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门侨刊文化价值发掘与传承

2018-12-06张家琦

关键词:江门刊物

张家琦

(五邑大学 文学院,广东 江门 529020)

江门现辖蓬江、江海、新会(三区)和代管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四市。江门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史上也称“五邑”。全市常住人口约456.17万人[1],同期生活在海外及港澳地区的五邑侨胞亦逾400万,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而有“境内外两个江门”的说法。海内外的五邑乡亲联系密切,情逾骨肉。在通讯并不发达的年代,为了能缓解海外侨胞的思乡之情,传递乡音乡讯,国内五邑乡亲在侨胞们的资金捐助下纷纷办起了侨刊。江门最早创办的侨刊可以追溯到清宣统年间。目前,全国现存的400多份侨刊中有89份出自江门,是全国发行侨刊最多的地区。

纵观江门侨刊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这些侨刊乡讯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价值,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前,侨刊是宣传新思想的舆论阵地,是“抗日救国”的“武器”和“催化剂”;新中国成立后,侨刊又随着社会变迁,变成了“集体家书”,传递侨情乡音。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具有百余年历史的江门侨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

一、 江门侨刊发展历程

江门侨刊的发展大体上分为新中国成立前后两个阶段。

在新中国成立前,江门最早的侨刊可以追溯到清宣统年间——《新宁杂志》是江门创办最早的侨刊,也是中国第一份正式创办的侨刊乡讯。它创办于宣统元年(1909年),期间经历过四次停刊又复刊,创始之初是为了“兴利除弊,改良社会”[2],设有栏目:“通论、法政、教育、实业、公牍、本县新闻、中外要闻、杂俎”(图1),大到国家法政发展,小到新宁县新近新闻,都囊括在内。

图1 创办于1909年的《新宁杂志》目录

台山的《新宁杂志》创刊后,受到了海内外乡亲的欢迎,临近的开平、恩平、新会、鹤山等县也纷纷开始创办侨刊。侨刊乡讯如雨后春笋般在江门五邑侨乡发展起来。台山当时除了《新宁杂志》还创办了《华侨杂志》(1913)、《四邑杂志》(1916)、《四邑长老会月刊》(1917)、《端芬杂志》(1920,为梅氏族刊)等[2]。1919年在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新思想的洗礼下,《茅冈月报》应运而生,成为开平侨胞自主创办的第一份侨刊报。《茅冈月报》作为一份侨乡自己的刊物媒体,不仅联系海内外乡亲的乡音情感,还传递先进思想,以期与乡亲共同实现复兴中华的壮志。同年,开平市第二份民办侨刊报——《新民月报》也随之诞生。至抗日战争前夕,江门的侨刊发展到了史上的“黄金”时期,为了宣扬“抗日救国”的爱国思想,江门又涌现出一批侨刊乡讯,侨刊乡讯数量达到75种之多。

新中国成立初期,江门侨刊发展迅速,仅台山的侨刊乡讯就有122种。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江门侨刊遭到了全面停刊的厄运。

改革开放后,江门侨刊乡讯迎来全面复刊的大发展期。其中,《新宁杂志》在1978年底首先宣布复刊,其所设栏目随着时代更新为:“台山消息(要目)、文苑、锦绣台山、诗坛、地方志、台山土产、侨乡史话、侨乡人物、杂谈、服务处”。《谭溪月报》、《开平明报》、《茅冈月报》、《新民月报》等老一代侨刊也重获新生,另有《百合侨刊》、《波罗侨刊》、《苍城侨刊》、《金鸡侨刊》、《开侨校友》、《龙塘侨刊》、《舜河侨刊》等一批新生刊物成功出版并面向海内外发行。据1987年统计,广东省有侨刊乡讯103种,福建省有30多种,广西壮族自治区有10多种,其他省份则甚少。1990年,广东侨刊乡讯发展到126种,江门五邑占到74种,在全国发展最为繁荣迅猛。另外,当时江门侨刊的内容核心也随着改革开放发生了转变,办刊宗旨从以前的“社会改良”、“抗日救国”变为“传递乡情”。如:1938年创办的《北炎季刊》(现更名为《北炎通讯》),当年它主要号召人民群众和海外华侨积极投身抗日,如今其宗旨为“沟通侨情、传递乡音、联络乡谊,为海内外乡亲服务,促进家乡建设。”除了老刊物,新涌现的刊物办刊宗旨也与之类似,如《百合侨刊》是“报道家乡建设新信息,联络海外侨情”,《金鸡侨刊》是“加强与旅外乡亲的联系和沟通,及时传达家乡信息,宣传和报道家乡建设和发展情况,以及海外侨情、音讯、人物建树”。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受到冲击,新的媒体形态不断涌现,如: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人们可以通过这些新媒体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并进行联系。新一代的年轻华侨越来越少通过侨刊这一载体去“传情达意”。在这种形势下,作为传统纸媒的江门侨刊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据笔者调查统计,目前江门侨刊仅剩89家,且90%的侨刊社都陷入资金不足、运作成员老龄化、经营困难甚至倒闭停刊的窘境。曾经风光无限的《新宁杂志》虽然还在正常运营,但也面临资金短缺和新媒体运营方面的困难。辉煌了近百年的江门侨刊陷入了发展的瓶颈期。

