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万像素!
2018-12-06
我们都喜欢用分辨率高的手机拍照,因为分辨率越高,拍出来的照片越清晰,越能表达人物与景色的真实感。通常以英寸为单位来表示影像分辨率的大小,例如200×300的分辨率,即表示1平方英寸内有6万(200×300)像素。说得更形象一点,我们把影像放大数倍,会发现这些连续色调其实是由许多色彩相近的小点组成的,这些小点就是构成影像的最小单元——像素。
用数码相机拍照,手指轻轻一按,一幅美丽景色就被记录下来,再用几秒钟的时间,还可以把照片打印出来,一幅高清的摄影作品用不了几分钟就能展现在大家面前。
你能想象一个弱女子,手拿一根2斤重的合金錾子,在一块石板上连续敲击1000多万次,塑造出“高清”逼真的人物画像的情形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样一个传奇女子的石影雕世界吧!
雏鹰展翅
山东省德州,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京台、滨德高速公路,京沪、石济高铁在此交汇,是华东、华北重要的交通枢纽。这里四季分明,风光秀丽,文化底蕴浓厚。1971年的端午节,在德州市区东北部的赵虎镇,一个女孩呱呱坠地,父亲给她起名方士英,希望孩子将来能够成为女中英豪。方士英非常懂事,作为家里的长女,她会做所有的农活,承担了许多超越年龄的责任。乡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一个老师常常把数学、语文、政治等课程全部承担下来,这让上小学的方士英感到有些单调,她觉得一个人用同样的腔调一天到晚在耳边不停地念叨不免让人发困,她喜欢变化的大自然,喜欢七彩的阳光!她把苦闷通过绘画反应出来,她的美术天赋在理科教育的短板挤压下得以展现与迸发。鸡鸭猫狗、桌椅板凳、村庄、植物、蓝天在她那飞舞的铅笔下寥寥数笔即跃然纸上。
1978年春天,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中华大地上波澜壮阔地展开。随后的几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农村推广,乡镇企业、家庭作坊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村里一些上了岁数的手艺人又拾起荒废了多年的祖传技艺,制作一些产品补贴家用,农村的日子一天天红火了起来。
转眼到了1987年。一天,方士英在收音机里听到附近的泊头市北郊大鲁道美术学校招生,她满怀着青春的梦想,把自己的绘画作品寄了出去,不久,她就接到了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她高兴地跳起来的脚还没有落地,就开始为学费的事情发愁了。作为长女,出去学习美术,要花掉家里的一大笔钱,四个弟妹的学习以及家中的生活都会受到影响。看着父母脸上的愁云,方士英含泪把录取通知书锁在了柜子里,没有去报到。正是这件事,激发了方士英出去闯一闯、看一看的念头,挣一些钱补贴家用的理由更是让父母无法拒绝。不久,方士英收拾行囊,踏上了远方的路,从此一别家乡,开启了她人生新的篇章。
打工期间,她开拓了视野,收获了爱情,并随夫来到了杂技之乡——沧州吴桥。在一个偶然的时地,方士英邂逅了自己钟爱的事业——石影雕。
生而为“雕”
影雕的创始人是清代雕刻家李周,当时称为“针黑白”。采用黑色、青色的花岗岩,切割为石板,经过水磨抛光后,在磨光面上把要雕刻的图像用特制的合金钢錾子,运用腕力调节像点的疏密、粗细、深浅和大小,刻画出立体感强、细腻逼真、栩栩如生的图像。就像在石板上“刺绣”,既有摄影作品的艺术效果,又有工笔画的精细和显微,独具艺术神韵。
20世纪70年代初,福建惠州的一些群众出于对领袖的热爱,提出用“针黑白”的传统工艺雕塑一幅毛主席的画像。人们把青色的花岗岩抛光、磨平,对照着毛主席在北戴河海滨巍然屹立的照片,挑选最好的工匠,借用工笔画和透视画的技巧,一“针”一“针”把革命导师的光辉形象塑造了出来!作品与黑白照片相比,几乎没有区别,甚至更加传神,看到的人们无不啧啧称奇。自此,大家就将这种石雕工艺称为“石影雕”。
方士英第一次见到石影雕时就被那逼真的画面所摄魄,她共振于花岗岩的灵动,为合金錾子的铿锵而震撼,感受着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沉醉于巨作的余味隽永。那黑白灰的画面里,夭矫天纵,意象驰骋,立体质感,鲜活生动。上前触摸,观察,整幅画面竟然是由无数个大小不一、疏密不同、深浅各异、角度缤纷的小点所组成。方士英宁静伫立,感慨万千,这是需要多大的功夫、消耗多少精力、倾注多少心血才能完成的宏制呀?潜意识的萌动,冥冥之中的注定,此时慢慢升腾为一个清晰的信念,这,就是方士英“众里寻他千百度”的事业,一项最适合她的、值得她终身奋斗的挚爱的事业!
