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高校德育现状与创新路径研究

2018-12-06肖亚玲

青年与社会 2018年31期
关键词:创新路径网络现状

摘 要:随着互联网在全球的迅速普及,现代社会快速步入信息网络时代。网络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前教育资源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交流和学习工具,它一方面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强劲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对在校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产生着巨大影响,致使部分大学生出现价值观念偏移、责任意识缺失等问题。文章通过对湖北省八所本科高校部分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互联网背景下湖北省内本科高校网络德育现状及问题,对本科高校网络德育优化路径进行探讨,力求有助于开拓高校网络德育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网络;德育;现状;创新路径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和思维方式被以MOOC、网易公开课、支付宝、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网络平台逐步改变。来源广泛且数量庞大的信息借助互联网第一时间被输送到大学生眼前,他们的注意力被逐步分散。因此,以往有限的德育内容对在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作用越来越难以发挥。湖北省共有129所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达140多万,德育形势面临着重大挑战。

一、湖北省高校德育现状调查情况

在此次的问卷设计中,主要调查内容包括网络时代下高校德育在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形式、方向引导等,同时也包括对未来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合理化提议。本次调查以湖北省高校大学生为对象,分别是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医药学院、汉江师范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一共发放问卷640份,回收633份份,回收率为98.9%,有效问卷为621份,有效率97.0%。调查结果经SPSS进行统计分析,单就问卷中“你是否认为当前高校网络德育需要及时创新?”这一问题来看,有497人即占比为79.2%的大学生认为答案是肯定的,由此可见网络时代的高校德育是急需更新和改进的。

二、湖北省高校德育的困境分析

(一)传统德育作用有限

德育的最终结果不仅在于情感、知识、意志和行动的内化,更在于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反思。目前省内高校依靠互联网成为德育主阵地的高校还不够积极,大部分还偏重于传统形式的德育教育。传统的高校德育侧重于机械化的输出,即通过教育者对德育内容的反复说教从而使学生被动接收,從问卷调查结果来看,80.8%的大学生认为传统说教型的德育方式作用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有8.2%的学生认为这种方式对自己根本无效。由此可见,处于信息网络社会中的高校大学生学生认为自己不应当仅仅成为一种单项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各种网络工具和平台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讯和资源,以往灌输性的德育方式对他们而言缺少新鲜感和感染力,也不再能满足当代他们的心理诉求,此类德育方式不利于大学生将德育内容内化而后实践。

(二)师生关系愈渐疏远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要求高校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成长路上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高校德育工作要想取得成效,其基础是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地理距离,但是这个开放的世界另一方面也潜在地弱化了他们与教师之间沟通的必要性。在调查问卷中,有64.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学期间除必要时会跟辅导员沟通外,其他很少时间会跟老师交流。在移动通讯工具及网络技术还不够发达的时代,学生在学生或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会主动与老师进行咨询交流,这间接也拉进了师生距离,高校德育工作者更容易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然而现今发达的网络通讯技术,让他们不再依赖于老师,即使有问题出现时,他们更多依赖的是类似“百度”或者“知乎”这样的网络平台,长此以往,高校德育工作者很难及时洞悉把握他们的内心真实情感及道德价值观念,加大了德育工作难度。

(三)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德育目标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国家、社会对高校德育的期望和要求,体现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科学。我国高校教育应当追求的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德育教育。但在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和文化产品,大肆宣扬输出其腐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倾销他们所谓的“民主与自由”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将在校大学生作为其“西化”的重点对象,妄图通过网络和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上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有56.5%的学生能够明显感知到在日常网络文化生活中有到西方意识形态的潜在渗透,因此当前高校的网络德育工作必须对外来意识形态的入侵提起重视,提高在校大学生对于西方错误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

(四)网络异化阻碍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的异化概念指的是人自身分离出来的各种力量逐渐跟自身疏远,从而成为反过来控制、支配自身的以及力量的过程。网络作为新型的人际交往工具,空前强化了现代人类的交往能力,它在为人类生活带来的极大的便利性的同时,又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就是网络异化。网络异化在一定程度会对在校大学生的主体发展产生影响和阻碍。高校网络德育力求培养的是拥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新时代大学生,然而面对网络星球的无边无际,部分大学生在感受到自身渺小的同时,容易衍生出孤独、自卑、空虚的心理状态,他们因此更容易陷入网络沉迷、游戏成瘾等。在调查中,有82.4%的学生表示他们都会看网络小说或是玩网络游戏,更有14.3%的同学觉得自己已经游戏成瘾的状态,每天如果不玩一下网络游戏就自我感觉非常沮丧,近96.7%的同学都拥有相关消费类网站的账号,有83.7%的同学表示自己在有需求时经常会在网上购物或者点外卖等,这已经成为了他们固定的消费习惯。长此以往,网络异化会致使一部分自制力不足,目标不清晰的大学生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碍和懒散的生活状态,影响个体主动性的有效发挥,因此亟需网络德育力量的介入。

