题研究的组织成文,这些都必须通过论文来物化成果、固化提升。要建立自己的学术“小领地”,在语文学科内有自己的学术兴奋点,立足于这个“小领地”,站稳脚跟,不断深入挖掘、开拓,融入自己的学术涵养、精神气质、文化品质,从这个“小领地”出发,去攀登更为高远广阔的学术群山。语文教师应有这样的理论自觉和学术自信。
高中语文教师的“德与才、思与行、博与专、道与法、说与文”能力素养,既有内在联系、互联互通,又各有侧重、相互区别,综合推动能力素养力的多向耦合,需要语文教师在个体的学习科研、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运用,自觉同步地完善提升自己,实现“育人”与“育己”的协同发展,努力成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新时代语文教师,助力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国。
参考文献:
[1] 王光明.发展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5-21.
[2] 《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走进新时代的语文课程改革——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王宁[J].基础教育课程,2018,(1).
[3] 桑国元,郑立平,李进成.21世纪教师的核心素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 洪宗礼.语文整体观的哲学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18,(1).
责任编辑 罗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