一公斤的合金錾子,拿在手里把玩一会儿,不会觉得有多重,可是,一整天拿着它敲击石板,还要掌握好力度、角度,做到心眼手合一,就是一件需要真功夫的事情了。刚刚学习石影雕的方士英,怀着满腔热情,挥舞着錾子敲击了一天,在石板上凿上了她追寻石影雕艺术的深深的印记,胳膊和手指累得又疼又肿。夜深人静了,月华风露,披衣秉烛,蟀鸣星野,树影孤屋,方士英痴痴地坐在自己的处女作前,脚下是满地的石渣,室内弥漫着石粉,她寻找着不足,揣度着分寸,端详着,思考着,运筹着明天的继续……
花岗岩主要组成矿物为长石、石英、黑白云母等,石英含量10%~50%,质地坚硬,难被酸碱或风化作用侵蚀,有“岩石之王”的美称,人们常用“花岗岩的脑袋”来形容一个人的顽固。山东的济南青、泰安绿、福建的芝麻黑、福鼎黑、江西的豆绿、浅绿、河南的浙川绿等都是做石影雕的上好原材料,其色调、花纹、颗粒结构基本一致,密度、吸水率、压缩强度、弯曲强度都非常好。
正是因为花岗岩质优价高,经济拮据的方士英没有财力购买花岗岩石板做练习,只能去买下脚料。慢慢地,石板废料也不够用了,怎么办?苦闷的方士英在大街上漫无目的地转悠,借以消遣心中的惆怅。忽然,一束光线晃了一下,她望过去,在一片废墟中,有一块别人装修房子后扔掉的黑瓷砖在熠熠闪光。她灵机一动,这黑瓷砖不是也能用来练习影雕吗?她顺手拿了几块,回到家里,用錾子击打了一下,随着“当”的一声,一个小点出现了!方士英高兴极了,花岗岩石板的替代品有了!只是,黑瓷砖都是表面涂了釉质的,一不小心瓷砖碴儿就会崩到眼睛里,方士英只好在练习时戴上眼镜加以防护。
石影雕可以刻画山水、花草、动物和人物,方士英对创作人物肖像情有独钟。刚开始雕像的时候,方士英总感觉雕出的人物眼神缺乏灵气,目光呆滞,面部表情僵硬,无法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和内心,却总是找不出问题出在哪里。往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全身都雕刻好了,到了点睛的时候,方士英越是担心雕不出传神的效果,越是全神贯注,精神反而越是高度紧张,总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追求完美的她围着作品转上几圈,只能慨叹一声,推倒重来。
风雨过后是彩虹。在经过无数次的摸索与尝试之后,方士英以一个女艺术家特有的灵敏和悟性,终于慢慢摸索出一套驾驭自如、手法瑰奇、行云流水般的影雕技艺。她靠手腕上的力度、精度、专注力来表现人物的表情、肌肉和骨骼,尤其是眼睛和肌肉黑白色调的过渡更是得心应手,技法独到。
半年多过去了,初出茅庐的方士英做出了七八幅作品,这些作品能否为社会所承认呢?她决定到天津的古文化街上试一试。刚刚把作品摆上柜台,一位男士走了过来,他凝神盯着眼前比照片还要逼真的影雕作品,没有讨价还价就买走了一幅作品。方士英高兴极了,这说明她的作品得到了认可。
方士英作品《开国大典》
1999年,方士英决定到北京开辟新天地,她在友谊商店驻店从事石影雕艺术创作和经营。在这里,她为很多外国朋友制作肖像,为石影雕这一中华瑰宝走向国际发挥了作用。闲暇时间,方士英看了不少专业论著,接触了许多专家学者,聆听了高等学府的讲座,游览了北京的名胜古迹。生活的磨砺让她体会到了艺术创作的深邃内涵,古都的雄浑和厚重让她浸润了深博的积淀,视野的拓展让方士英的石影雕创作又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她创作的雕像,几近是摄影原作的精致放大品,不仅“形似”更是“神似”。细细观赏,坚硬的黑色石板上的人物透着极强的立体感,使参观者感受到所塑造人物的气质和神韵。欣赏这些极具传世价值的力作,既感其挥洒俊逸之气,又兼具清高之风;既感悟古圣先贤俯仰高深,纵横古今,又仰赏政要才俊邈邈高远怀志,指点江山。撷灵摄魄,感怀动髓,古朴高雅,细腻逼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1973年,意大利摄影家焦尔乔·洛迪在人民大会堂为周恩来拍摄了一幅后来闻名世界的经典作品:总理面容消瘦,紧锁眉头,额头上绷起了青筋,面颊上有老人斑,双目深邃而坚毅地注视着前方。