二、 江门侨刊的发展现状

为了全面了解江门侨刊的发展现状,2018年1月笔者对江门蓬江、江海、新会三区和恩平、开平、台山、鹤山四市的89家侨刊社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采用纸质版与电子版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江门市侨联将调查问卷分发至侨刊编辑部,由刊物负责人填写问卷。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侨刊的创刊时间、主办单位、宗旨定位、传播内容、栏目设置、发行周期、办刊人员经费、未来发展。前后共发放89份问卷,收回89份,回收比例100%,有效问卷率100%。通过对此次数据统计与分析,发现目前江门侨刊的发展存在以下几方面局限:

(一) 民间性的办刊体制导致人员老龄化,缺乏专业人才

目前江门的侨刊乡讯仍有92%的刊物是通过民间和社会力量、海外侨胞集资办刊的,由于受捐赠的资金具有不稳定性,刊物能否正常出版发行全靠资金是否充裕,且义务办刊的性质导致无法按专业人才的待遇支付薪酬。因此这部分侨刊普遍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大的特点,无法留住专业的采编、发行、经营人才。侨刊社成员依然是热心的退休干部或老教师,力量单薄,面临老龄化危机。调查显示,45岁以上的侨刊负责人占有比例79%,其中60岁以上的负责人更是高达56%。侨刊社缺乏专业、年轻的技术人员,老一辈侨刊人无法掌握新兴技术,导致江门侨刊跟不上时代。

(二) 新媒体的冲击与挑战

江门侨刊乡讯订阅方式陈旧,不利于刊物传播。信息化时代,手机成为了最方便的传播媒介,各种自媒体都能够在互联网下不断生存发展,海外侨胞可以轻松通过手机APP、微信、QQ等在线社交软件联络亲人,通过新闻手机客户端了解家乡的建设与发展。此时,作为传统的纸质媒介,侨刊乡讯“联络情感、传递乡情”的作用几乎完全被新兴媒体替代。面临挑战,一些侨刊在订阅形式上作出了新的尝试:依托网站开辟电子版侨刊、运营微信公众号。但由于疏于管理,效果并不理想,没有在整个侨刊行业中形成一种常态。

调查显示,24家侨刊社拥有电子版刊物。但是仅有《新宁杂志》与《棠下侨刊》仍保持正常更新,其余22家均未正常更新甚至已经停止更新电子版(表1)。其中,《新宁杂志》和《棠下侨刊》虽保持正常更新,但网站在发行电子版杂志期间也缺失过几期刊物,如:《新宁杂志》缺2015年第1、4期,《棠下侨刊》缺2017年上半年刊。此外,以上24家电子版侨刊都分散在不同的网站,这也增加了人们阅览电子版侨刊的难度。

表1 江门24家拥有电子版刊物的侨刊社更新情况

此外,江门侨刊在刊物的订阅方式上较为陈旧。据不完全统计,江门的45家侨刊社中,只有一家有采取微信推送的方式,其他44家依旧采用邮寄刊物、集订分送的方式将侨刊送到海外华侨的手中。然而随着国际邮费价格的上涨,邮寄导致本就资金紧张的侨刊社更加入不敷出。