三、网络时代高校德育的创新路径

(一)主动构建校园网络德育环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对校园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规范管理,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同时也应当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已成为当今世界思想意识形态的主战场,当前高校的校园网络主流应当是积极向上的,各高校在大力建设校园官网以及校园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时应当主动为大学生提供既有助于他们提升道德审美,增强责任意識、端正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信息,又同时囊括时政新闻、学业指导、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内容版块,让具有良好德育功能的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产生影响。以湖北省内的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为例,除官网、官微有上述内容涉及,还专门建设了“文明网”、“珞珈筑梦人”、“白云黄鹤BBS”等平台,吸引了在校大学生的大量关注,争取了网络德育的主动权,较好地发挥了网络德育功能。各高校可借鉴这些经验做法,建立学校新媒体中心或者大学生通讯社,搜集校园里正面积极的教师或学生事迹建立专门德育版块进行宣扬报道,用身边人物的榜样力量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积极关注引导学生网络行为

各项网络平台和网络工具的快速发展和更新使得大学生对于网络有着越来越强的依赖性,即使足不出户他们也依然可以打开APP就享受到美食和采购的乐趣,拿起手机就可浏览世界,抓起鼠标就能纵横电子竞技赛场,这种过度依赖会不可避免的对大学生的发展带来如“游戏成瘾”“网络孤独”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应积极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网络意识和网络安全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网络社会,合理使用网络工具,避免网络行为失范。此外,高校可以通过邀请权威专家开展学术讲座,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最新、最权威的网络资讯,让他们对网络世界有更宏观的把控;学生工作部门应当联合辅导员、班团支部等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和网络意识引导的专项主题活动;学生社团组织可以带头举办一些网络知识技能大赛之类的活动,让大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了解网络背后的发展脉络,懂得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来发展和提升自己。

(三)及时更新加强技术防范

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是当今信息技术发展中一直被广泛研究和关注的点,也是网络德育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得不良信息的传播性更加容易,高校应当建立专门的网络载体监督与管理队伍。校内各大平台对在校大学生实行全方位开放,对于诸如校内BBS、官方贴吧这种学生经常访问并且经常在上面发表个人观点的平台,应带加强限制。高校应当以校园网络技术部门为主,提供专业技术防范,加强校园网的防火墙技术、防病毒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定期进行德育网站的风险预测与保险评估,保障德育网络载体服务器能正常运行。此外,高校可以以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门等为辅,成立兼职的网络实时监控队伍,负责辅助监督校园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定期对这支队伍进行网络与信息安全教育专题培训,对校园网络载体中出现的违规现象及时进行预测、辨别和响应。校党委宣传部是把握校园意识形态和文化环境的主要责任单位,应当对学校所有网站和平台进行登记备案,涉及德育内容部分的平台更要建立第一责任人制度,及时掌握全校范围内的网站及德育平台的实际情况。

(四)把握趋势注重思想价值引领

信息全球化背景下,互联网已经逐步覆盖了全球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在其快速发展的历程中,网络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也与各国的意识形态和传统观念进行着碰撞。我国高等教育应当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为德育中心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网络时代的高校德育工作部门及德育工作者应当首先拥有一种开放的意识去学习新兴的德育方式和方法,选取适合在我国当前的大环境下那一部分进行有效利用,积极更新教育教学思路;其次,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我们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时,也要注意发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育人作用。现今在校大学生多为“95”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够稳定,他们对于新兴事物接收能力较强,接触学校德育引导信息比接受外界信息时间少很多,高校德育必须主动把握国际趋势,着力于引导学生在各种文化的比较中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同时引导他们对于外来意识形态的介入要用批判辩证的角度看待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全盘相信。

网络时代的高校德育工作必须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密切联系和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变化。只有牢固掌握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和与时俱进的德育思想,高校德育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保持对在校青年大学生的强烈吸引力,有效地发挥其德育功能,从而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7/ 0228/c64094-29111484.html.

[3] 陈岸涛.高校德育网络载体建设的新思路[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133-136.

[4] 张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制度激励加快建设一流大学的人才成长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4

基金项目:文章为2016年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网络德育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以湖北省为例”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GB247。

作者简介:肖亚玲(1990- ),女,湖北十堰人,湖北医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创新路径网络现状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