方士英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用石影雕再现这个经典。三个多月的心血,1000多万次的敲击,精气神全部集中于錾子的跳动,身心眼合一于花岗岩上的造型。当方士英把《沉思中的周恩来》的石影雕作品呈现在全国展览会上时,看到的人们无不停下脚步,默默地注视着这幅摄人心魄的传神力作,惊叹艺术家对周总理光辉形象的准确把握、塑造与重现。
开展不久,一位收藏家闻讯赶来,高价购买了这幅作品。他请方士英把雕像精心包装起来,眼含热泪,小心翼翼地双手托举着装有雕像的盒子,像是怕惊动了心中的神圣。
方士英作品《沉思中的周恩来》
难忘初心
科技在进步,石影雕也在变革。数控影雕、激光影雕、喷砂影雕相继出现,冲击着传统的工艺。
传统的手工影雕是先将花岗岩锯割加工成荒板,然后是粗磨和细磨,粗抛和细抛,对照图片在雕刻表面进行轮廓描绘,然后即开始雕刻。数控影雕则是在电脑的控制下,用机械臂自动打点,雕绘图案,能克服手工制作的产品质量不一致的缺点,对于市场上需求大的作品,可以批量生产。仔细观察这类产品,可以发现,其凿点有一定的轨迹可循,雕刻深度不足,明暗对比不佳,作品比较呆板。往往在数控雕刻后还要加以手工修整,可增加一点明暗对比度及生动感,其艺术价值相对手工雕刻而言,相差极远。
面对着市场的冲击,方士英有了深深的危机感。老祖宗留下的珍宝不能丢。机械雕琢,效率高了,但是却没有了唯一性,也缺少了神韵。方士英坚持手工雕刻,也思索着如何让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每天晚上,方士英都要来到自己的创作室,把灯打开,让光线普照到屋内的每一件作品。徜徉其中,她感觉是在和这些自己赋予了灵性的作品对话。这些人物肖像,不管是伟人、名人或是画中人,似乎都在凝视着自己,方士英走到哪个方向,他们的眼神就跟到哪儿,他们似乎要告诉方士英,“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不懈努力!”此时,方士英就会忘了腰肌劳损以及颈椎疾病带给她的伤痛,就会忘了经历的风风雨雨,走过的坎坷,现实的烦恼,她的世界里只剩下石影雕了。
家乡生活的恬淡给了方士英一颗宁静的心,农村的淳朴给了方士英创作的源泉。潜心研究影雕技艺,寻找自己喜爱的素材,方士英不仅再现摄影及绘画精品于石影雕,也在开辟一条艺术创作之路。
在河北省乃至全国,石影雕属于一个小的艺术类别,从事的人群不多,将其视为艺术创作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方士英心无旁骛,笃定从容,寂寞与孤独如风烟吹过,利益与诱惑无法将她撼动。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河北省文化部门给她的大力支持,领导们的肯定与鼓励,都推动着方士英满怀希望走向光明的未来。她也期望着更多的年轻人理解、喜欢、参与石影雕艺术创作,把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