(三) 办刊思想误区制约刊物发展

江门侨刊乡讯的乡土性、现实性决定了它是反映江门五邑地区风土人情、家乡建设、传递思乡之情的刊物。还有不少侨刊是乡刊、族刊,如《端芬杂志》为梅氏族刊、《胥山月刊》为伍氏族刊,其反映的是宗情、侨情、乡情以及侨务政策等内容,人们往往是通过侨刊乡讯去传递一些最朴实的事情。但也正因为这些侨刊是以“家书”性质存在的,所以稿件的质量参差不齐,且发展到如今,运用纸质媒介传递信息的海内外乡亲越来越少;另外,翻阅目前的侨刊发现,江门侨刊乡讯的栏目内容大同小异,设置版块大体上可分为:地区资讯、华侨故事、桑梓情谊、家乡风采四大类内容,少部分侨刊(如:《白沙侨刊》、《教伦月报》等)设有文学类的栏目,内容缺乏活力与创新性。

缺乏对读者爱好的研究与分析是江门侨刊乡讯办刊思想中的另一局限。江门侨刊乡讯一直秉承着为五邑地区的海内外乡亲传递情感的宗旨,将读者群限定在固定范围,长期以来将刊物办成了内部刊物。但随着老一代海外华侨的老去,侨刊乡讯的受众正在发生变化,新一代华侨对乡音感情淡薄。江门侨刊若不能了解新一代读者的喜好,并做出改变与创新,将无法以内容吸引到新一代的海外华侨青年,从而面临丧失读者的风险。

三、 江门侨刊的文化价值内涵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文化价值作为一种资源而存在。那么江门侨刊的文化价值究竟是什么,可以从它的历史发展中来发掘和研究。

(一) 集体家书、乡讯

侨刊乡讯是公认的“集体家书”,是一代又一代海外侨胞的精神寄托,侨胞通过侨刊“来鸿去燕”联络感情,可以加强海内外的联系,有助于团结国际力量。侨刊要将自身这一重要价值保留并且传承下去,即使是百年后,人们只要翻开这一封封“集体家书”,就能感受到图片和文字间蕴含的乡情、亲情和家的温情。侨刊的“集体家书”价值本身就是一种爱的召唤,可以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在外拼搏流浪的游子,使他们记住家乡,留住乡愁。

(二) 具有教育功能的课外读物

翻阅江门侨刊可以发现,有些刊物自创刊以来就具有教育功能。例如《新宁杂志》第一期开始就设有教育一栏,刊发“论新宁学务不振之原因”的文章;《胥山月刊》的第二十六七期在“专载”栏目下刊登《筹办斗洞乡渡头墟中心国民学校建议书》讨论兴办教育的事务(图2),在“学坛”栏目下刊载当地学生(常安乡第三中心国民学校五年级伍润章)的作文——《我们的校长》(图3);《楼光月刊》1932年第2期载有台山县第二取水楼小学学生作文《孙中山先生兴中国》、《劝友人输财援助粤军抗日》(图4、5)。

图2、图3为《胥山月刊》图4、图5为《楼光月刊》1932年第2期

从侨刊的发展历史来看,它从不缺少对于家乡教育和文化建设的关注。但随着时代变迁,江门侨刊似乎忽视了这种教育功能,有些侨刊乡讯甚至没有设置关于教育、文学的栏目。江门侨刊要想长久传承下去,保持其教育功能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途径,它不但是海内外侨胞的“集体家书”,也是江门五邑地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课外读本。

(三) 增强文化自信的文化符号

长期以来,侨刊“集体家书”的形象早已树立于海外侨胞的心中并内化为了一种文化符号,长期旅居海外的侨胞只要提起“侨刊”就会自动联想到家乡、家乡的发展建设。江门侨刊需要牢牢树立起“侨刊乡讯”这一文化形象,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发扬光大。

(四) 国际传播中的外宣阵地

江门侨刊作为一个传播媒介,最基本的功能仍是传播信息,也就是传播侨刊乡讯中的“讯”。这里的“讯”不仅是指关于家乡信息和侨乡动态的简单报道,而且还要传递出国内社会变迁、经济发展、文化价值观演变。江门侨刊展现了最真实的家乡建设情况,它的存在是在向世界讲“江门故事”、“中国故事”,是世界了解五邑、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是国际传播中是其他媒介无法取代的一个外宣阵地。

