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融合的研究
2018-12-06石新霞
石新霞
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城关第一小学 河南信阳 465500
语文学科最本质的特点是它的文化性,而传承这一成果的最重要的手段便是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史、文化史等基本内容是它外显的文化因素,而积淀在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等则构成了它内隐的文化信息。基础教育中语文是大家公认的最重要的文化传承阵地。尤其是基础教育前六年的语文学习,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最重要和最初的起点。
1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
1.1 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如果能够在小学阶段记忆大量的诗文,就会逐步积聚深厚的文学功底,因此,加强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小学阶段掌握的古诗词,可以帮助其奠定扎实的中华文学基础,同时对未来诗词曲赋的理解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发展正处于在由他律向自律的阶段,道德标准受到外界的影响相对较大,加强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符合学生的认知标准,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学阶段通过古诗词教学是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好时机。
1.2 符合语文教育特点
义务教育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思想感情的培养与熏陶,在语文课程中提炼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自觉地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从小学教育开始就需要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古诗词教学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符合语文教育和教学特点。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人文性,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渗透了大量的民族思想、历史和精神,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念,是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阶段,传授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就是进行古诗词教学,教师应该通过古诗词教学,挖掘其中传统文化的内涵,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奠定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让学生感受语文教育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尊心,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
1.3 有利于培养学生道德情操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关键阶段,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符合学生道德情操的需要。小学生是祖国的明天,通过古诗词教学,可加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比较呆板,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低迷,把传统文化渗透到古诗词教学中,需要利用体验式、情境式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当前小学生中也有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不尊敬师长,胆小怕事,缺少责任感,这都需要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中提升其综合素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
2.1 加强课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故宫、山东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传统文化、民间工艺、艺术、风俗等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这就对教师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虽然在新课程标准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要拓展、启迪、陶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2.2 从阅读中了解传统文化
通过课内、课外阅读,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积累词句,体会故事情节、文章内涵,使学生心灵有所触动。如,三年级课本中一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由《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
2.3 从古诗词入手,加强传统文化熏陶
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遗传,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阅读能力,而且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古诗词教学中,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利于提升发展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