四、 互联网时代江门侨刊如何发展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音频、文字、图片视频等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大量涌现,社交网络、物联网、云计算广泛应用,使得个人可以更加准确快捷地发布、获取数据。[3]而数据也正成为各个领域、行业争相获取的重要资源。换言之,我们既可以将侨刊自身当做一种数据资源去对它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分析,也可以将互联网数据资源当做协助侨刊发展的工具手段。互联网时代为江门侨刊下一步如何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

(一) 发掘教育功能吸引本土青少年关注侨文化

从江门侨刊发展的百年进程来看,教育是侨刊不能忽视的内容。不少侨刊在创刊之初都设置有关于教育、文学类的栏目,但随着时代更迭又取消了(如:《新宁杂志》的“教育”、“文苑”;《胥山月刊》的“文苑”、“学坛”)。江门侨刊作为侨乡的特有产物,见证着江门五邑地区的历史发展变化,沉淀的是侨乡人民厚重的情感。可以说侨刊乡讯本身就是一本本历史书,也是侨乡人民的精神食粮。建议江门侨刊拓宽栏目种类,继续发掘侨刊的教育功能,仿照历史中侨刊的征稿方式,将江门各个地区的侨刊同当地学校对接,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发表;并开辟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文学栏目,以此来吸引本土新一代青少年对侨刊乡讯的关注,从而唤起新生代对江门侨文化的归属感。

(二) 巧用新媒体进一步推广侨刊

在新媒体时代,侨刊运营成员的老龄化与新媒体的年轻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有些侨刊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但仍存在经费不足、缺少专业采编人才的尴尬。侨刊应抓住机遇,呼吁宣传部门加强对侨刊的领导,树立与时俱进的办刊宗旨,同时在业务上给予专业培训,指导办刊人员学习和使用新媒体。

另外,对侨刊进行资源整合与筛选,使之与新媒体融合。传统媒体在从旧平台到新平台转移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自建平台,另一种是平台入驻。[4]自建平台就是开发出属于侨刊自己的APP,平台入驻就是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微博账户等形式进行刊物的传播。江门侨刊可以尝试建立微信公众号,来进行每期的内容推送。同时也要注意对于侨刊乡讯网站的维护,定期按时更新电子版刊物。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成本、缓解因邮寄等各类高成本支出而导致的刊期缩减、新闻没有及时传递而变旧闻等问题,还可以让部分侨刊的经费有所节余。此外,侨刊也要善用新媒体,以新媒体的网宣工作来宣传推广侨刊内容和自身形象。

(三) 搭建外宣平台增强国际传播力

侨刊因地缘、族群、宗亲形成的特定读者群依然稳固。读者对杂志的忠诚度和亲密关系可长期存在。[5]因此江门侨刊必须提高为读者“讲故事”的能力,要维系海内外侨胞与侨刊之间的关系,通过侨刊这一特殊性质的媒介向世界讲述“江门故事”、“中国故事”。在这方面,侨刊无论在题材还是读者关系方面都很有优势。在题材内容方面,江门侨刊可以尝试拓宽稿源:增加海内外新一代华侨青年创业成功案例,以高品质的文化内容吸引海外青年关注。新一代华侨在海外接受良好教育并且有与国内不同的阅读思维习惯,所以与时俱进更新侨刊的内容题材,可以吸引更多年轻读者、更全面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在自然建立起的外宣平台上,发挥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

(四) 打造品牌形象,保留侨刊特色文化底蕴

江门侨刊要明确树立“集体家书”的品牌意识,继承“家书”、“乡讯”的历史功能并将其发扬光大。保留侨乡情感,讲好家乡故事,让海内外的侨胞在新时代依然能感受到来自家乡的最真挚、最朴素的情感温暖。

此外,在打造“集体家书”品牌形象的同时也要树立主流媒体意识。要把自身放在广东省甚至全国的大环境中考虑办刊,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避免成为机关刊物、内部刊物,在刊登人民喜闻乐见的宗族趣事的同时加强刊物的权威性,设置关于国内最新政治资讯的栏目,以此来增强江门侨刊的权威性,努力成为本土信息的权威发布平台。

猜你喜欢

江门刊物
广东江门380名50岁以上居民患膝骨关节炎情况调查
刊物贺词
精彩观影,欢乐K歌 江门开平优之名商务多功能影音室
“江门之心”——东甲立交方案设计
系列刊物介绍
广东江门“多证合一”再开全国先河
燃情单车江门骑士 168公里骑行活动精彩回顾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 走近江门福彩公益
行业刊物介绍(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